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老子认为,自然界是通过“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形成、自 然演变、自然消长的,人类社会应该效法自然,通过“常无为而无不为”而达到“无不治” 。新世纪的以递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为目的绿色文明,可以说,是在某 种意义上向老子所构想的社会模式的回归。世界终将实现大和时代的“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2.
无为而法自然——老子生存论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哲学充满生存智慧。老子认为道所生成的自然既是自然的本然状态 ,也是自然的完美状态 ;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中 ,无为于自然 ,效法自然 ,才能保持自然和人的和谐 ,从自然中获得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3.
在几乎不讲德性的现代伦理中,真诚被上升为几乎唯一的"德性",其主要来源是科学知识崇拜和基督教忏悔传统。而相比之下,在中国传统中,道家所谓"真"意指人的生活与自然天道顺应无违。在儒家看来,"诚"是天道自然的运化显现,人效法天道自然的修道立教活动则叫做"诚之"。由于脱离了真诚观念的古典含义,现代人片面求真的价值观导致了传统经典的祛魅。因此,有必要从"何谓真诚"的问题出发,深入到经史关系问题的探讨,充分展开"真诚"的观念史考察和中西比较研究的历史意义和政治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狗娘     
狗的娘,自然应该是狗。可现在就难说了,人类开始争当狗娘。每天清早,狗娘们的大呼小叫,构成了"小区晨曲"的主调:"宝贝,慢点,妈妈跟不上你。""亮子,别追你爸,他去给咱买早点,快回妈咪这儿来。"宝贝、亮子等等都是狗的名字,而遛狗的女人总是这么堂而皇之地与狗以母子或母女相称,  相似文献   

5.
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充满着生态意蕴,其中"猴王出世"是《西游记》开篇描述的精彩华章,它艺术地展现出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境界,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生命起源的追问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猴王出世"的生态意蕴启示人们应该建立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早期创作传达了一种亲近自然、尊崇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生态情怀,他笔下自然与人的关系更多体现为诗意栖居的生命诉求,彰显了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希冀.在他的生态情怀和生命诉求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构成一种生态意义上的理想状态,为中国现代文学展示了生态文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7.
庄子反对儒家的政治思想,认为"仁义"并非"道德之正",不符合人的自然真性,人的自然真性是素朴的、天然的,不应该予以人为的添加。庄子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顺应和持守这种自然真性,他将持守这种真性的人称为"真人","真人"就是一种上达于"道"的能够保全真性、恬淡虚静、逍遥自适的理想人格状态。治理天下也并非"真人"的愿望,如果不得已时,"真人"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无为",最理想的治国之道应该是"在宥天下",而不是儒家之刻意尚为。庄子还以"至德之世"作为"无为"之道的参照,艺术化地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神往,这些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老子认为得道即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的属性.庄子对老子的拓展在于他提出了"逍遥游"境界论和"处中"之道.玄学家师法老庄.王弼的人生以老子的自然无为为标的.嵇康除仿效老子的"自然"外,还景慕庄子的玄远境界.阮籍服膺庄子的逍遥游,同时也勉力"处中".郭象修正了老子的自然无为观,同时也弥合了在庄子、阮籍那儿"逍遥"和"处中"的上下悬隔,他是即"处中"即"逍遥".  相似文献   

9.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为自然而存在"与人之为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基督教神学和近现代哲学认为,自然是为人而存在的,自然正是在为人的存在中才获得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一狭隘观念以人类征服自然的现实为依据,表面看来具有科学性和价值合理性,但实际上它却贬低了人的价值,使人沦为非人.尤其是它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破坏,生态危机的发生就与这种观念有直接的关系.不仅自然为人而存在,人也应该为自然而存在,这是辩证的统一.只有在这种辩证统一中"自然为人而存在"才能获得价值合理性,人类只有做到为自然而存在,他才能真正摆脱非人状态而彻底地生成为人.  相似文献   

11.
《新天地》2007,(7)
根据科学家推论,人类的生理年龄应该在100到150岁左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非常乐观而且自信地说:"敢活一百岁。"百岁老人长寿的秘密何在?这个新栏目,力图告诉大家这些百岁老人是如何保持青春和健康的。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 ,对社会学意义的健康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认为 :生物学意义的健康并不能代表健康的全部 ,人同时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所以人的健康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阐述。其中 ,对社会属性健康的认识 ,和对健康的社会的认识密切相关。健康的社会应该是稳定有序、高度和谐的社会 ,具有较强的抵御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灾难的能力 ,且整个社会各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有较好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能比较充分地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健康的社会要求其成员能有效地维持社会的有序性 ,使整个社会的功能发挥良好 ,破坏社会有序性的行为则是不健康的社会行为。健康的社会必须由健康的社会人组成。讲道理、讲道德和讲法律是健康社会人的主要标志。健康的社会和健康的社会人相互作用 ,可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全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 ,实现世界卫生组织人人健康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超额熵增,自然环境本身提供的负熵却不足以抵消与平衡,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本文试图运用熵理论来解读这一现象,认为人类在积极寻找诸如"能源负熵"、"科技负熵"的同时,更应该在认识系统中引进"文化负熵"———生态文化来指导、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此章之主旨,乃在于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者运用双重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与仁爱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仁爱百姓。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6,(2):28-31
魏晋六朝史籍中存在很多"策名委质"的用语,有学者据此而认为这个时期,君臣关系缔结之际,应当举行一定的仪式,并且在仪式上将自己名字登记于君主的吏员名籍上。通过检核各种记载,可以发现魏晋六朝之际的史籍普遍存在以雅言代替方言、以古语代替时语的现象,"策名委质"就属于用典之一,因此不应该机械地理解其意义,将其理解为"称臣"的另一种说法才比较符合历史的实情,自然也不存在所谓的在仪式上将己名登于君主名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老友》2005,(4)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如果把与健康有关的诸因素之和作为 100,其中遗传闽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环境因素占7%;其余60%归因于自己,占着主要部分,是主动的方面。自己要对自身的健康负责,自己应该从多方面去争取健康。向自然争取人是自然界的精灵,只有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幻,才能发展自身。人们应该适当地锻炼,如此,对烈日酷暑、凛冽寒冬就会都具有相应的耐受能力。向社会争取社会是众多人的集体,每个人都在这个海洋里共  相似文献   

17.
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境界指向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从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看,审美意识从根本上呈现和揭示出人与自然的三点精神联系:自然意识、生命意识与本源意识。自然审美本身具体而微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精神联结,它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和谐价值观的诉求。把自然审美以及自然审美教育放置于我们目前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所要解决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问题之中.自然审美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审美活动,自然审美教育就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入教学和教学实践的环节当中,在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18.
先就题目解释几句。“宝黛合一”,是从俞平伯先生那个“钗黛合一”的模式套出来的。推想俞老之所以起这个名字,当然是希望有一个响亮的、醒目的、提纲挈领的标题,可以相当方便地称说他的议论文字,而该名字又相当准确地规范他的论说,表示他的研究是从《红楼梦》艺术描写的实际出发而得出的结论。果然,他这个“合一”说虽饱经沧桑,但仍然站稳了脚跟。我当然不能和俞老相比,但“效法乎上”的道理还是知道的。名为“简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我命在我不在天"命题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分析了该命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指出该命题所蕴含的在"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的个性、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等均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批评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关注的依然应该是本真意义上的"人"的主题。迫使人类远离自然的是背离了自然本性的人类,因而人类如果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必须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与其内在自然融为一体。《人民公敌》正是一部叙写捍卫人纯净的内在自然、从而建立人与社会、自然常态关系主题的剧作。斯多克芒医生与小城中唯利是图者的斗争过程经历了诉求人的自然本性、与人心的各种污染源博弈以及捍卫人的自然本性三个阶段。从深层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释读易卜生戏剧,其所包含的思想能够衍生出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