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美国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的诗歌《灰姑娘》在对传统童话进行现代化改写的基础上,揭露了消费社会对人和人际关系的异化,对消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畸形的奋斗观、亲情观、婚姻观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和解构,同时对新时代下的消费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的消蚀——后现代视域下的女性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背景下,女性消费与传统消费形式已大相径庭:符号消费超过实物消费,她们重视商品的符号意蕴和价值内涵,期望从消费中确证自己的社会身份;女性的身体成为一种"最美的消费品",成为女性创造自我的一个舞台;各种媒体搭起了商品符号的全部认知结构,女性正是在它们的诱惑下进行消费的.作为被构建、被物化、被诱惑的消费主体,女性主体性的消蚀在这3种消费中充分地显露出来.当然也必须看到,消费使女性从私生活领域中暂时解脱出来.成为其彰显和发展主体性的一种途径.而女性主体性在消费中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其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时代转变.基于此,消费才能如女性所愿地提升她们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灰姑娘文学话语系统背后的生成话语是浓厚的男权中心意识,即女性地位的攀升需要依赖婚姻(男性)得以实现。门罗的女性成长小说《乞女》虽然启用了灰姑娘模式,但是将其放置于现代社会语境之中,从身份、阶级和性别三个维度揭露其内在矛盾性和潜在危机,同时依照成长小说的书写轨迹,使人物的成长动态地偏离灰姑娘模式,并最终解构了这一模式。此外,门罗对女性经济独立的重视,也反映了她的理性和冷静,从而使整个"灰姑娘"命运变奏的叙事更加完整可信。  相似文献   

4.
作为男权社会背景下诞生的经典童话,《灰姑娘》折射出当时社会女性被男性主宰、附属于男性的现实。作品的主要元素反映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及其命运的掌控。这种男权意识的烙印对女性的自我觉醒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当代读者,尤其是女性在解读作品时深思。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汀在创作《傲慢与偏见》的过程中,通过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来表现自身的内心冲突,通过对女主人公穿越"精神迷雾"的描写来表现自我的反省能力,通过搭建爱情的空中楼阁——"灰姑娘"故事模式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这些都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在简.奥斯汀创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当代爱尔兰女作家艾德娜·奥布莱恩在小说《乡村女孩三部曲》中通过言说爱尔兰女性在民族主义、父权主义和天主教会重负下所遭遇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重写再现"她故事"——父权社会中真实的女性经历,表达其对女性生存空间的关注,从而在父权文本的空隙中开掘多维度的话语空间,用以女性为主的历史置换男性话语霸权的历史,在小说话语中反馈自我的主体性,藉以诠释女性自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以消费科技、追求时尚、理念西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女性在进入生育的生命周期时面临着来自家庭(族)的、社会的、工作的,更有自我文化认同的冲突。这些现象反映了所谓的"现代"女性在生育文化认同中存在形式上的现代与观念上的传统冲突的局面。以传统的"婆媳冲突"为直接表现形式,这一群体的年轻妈妈依然囿于传统的父权制观念的认同中,并没有完全走出这种观念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短篇名作《封锁》采取断面剪影式的速写,描述了一个发生在"封锁"这一慌乱惊恐时刻和逼仄空间的都市爱情故事。女主人公吴翠远的"失嫁"导致的"失家",凸显了现代职场女性生存的困境,其"慌不择路"和突围的荒唐滑稽,映现了现代女性在传统女性角色规范下的身份迷失和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的抗争与屈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情爱意识作为人的意识觉醒的副产品而出现在五四时代 ,它带来了爱情题材在现代女性创作中繁荣的局面。该文以爱情题材为切入点 ,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作家冯沅君、庐隐、丁玲、张爱玲等创作文本的研究 ,展现了现代女性文学爱情题材表达的多样性 ,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类型的女子在社会语境中的生存状态 ,昭示女性在自我解放历程中的固有局限 ,心灵的真正解放仍然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拥有女性视角的网络穿越小说的崛起成为一股新的文学力量。小说中注重表观女性对话语权的争取,尊重价值标准,体现了当代女性自我认同的复苏,对爱情和事业的双重追求表达了当代女性的价值标准,女性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在小说中也获得了宣泄。但是,传统的男性话语权仍然在虚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讲,女性意识的完全觉醒依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展现了为传统男权所压迫的中国传统女性、为美国霸权文化所压迫的二代华裔移民女性和作者理想的美国华裔女性三类人物的命运,在男性话语和欧美话语双重压迫下以"错位的自我"进行妥协与让步,最终自我建构了理想的美国华裔女性的女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12.
女性身体成为新闻热点,背后隐藏着男性文化霸权对女性的宰制。这种宰制借助新媒体、商业资本、道德、法律规范等组成一个庞大的男性文化霸权同盟,既不断地炮制女性身体事件,又不断地对女性身体以规训。同时,女性身体事件中女性也存在着以身体作为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冲击男性文化霸权的规训,塑造女性自我新形象。但男性文化同盟以其巨大的向心力,不断地诱导这些女性追求着"假的需要",走向自我迷失。我们要反省男性文化霸权,也要反省女性在自我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迷失。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女性作家作为广大女性中较先觉醒的群体,具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和争取男女平等和谐的反异化诉求。文章以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及其作品中的人物为例,对其所塑造的"性别跨越者"进行群像研究,分析了"双性同体"或"性别跨越者"应对精神隔绝的本能诉求,在理性主义价值体系中他们追求自我的反异化诉求,以及他们的反异化诉求失败而导致的自我主体性沦丧。  相似文献   

14.
陈染、林白以个人化写作展示了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其作品以女性主体成长为核心,从女性经验出发,叙述了女性从童年经历青春期到成年期的个人成长经历;表现了女性身体的自我确认、心灵的自我认知和人生的自我探求,归还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本真面目,真正表达了女性被男性视角所歪曲、遮蔽的体验和欲望,书写了一部详细的少女成长史,揭开了女性的斯芬克斯之谜。  相似文献   

15.
林白、陈染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她们通过对传统男权意识主导下的社会生活进行探讨与分析,进一步肯定了现代女性的自我价值。她们颠覆了传统温顺贤惠的女性形象,成为具有复杂情感世界、充满蓬勃生命力的"另类"女性。  相似文献   

16.
丁玲的<母亲>以一个弱女子成长为自主、独立、主体的女性过程,揭示了女性在生存的关键时刻,扼住命运的咽喉,挖掘生命的潜力,从而超越生命;启示女性只有以主体的姿态,自我把握,敢于承当,才能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换."母亲"具有的"男女平等"的性别信念及其具体作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觉醒了的中国现代女性卓越的性别自觉,更为新时期女性走向自我的全面解放提供了行为借鉴和全新的精神力量."母亲"对"女儿"成长的巨大影响启示女性尤其是母亲应以自己自强独立开放的人格素质影响下一代,同时丁玲母女之间的这种"朋友"与"知己"关系更是新时期"母女"关系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批判视角下解构现代社会的“媒介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性视野下,现代人已无法自拔于对媒介的盲目崇拜。借助于批判理论和视角揭示现代"媒介崇拜"的实质,层层剥离出话语崇拜、符号崇拜、收视崇拜和具体表现为消费崇拜、偶像崇拜、镜头崇拜的信息崇拜等主要崇拜形式和类型,并引发对媒介"他者"和受众"自我"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物化作为消费时代女性小说的一大叙述主题,揭示了女性自我与身体、物质与精神的多重权力关系。它昭示了一种消费性性别伦理形态的存在,并直接叩问其性别意识形态的根本立场问题。从女性主体出发的性别“利用”行为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其实是对父权制的另一种性别依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都市里的家族>和<流浪都市>两篇小说为例,分析了现代都市中对知识女性"现代形式"的几种误读.伴随着社会转型和道德价值体系的重构,都市的浮躁使得现代知识女性对自我价值及实现形式失去了正确的判断,亦使社会客体对现代知识女性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准则等方面的群体取向的解读出现偏颇甚至错误.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与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是社会的重要群体,女性地位近代以来备受关注.传统男权文化长期压制女性的身心发展,道德伦理的规制致使女性在封建社会处于无主体意识的客体地位,成为社会文化领域的旁观者.男性权利剥夺了女性评判自身的审美标准,女性成为证明男性存在的被压抑的社会符码,一种依附男性的失语群体.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女性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以视觉文化形式为主导的“美女经济”大行其道,女性再次沦为社会的消费商品.现代消费社会下女性应该冲破传统文化的惯性影响,融合消费文化的活力元素,追寻自身的人生价值,切实提高女性地位,扭转消费社会女性地位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