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友》2003,(1)
"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先后应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任期,关心民瘼,因得罪豪绅而罢官。郑板桥罢官后回到扬州,卖画谋生时,自书了"板桥润格"张贴在门口,避免买画人讨价还价时作过多无益之谈。"板桥润格"  相似文献   

2.
王化清 《山西老年》2013,(12):34-34
清朝大书画家郑板桥曾任山东潍县县令。一天,一个老农找上门,恳求郑大人出个告示,帮他找回丢失的牛。  相似文献   

3.
白雪 《老友》2015,(3):55
出香山卧佛寺西行数十步,有一座傍山而建的凌云阁,四角飞翘,古色古香。从前,在这凌云阁旁边,有一块三尺来高的石碑,上面刻着一幅翠竹,竹旁有三个小字"郑燮题"。传说,这翠竹就是清代杰出的书画家,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手迹。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是江苏兴化人,曾在山东潍县一带做过县令。他与卧佛寺里的青崖和尚是好朋友。在北京居住时,郑板桥常去拜访青崖和尚,并留  相似文献   

4.
陈宏德 《老友》2012,(1):45-45
“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他刊刻“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印章以自况,曾任山东省范县、潍县知县.关心民瘼,为官清廉。尽管他书写了“难得糊涂”一匾,但在任时却做不到糊涂圆滑。  相似文献   

5.
文人竹枝词作为一种由巴蜀民歌演变而来的特殊文学形式,其中蕴含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对于研究地方民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郑板桥在潍县所作《潍县竹枝词》进行文本分析,展现其对潍县商业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婚丧民俗、闯关东和潍县陋俗等进行的"深度描绘"。并尝试对竹枝词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清与情     
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将当地的一个横行霸道的纨绔子弟抓了起来,准备绳之以法。恶棍的伯父和舅父知道后,便携酒菜、礼品来说情。这两个人,一个是还乡的员外郎,一个是郑板桥的同科进士,平日颇有些交往。  相似文献   

7.
崔鹤同 《中华魂》2014,(6):24-24
正郑燮(1693—1765年)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曾出任山东范县知县,5年后调任潍县。郑板桥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要求自己"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出仕做官,要"立功天地,字养生民"。郑板桥对官僚的贪贿污浊之风深恶痛绝,他50岁时为范县令,刚到任便出一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很多洞。有人不解,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员的恶气和俗气。他做官从不  相似文献   

8.
故事斋     
郑板桥"一"字救贫一天,郑板桥上街剃头,来到"郭记剃头铺",他见到镜子两旁新贴了一副对联:"照人同照己;修面须修身。"郑板桥对这副含意深刻对  相似文献   

9.
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到风筝之乡鲁东潍县(今潍坊市)就任七品县令。整整8个夏秋,他在这里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和拙中寓巧的书画作品。200年后,这里的一位医生耗费了大半生的精力,兼容了他的书法遗风,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以日抄万字的速度手书了许多古今名篇。几年前,他的手书和根雕作品同时夺取了“吉尼斯世界之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艺术名人大辞  相似文献   

10.
名画欣赏 画家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画的竹都突出地体现了欣欣向荣、兀傲清劲的精神。不仅求形似,而是用生动的笔墨,赋予新的意境,借竹的劲挺直上,高节虚心等特征,表现对现实和统治者的不满,抒发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他在山东潍县做县官时,送给他的上司一幅竹子,并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借以共勉。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 (1 6 93— 1 76 5) ,名燮 ,字克柔 ,板桥是其号。江苏兴化人 ,清朝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词人。早期生活在扬州 ,以开馆教书、卖画为生。他自称“康熙秀才 ,雍正举人 ,乾隆进士”。先后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十二年。与金龙、汪士慎、高翔、黄慎、李方膺、李鳝、罗聘合称为”扬州八怪”。著有《郑板桥集》。郑板桥在当时被称为“怪人”、“狂人” ,无论是其艺术作品 ,还是为人行径都并不合时俗 ,独具风貌。其书法自成一家———板桥体 ,兼有楷草行篆隶之特色 ,甚至杂有画法。其画专以兰、竹、石为对象 ,而当时上层社会钟爱山水画、花…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咏竹诗文富于生态精神,表现为有呈现心统万象的真气、映射理想人格的真意、洋溢世俗情味的真趣,折射出郑板桥为人的真性情。咏竹诗文重视对"生"态的描摹与表现。通过动态变化写自然轨迹,描绘生命的活跃神采,构筑"生"态意境,赋予"生"态人文精神,郑板桥鲜明的创作个性因此彰显。郑板桥仁人爱民,深具民胞物与的生态情怀,这使得他体察竹性竹情,向自然学习写竹之法,因而在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  相似文献   

13.
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难得糊涂"四个大字.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可见"难得糊涂"是郑板桥逃避官场倾轧的消极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4.
竹影墙     
文谷 《山西老年》2013,(4):34-34
郑板桥才学极高,其画更是出名,非常传神,许多人求其画而不可得。话说郑板桥有一个朋友,家里新砌了一道墙,他一直请求郑板桥在墙壁上画幅画,无奈郑板桥总是忙着没时间。有一次,这朋友请郑板桥及一些朋友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自己的经世之志而进入仕途,郑板桥为之作了艰苦的努力,但入仕后不久,郑板桥又觉得自己如鸟儿入笼,被困不得其脱。这一方面是因为郑板桥所处的时代与环境,难以实现他的理想,且官场险恶,处境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郑板桥寄情山水和追求自由的本性的恢复。为了不与魔为伍,获得真正的自由,他毅然掷去乌纱,退出官场。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罢官     
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期间,潍县经常遭灾。每有灾情,他都以实向上级呈报,力请赈济。在灾情最严重的时刻,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给百姓粮食。擅动官仓,事关重大,僚属们都劝他要慎重行事,等上级批准了再动用。他说,等上面批下来百姓也就饿死了,还要我这个县令干什么,有责任我来承担。于是开仓济民,借粮给百姓,救活了许多灾民。  相似文献   

17.
古庙夜读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诗人、书画家。郑板桥小时候家里很穷,连晚上点灯的油都买不起。没有灯,无法读书,小板桥急坏了。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村里古庙的佛灯是彻夜不灭的。晚上到庙里去读书,这办法不是很好吗?他高兴地想。从此,郑板桥天天晚上拿着书去古庙。庙里的佛灯也是用油点的,为了看得清楚些,小郑板桥干脆坐到佛像的腿上,把书凑近佛灯来读。  相似文献   

18.
郑板桥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由于他愤世嫉俗,与流治者取不合作的态度,所以,一生都不得志,只做了个“七品官耳”。他“工诗文,擅书画,长于篆刻”。在艺术上,他不拘前人陈规,勇于创新,独具风格,与当时流行的复古主义“正统”画风迥然不同,因此,又有“怪杰”之名。 那么,郑板桥究竟“怪”在那里?为什么他的“怪作”却能流芳百世,并深为人们所喜爱?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我想从美学的角度,对郑板桥的“怪”谈谈自己的看法。 郑板桥的“怪美”风格,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受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在乾隆十一年至十八年(公元1746——1753年)任山东省潍县知县时曾作《潍县竹枝词》四十首。这些竹枝词,真实地记述了当时潍县城市的繁华和城乡的社会风尚,揭露了“乾隆盛世”的阴暗面——贫富的悬殊和对立,批判了富豪的奢侈腐败,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并寄予深刻的同情。在竹枝词发展史上,象他这样关心民瘼、同情人民疾苦的作者实属罕见。这是值得特别重视和要加以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板桥集·家书》共收录十六封郑板桥写给其堂弟郑墨的家书,语言通俗、感情真挚、思想丰富,为后人称颂至今,是了解郑板桥生平的重要史料。家书中蕴含的文学主张同样值得关注,郑板桥强调诗歌的独抒性灵和现实性,提倡"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提出"理明词畅、经世致用"的文章评判标准,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