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8,(2):38-38
2007年12月22日11时30分左右,深藏于海底800余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在万众瞩目下成功整体打捞出水。随后“南海一号”运抵水晶宫封存。“南海一号”是于1987年夏天发现的南宋时期一艘商船,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成功打捞,开创了世界先例,是中国水下考古的一个重大创新。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曾是海洋强国,海上活动频繁,因此在近海遗存大量的水下文化遗产;水下文化保护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大致经历了艰难起步阶段、交流合作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在考古理念、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水下考古人才培养、水下考古力量整合和国际交流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以“南海Ⅰ号”的发现、发掘前调查、打捞出水和存馆保护为标志,中国的水下遗产保护工作逐渐走向成熟,取得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海作为作为国际航道,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多样的水下文化遗产,国家立法对这些沉船、淹没的古城、港口等水下文化遗产保存着的地域历史和海洋文明缺乏有效保护,通过文献梳理和比较评述,对中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相关的立法现状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海外非法跨境贩运走私和拍卖使国家法律制度在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水下文化遗产所有权的复杂性导致南海区域合作保护中产生主权问题,南海区域的政治分歧与经济竞争给国家层面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带来困难,中国南海沿线水下文化遗产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有深层的必要性;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开展,中国与南海沿线各国应在国家立法层面探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区域合作策略,沿线国家应建立合作机制,缔结关于水下文化遗产的协议或行为准则,应互相沟通和合作挖掘水下文化遗产,进行水下考古学管理和保护方法的学术培训,应建立南海区域水下文化遗产数据库,提供关于共同的水下文化遗产信息,每个国家有义务与区域中的其他国家分享信息,有将水下文化遗产的发现和活动报告和通知给其他国家的义务,还应有协调国家计划,磋商与协调南海沿线国之间的合作方式与内容并作出决定。  相似文献   

4.
因为承担着水下安检和打捞赃证物证现场处置工作,与出现在普通人潜水画面中的阳光、珊瑚、鱼群不同, 污浊和黑暗是潜水特警队员们水下常见的"景观".一年四季,无论寒冬酷暑、黑夜白昼,"蛙人队"队员们都要在北京各水库、护城河、公园内湖泊里执勤,负责水下侦查、擒拿嫌疑人、排爆等工作.除了具有潜水专业技能外,他们还必须接受擒拿、排爆等专项培训.据统计,仅去年,大队的队员们紧密配合、互帮互助、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类勤务140余次,其中打捞勤务3次、水下安检勤务35次,水域安检面积近350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5.
南海争端的发生与清朝末年对南海管辖能力的减弱密不可分,更是西方列强推行殖民主义的结果。南海争端所涉国家和地区,对南海岛屿及周边海域主张权利的依据包括法理依据和历史依据。历史性权利是国际法中的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与南海"U形线"密切相关,是中国享有南海权益的法理基础。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历朝历代政府对南海行使主权的行为环环相接、从无间断,构成了中国在南海享有历史性权利的事实证据,成为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国际法依据。  相似文献   

6.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南海的存在格局朝着总体有利的态势发展,中国掌控南海局势的能力大大加强。南沙岛礁建设彰显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存在;三沙设市强化了在南海的政权存在;发展南部战区海军(南海舰队)增强了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实控黄岩岛提高了对中沙群岛海域的管控能力。但与此同时,中国也必须正视美日等域外国家"介入"、"南海仲裁案"结果的不利影响、维权与维稳之间的张力、海洋生态问题等挑战。未来中国的南海举措应包括:先摘取海洋环保和渔业合作的"低垂果实";积极推进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以打造共同认可的地区规则;在某些争议海域优先划界;管控中美在南海的战略博弈以避免军事误判。  相似文献   

7.
我国拥有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为了解决资金和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不足等问题,也为了平衡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促进利益增进,当前私人介入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发掘是突破困境的最佳路径。考量国外诸多国家在私人介入水下文化遗产发掘的立法和实践现状,结合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和南海一号的实践模式,应进一步通过立法完善我国私人介入水下文化遗产发掘制度。立法应将限制介入作为基本原则,并构建完善的授权发掘制度和全程监督制度,同时应通过明确私人主体的文物展览收益权及部分文物出卖收益权来保障介入主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南海的长期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已通过国际法上的"先占"取得了南海诸岛的领域主权。南海U形线的正确要义应为中国在南海"特殊历史性水域"的外部界限,中国对线内岛屿拥有主权,对线内水域拥有基于历史实践而生的既得利益。中国在南海享有多种历史性权利,这种权利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行不悖。南海U形线肩负未来中国与邻国按照"衡平原则"进行海洋划界的重要功能。历史与法律在南海争端中高度交融,在有关中国南海U形线内岛屿及其水域法律地位的争执上,历史证据显然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为基础,合理的行使南海主权,友好地处理同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和平经略南海的核心内容。从古至今,中国在南海经略事务中始终奉行的和平政策源于地缘传统和“和合”文化的共同影响。作为南海地区大国,中国一直在南海事务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底蕴深厚的“和合”文化则塑造了中国在南海事务中的行为模式,中国始终承担着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促进其发展的责任。中国睦邻合作的南海政策,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现实的抉择。它表达出中国解决问题的诚意,也为未来真正实现南海地区的稳定与繁荣铺就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南海的地缘位置与地缘环境决定了南海的价值。然而,南海问题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南海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特别是对中国南部的地缘安全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南海问题使中国不能有效地维护中国在南海的海域安全,不能有力地保证中国的战略航道安全,并且阻碍中国南部地缘环境的持续改善。中国应采取必要的对策消除南海问题对中国南部地缘安全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海问题"是中国战略崛起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南海问题实质上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美国三方力量围绕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在经济、军事、能源问题上以及中国与美国全球战略之间两种结构性矛盾进行的较量.这些矛盾也为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发展国家战略利益提供条件,中国应做好"两手准备",争取南海问题得到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2.
沉船强制打捞清除费用有时无法得到有效补偿,从而制约了强制打捞的及时进行。尽快建立一种新的能有效运行的沉船强制打捞清除费用补偿机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沉船打捞基金制度同现有的其他补偿机制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从多方面、多角度论证在中国设立沉船打捞基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东盟采取其独特的处理内外关系的"东盟方式"处理复杂的南海争端,有效地缓和了东盟成员国之间及其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冲突,避免了南海地区最差局面的出现,为该地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东盟方式处理南海争端的框架涵盖处理南海争端的基本目标、基本手段和效用。东盟方式处理南海争端的进程对中国解决南海争端、推动区域合作和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以来拥有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南海诸岛是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经营及开发,并最早且连续行使主权,这在当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民国时期,列强不断侵犯我国南海岛屿及其附近海域,民国政府通过维权与交涉斗争、设治管理与恢复主权、经营开发、图示定名与标示主权等措施积极维护南海岛屿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这都为我国维护南海及其附近海域主权提供了历史和法理依据。中国坚持维护南海"断续线"为中国海上国界线,以"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前提,和平妥善解决南海问题,决不牺牲南海主权国家核心利益,坚决捍卫南海诸岛及附近海域主权。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和东盟已就"南海行为准则"的框架和单一磋商文本达成一致,正稳步推进案文磋商。2002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实施过程中各声索国间争议最大的地理范围、法律地位、争端解决以及合作义务等成为"南海行为准则"案文磋商的争议焦点。从东盟与中国协商南海问题20年态度的变化来看,其立场受南海域外大国影响明显。目前,东盟各国态度虽逐渐明晰,但以东盟"协商一致"为原则基础的磋商机制折射出其对南海问题态度的不断微调;同时,部分东盟国家不断以国家站位单独提出谈判细则与条款,看似统一的整体又混入微小杂音。在中国倡导的"双轨思路"指导下,运用外交谈判与完善区域法律机制相结合的方法,恪守双边平等协商具体争端的原则,中国与东盟及相关国家就南海区域开发合作、法律制度构建以及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等问题,依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习惯法以及双方认可并承诺遵守的其他法律规范,继续深入探讨并磋商议定"南海行为准则"案文的具体内容、范围、效力、争端解决方式并由此推进南海地区规则体系的构建,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并开始打捞以往深藏水底的水下文化遗产,这难免对遗产造成严重破坏.中国现行有关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需完善以便更有效地保护这些资源.在完善相关立法时,应当考虑增加就地保护原则,进一步完善遗产发现报告制度和奖励制度,加大对破坏这些遗产的非法活动的制裁力度,并对合法的发掘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对遗产客观上造成破坏的,应予以经济和法律上的处罚.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与国内局势,确定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此后三十年间,中央政府在制定外交政策的过程中都严格遵循这一方针。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加之"美国重回亚太战略"、"南海争端"、"中日钓鱼岛争端"等国际矛盾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质疑"韬光养晦"的政策是不是应该终结了。文章研究了近两年来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在新时期中国政府如何在原有"韬光养晦"的指导方针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有所作为",从而应对这些挑战。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并非南海争端的相关方,却积极追随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在南海问题上反应强烈。澳大利亚学界、媒体和政府在对南海争端的认知与回应中表面持"不选边站队"的中立立场,但实际上明显偏向菲律宾、越南等东盟国家。南海仲裁案后,澳大利亚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的表态虽有缓和,但其借"保护澳大利亚南海国家利益"之名,行"跟随美国共同遏制中国崛起"之实的实质目的并未发生改变。澳大利亚对南海争端的认知受单元和体系层次因素的影响,其中澳大利亚对中国崛起不确定性的担忧及美国因素是影响其介入南海及对南海争端认知变化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9.
凉爽 《21世纪》2008,(6):26-27
赛恩体验馆承载着每一位登上"赛恩号"的学子远赴重洋的留学梦想在第五届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上,一艘满载的航船——赛恩号扬起了"留学体验"的风帆。这是中国国际教育信息网(赛恩)首次以一站式"留学体验"概念展示留学申请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积极参与南海安全合作机制建设,既是中国捍卫南海正当权益、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在新时期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必然选择.中国参与南海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的基本目标既包括低层次的消极安全合作,即被动应对安全威胁的现状,也包括高层次的积极安全合作,即主动谋划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中国参与南海安全合作机制建设应坚持基本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具有地区特色的"亚洲安全观",坚持合理预期、循序渐进、协商一致、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中国参与南海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安全合作机制的形式之争让位于功能作用,机制的主导权之争让位于共同主导,基本路径包括培育南海安全共识、打造南海安全共同体,研究现有合作方案并借鉴其他合作案例,重视双边合作机制,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整合现有安全合作机制,注重国内立法并推动区域规则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