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日中国学生在日本就业数位居外国留学生日本就业数之首。然而,其就业概况却不甚明了。依据日本法务省入国管理局公布的资料,挖掘出有关中国的数据,在理清留日学生的就业签证类别、就职行业、月薪报酬、就业区域及就职企业规模等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就业后经济利益、职业经验、技能等全方位收益情况及工作中面临的棘手问题,以期今后对留日学生就业及中国学生的日本留学选择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中日关系史上,日本人的中国观经历过几次变迁,古代"慕华"到近代后期的"蔑华",战后的"赎罪意识"和对中国的亲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实力的变化,又出现了一些对华不友好的观念,冷战结束至目前阶段,日本对中国的观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日本历次中国观变化的背后,都是以中国实力的强弱和中日力量的对比为基本参照点的,因此虽然目前日本的中国观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尚不足预见,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国家增强实力并缩小与日本的差距,将会是形成日本友好的中国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中日医药行业领域竞争中,以中国"龙虎人丹"和日本"翘胡子仁丹"为典型案例,二者长达数十年的商标争讼更是突出。日本仁丹在华销售以国货运动为转折点急剧滑坡,相反中国人丹一方面树立国货的形象,另一方面效仿日本仁丹的市场路线,充分运用广告营销来扩展市场,同时运用法律来争取商标保护,在产品质量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最终成功的占领市场。这场"虎吃人头"的竞争成为中国国货新药界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是国家力量在医药领域的展示。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性别平等就业,欧盟与日本不仅从政策上保障男女平等就业权,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政策的实施。欧盟和日本的性别平等就业政策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十分强调对女性权益的保障,注重政策的有效实施。此外,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合理借鉴欧盟和日本促进性别平等就业的政策和经验,可以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性别平等就业政策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的研究中,对日本青年训练所和青年学校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关东州"日本军政当局为创办青年训练所和青年学校而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梳理,探讨日本青年训练在"关东州"的发展过程,进而分析日本军政当局利用青年训练机构对居住在旅大地区和"满铁"沿线一些城市的日本青年加强军国主义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支那"一词源于梵文"cina",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关于这个词的原意,学术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支那"一词的词义进行探讨,认为"支那"是一个超越了时空概念的词汇,借指所有中原王朝.对于"支那"一词的使用范围,笔者认为在东西文化发生大规模碰撞之前,在一些佛教界人士中使用相对较多.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也很少使用"支那"一词称呼中国,明治维新以后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在日本教育中,把中国说成"支那",意在把中国人说成是野蛮、落伍和无能的一群人,"支那"一词也逐渐由褒义转向贬义,抗日战争胜利后"支那"一词在日本从国家层面上才开始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2月1日,该年度日本"新语·流行语"大奖评选结果揭晓,"爆买"成2015年日本"流行语"。"爆买"这个词其实是日本坊间用来形容"中国游客在日本购物出手豪爽"的现象。然而事实上,当前中国生产的一些产品已经和国外差别不大,中国消费者在国外购买商品还需理性。同时,中国的相关行业也应苦练内功,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提升企业形象,从而提升消费者在国内消费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正>不久前,一篇名为《当日本人说羡慕中国人时,他们到底在羡慕什么》的文章在中国网络走红。文章列举了"日本社会太压抑、中国生活轻松欢乐多"以及"中国吃瓜更便宜"等日本人羡慕中国人的理由。这篇文章传播到日本社交网络后,一些受了刺激的日本网友也非常努力地想反驳一下。在著名的右翼网友聚集地,日本2ch论坛上,有人表示,大部分日本人并不知道文章里所说的事实。有人说,除了中国菜,没有羡慕中国的地方了。并且还得是日本人做的中国菜,不能是中国人做的中国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现实中劳动力市场一些复杂的就业现象为切入点,以中国改革的逻辑为主线,对转型期劳动力市场就业研究的相关重要文献进行梳理,涉及"转型初期失业原因和就业体制转换问题""劳动力流动问题""农村劳动力问题""女性劳动者和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就业政策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等五个层面的问题,这种从宏观层面到微观维度,再提升到宏观层面的研究反映出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进。最后,文章指出改革和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机理,而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进遵循改革的逻辑。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角度上看,"中国"一词本身就含有地理区域、民族类别及文化体系等多重涵义,日本学者正是从这种文化角度来解读"中国"一词的内涵。这种解读既可以让我们审视日本文化的深层结构,又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时,自身也一直在追求与中国相对等的文化地位。日本对传入的中国文化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接受,并且在汲收的同时,根据自身的需要,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加以"过滤",将其本土化,这无疑反映了中日文明交流中的独特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前,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难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频频出台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以应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本近年来为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而实行了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其政策变迁的背景、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的具体做法对中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以来,随着外力入侵中国,中国古老的大门被迫打开,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局之下,给予当时欧美国家的探险者来到中国游历的机会,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字记载,作为"他者"的观察角度,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建构19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现状,然而毕竟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理解,或多或少都带有些主观性的偏见或误解,还不若邻近中国的韩国人或日本人来中国之后所留下的观察,或许更来得客观一些。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国力日升,他们眼中除了观察来自外洋的白人势力,也无时无刻不拿中国来做观察比较的对象,这种观察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政治或军事上的意图,然而冈千仞作为19世纪日本"兴亚论"的支持者,对中国的态度是亲善的,也因此在中法战争之际来华所留下的记载或对中国社会的批判,能更真实描绘出中法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情况,这也是冈千仞所著这本《观光纪游》最大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希腊语"philosophia"等西方语言的汉译单词,其译者是日本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西周。西周本来可以用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概念"理学"来翻译,却自创新词"哲学"来替代"理学"。虽然最初中日学界的许多学者都认为译成"理学"更为合适,但在近代东亚却是"哲学"译语被接受而得以广泛传播,并一直沿用至今。表面上看来,这似乎只是西学东渐过程中学术概念翻译上的用语选择问题,实际上其中潜藏着近代日本人寻求改写东亚学术版图的宏大追求,那就是利用西学东渐的历史契机,通过一系列学术概念的创造性翻译,改变上千年"华夷秩序"中日本文化的弱势地位,从而达到主导东亚学界学术话语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战争一时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在日本军事进攻达到顶峰的时候,日本国内却出现了一些"中国不可征服""日本在崩溃中"等时论舆情:其一是对日本政治法西斯倾向及其可能陷入长期战争泥沼所引起的反思和担忧;其二是因担心战争前途"辽远无边"而生出悲观心态,甚至厌战情绪在侵华日军下层和日本民间也开始有所表现;其三是随着国际环境的恶化,日本经济出现的"不祥"之兆也频频见诸于美英等国的媒体报道,形成"倒逼"之势的时论舆情压力。日本时论舆情的变化,从舆论焦点看,攻陷南京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而1938年的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动摇了日本时论舆情对战争"必胜"的信念。探讨1938年间日本国内舆论舆情及其变化,有助于加深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这场不得人心的侵略战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大国的威严,民族危机异常深重.随着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愈加严重,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分别前往日本或西方去学习救国安邦的先进思想,并最终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代性价值观念:东洋派留学生在日本的迅速崛起中,认识到了"尚武"精神是日本人兴国的重要手段,进而希望用暴力革命去实现中国崛起;而西洋派留学生则在欧美国家里,看到了"民主"精神的巨大引导作用,故希望用欧美式的民主法治思想来改变中国文化的落后状态.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日本科举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宫崎市定通过确立东方"朴素主义民族"与西方"文明主义社会"对抗转换的观念,强调要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国家"来加以认识,认为科举制度的崩溃是中国文明走向衰败的一大标志。与此同时,宫崎市定亦站在建构"世界文明史"的立场,批判西方历史哲学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停滞论",指出要以科举研究为突破口来研究世界文明大势下的中国社会。宫崎市定的科举评价尽管强调要还原到中国自身的立场,且必须公正地评价科举制度,但是亦潜藏了以中国为工具来论述现代日本的合理性的根本意图。  相似文献   

17.
就我国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问题,比较了我国和日本的金融危机之后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支援政策,认为我们需要多多强化就业信息化,增加就业支援部门,给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信息。我们还应该做一些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指导,调节他们的心理障碍,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8.
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理论奠基之作,作者旨在引进西方美学和文学理念来改良日本小说,但在叙事技巧上却并未完全排斥日本江户时代的叙事原则,其中一些来自中国明清小说批评。本文尝试分析中国明清小说批评与日本江户时代文学及《小说神髓》的影响与变异关系,通过比较中日文学近代话语转换的轨迹来探究《小说神髓》在叙事技巧上的创新点及其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觊觎中国,由来已久.16世纪大将军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扬言其目的是"直捣大明国".在民间文人中,最早通过文艺的形式表达侵华意念的是17世纪日本著名戏剧家近松门左卫门,他在<国姓爷合战>中让日本人占领了南京.而最早系统全面地提出侵华方案的,是19世纪初的布衣学者佐藤信渊,他在<宇内混同秘策>中设计出了一个周密的入侵和占领中国的"秘策",主张以神道教来"宇内混同"(统一世界),提出日本要先攻取满洲,然后"经略"整个中国,他甚至连日本各地方政府的作战分工和出兵顺序都设计好了.随后,被后人称为幕末维新志士的吉田松阴则又提出了"垦虾夷,收琉球,取朝鲜,拉满洲,压支那,临印度"的狂妄设想.  相似文献   

20.
军记物语在历史叙事中引入了大量的中国历史人物。军记物语作者经常先讲"异朝大国"的先例,再提"本朝日本"的人物事迹。有的中国历史人物故事被作者用来衬托作品主线人物的心境,但更多的中国历史人物被当作一种典范来评判本朝人物行为是否正当。作者也根据其创作指向对中国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加工,中国历史人物的形象在日本文学漫长的流布过程中发生了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