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电影作为一种技术,是一种舶来品。但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表达形式,却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之中。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风靡中国早期电影的家庭情节剧和神怪武侠片,无不深深烙上了中国文化的痕迹(尽管人们对神怪武侠片的积极和消极的文化意义可能会有争论,但是它和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却是毋庸置疑的)。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电影也成为对内塑造文化认同,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手段。在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际,世界上许多关注中国的朋友也把目光投向中国电影,希望通过中国电影来增进对中国历史、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道",电影艺术则称之为"器","道"与"器"合称为文化。因此,"道"与"器"结合才能深刻把握文化的本质性力量,自身肩负起文化使命的深刻自觉,以及在常态化社会进行文明推进。电影艺术以其独特的视听观感放射出民族文化内质的魅力,动画电影《兔侠传奇》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浓郁的中国武林风情、建筑艺术、饮食起居及语言文化,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影片蕴含着丰厚的儒家人文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陈培湛副教授的学术专著《电影美学教程》出版电影问世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已经成为20世纪对人类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一门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较,电影艺术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性。最近,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培湛撰写的《电影美学教程》,就是一部研究电影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4.
以《人生》、《黄土地》、《老井》、《美丽的大脚》等为代表的中国西部电影,立足于本土生活,以本土观众为诉求对象,注意发掘本土性的文化层面,拓展历史性的文化视野,对西部的地域文化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尤其是中国西部电影精湛的艺术表现与对西部人生体验的真诚表述,体现了独特的"西部趣味"。中国西部电影导演从述说转向反思、从本土走向世界、从精英主义转变到世俗主义的文化立场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文化姿态。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文化与好莱坞电影文化之间,建立了十分深厚、源远流长的互动关系。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一方面受到好莱坞电影文化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与好莱坞电影的交流、竞争中,逐步确立了带有自身鲜明民族特征的文化品格。可以说,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世界电影文化交流史上最富有学术价值的个案之一。今天重新审视这一关系,不仅会因中国社会文化的开放而获得崭新的现实内涵,而且有助于中国电影更为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电影市场的互动格局之中。2006年6月18日,由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第九届上海国…  相似文献   

6.
201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由此,北京电影学院的65周年校庆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张会军院长说,北京电影学院65周年校庆应该是北京电影学院有史以来最为隆重的一次,也可以说是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和里程碑.校庆不仅有系列学术活动、校友返校、校庆晚会,还举办了2015年世界电影院校校长的高峰论坛,以及党和国家原领导人李岚清"知识分子与文化修养"讲座等诸多活动.  相似文献   

7.
张明芳的学术新著《节日的视觉盛宴——中国贺岁电影研究》出版了,可喜可贺。近年来,贺岁片热已成电影文化的一道景观,贺岁片自身的艺术品质与创作规律以及贺岁片热的文化背景与接受心理等也成为富有学理价值  相似文献   

8.
徐晗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9):54-55,82
在外来影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侵袭下,如何坚守中国的文化传统,取得商业利益和文化艺术的双赢,2008年版东方新魔幻电影《画皮》似乎做了成功的实践。从电影《画皮》对原著《聊斋志异》的坚守、传统妇女观的延承、现代爱情观的渗透等在影片中的呈现角度,探讨《画皮》对中国式文化的沿袭与弘扬。尤其是发掘2008版《画皮》所施行的传统文化之魂与现代影像之魄的结合,以此成功诉求现代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因子,进而探寻中国电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日本电影理论论著论文在中国被译介并产生影响。电影史论方面:60年代就在中国"内部发行"的岩崎昶的《日本电影史》正式出版,电影理论家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沟口健二的世界》、《上海电影港口》、《中国电影百年》等文发表对中国电影的指导意义很大,山本喜久男的《日美欧比较电影史》用历史比较方法进行电影研究的成功尝试具有普遍意义。电影导演方面:山本萨夫的《电影制作的实际》对刚进入电影学院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山田洋次的《素材与剧本》指出导演和编剧一样需要有源于生活的创作"冲动",大岛渚的《日本电影的形势和主题》对画面以及蒙太奇的强调给人启发。在电影编剧方面:田板启在中国所做的系列讲座提出电影观念问题,新藤兼人的《电影剧作中的改编》讲述如何将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脚本,野田高梧的《电影剧作结构论》中谈到"事实"和"真实"的区别很有见地。在表演艺术方面:山田五十铃的《演员的直觉与训练》认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浓厚的职业敏感与职业兴趣,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模仿对象。对于刚刚走出"文革"的中国电影来说,这些电影论著论文往往以自己的电影实践为例证,真正起到了"现身说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戏曲电影历史上,"虚"与"实"的两组矛盾一直困扰着创作者们,电影《廉吏于成龙》以"摄影棚"的假定性,很好地处理了"虚实"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视听手法的融合。舞台灯光、场面调度、动作奇观、间离体验是导演找到的戏剧与电影相交叉的结合部。在这些结合部上,导演充分发挥戏曲和电影各自的表现力,在充分尊重彼此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达成艺术上的和解,从而在新的层面完成二者的高度融合。影片既保存了戏曲原汁原味的美感,又张扬了电影的独立的表现力,为戏曲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读《倪焕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焕之》是叶圣陶于二十年代写的反映小学教师生活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九一六到一九二七年的动荡十年间.这期间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卅"反帝爱国斗争和"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小说不仅艺术地再现了小学教师倪焕之在这些历史剧烈变动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生活道路,而且围绕着这条主线揭示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状况,展现了当时广阔的历史背景.《倪焕之》是我国二十年代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部比较成功的长篇小说.它在中国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谭鑫培《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开始,到192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的萌生期,主要倾向是追求赢利。这一时期论者们认为电影的优点在于逼真,并在电影摄制的实践中学会了一些电影技法。自1930年罗明佑的《故都春梦》上映,至1940年代末,为中国电影史的第二时期,政治角力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这一时期成长起一批有成绩的导演与演员,电影的技法被认识得更为清楚,并完成了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过渡。在国难深重的形势下,左翼力量在电影界相当活跃。从1950年代到1976年,为中国电影史的第三时期,与话剧拉开距离的电影理论,在民族化浪潮中又向中国戏曲靠拢。而在政治的强势作用下,1930年代文艺,从1950年代初被称为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到最终被批为黑线。1976年至世纪末是中国电影史的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小阶段:从1976年到1983年,电影中的虚假现象遭到观众普遍的批评,求艺术手段之新、淡化戏剧性与对民族历程的反思这三点,成为这一阶段电影发展的新的动向。从1984年到1987年,是探索片强劲崛起并迅速退潮的阶段;从1988...  相似文献   

13.
郭澄清《大刀记》的两个版本,其史诗性的文化品格有着巨大差异。经过主流意识形态置换和删节后的《大刀记》,把初稿本第一部删节成了"开篇",它隐约地传达了作者希冀的另一种文化意蕴,即郭澄清本来是把《大刀记》当作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予以艺术阐释的史诗性作品来经营的。《大刀记》的两个版本的比照,不仅可以透视作家个体在社会缝隙中如何苦苦寻找自我表达的方式,而且也能透视意识形态是如何无情地中断和删除作家所意识到的历史内涵和现实关怀,从中可以发见其显著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新中国电影到中国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1949年—200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为线索,考察各个时期电影的时代面貌、文化特征和修辞系统,勾画了新中国电影从一元化的政治电影模式、多元化的艺术电影模式向大众化的产业电影模式的转换过程。文章认为,新中国电影的概念将被中国新电影所代替,成为新的社会目标和组成部分,不仅为这一目标提供文化想象,而且也提供新经济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改编电影有1956年北京电影制品厂的《祝福》、1957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的《阿Q正传》,1981年的《阿Q正传》《伤逝》《药》和1994年《铸剑》六部作品。这些改编电影在寻找忠实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契合改编的时代语境间平衡,艺术表达上暗隐当代中国文学性渐弱而视觉性渐显的趋势。改编电影从原小说中挖掘贴合电影表达的质素,强化电影的故事性,强化情节结构,增添情感元素。充分利用原小说中包含着现代性的“看”的思考和现象,在银幕上下、故事内外的各种历史文化影像中试图寻找小说和电影共通的解读编码,演绎成各类影像化模式。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实践经验都显示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影响和交融日益加强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字文化经历影像转化进入更为宽广的“公共领域”的努力过程。  相似文献   

16.
艺术电影因其特殊的国际交流性而成为各国向世界展现自身民族形象的重要手段。在近年来上映的中国艺术电影中,《长江图》因其将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长江——作为影片的时空背景与呈现对象而具有了典型性。文章通过分析《长江图》“中国式”的艺术呈现方式背后所暗藏的文化意识,以及由此而塑造出的民族形象,反思中国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之外的文化困境,进而探讨相应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7.
《白毛女》经典地位确立和传播的过程所裹挟着的丰富的政治文化信息,使得长期以来对其的学术批评不仅在当代中国文艺实践方面,而且在社会历史及政治文化等层面都提供了充分的思想空间和争议性的学术话题。因此,从《白毛女》"经典"地位的建构和确立过程及其借助电影、政治外交等媒介和手段加以巩固和扩散的历史逻辑出发,反思"新的人民的文艺"体制下的美学规范与生产运作过程,对认识不断"集体"修改着的"红色经典"及其文艺传统,有着重要的文艺史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英国女作家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带动了小说改编和创作的《哈利·波特》魔幻系列电影的全球热映,十年间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消费,文章从小说与影片不同艺术门类的优势互补和支撑、双向互动以及电影艺术特有的放大效应切入,分析两者之间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共融(共荣)关系。  相似文献   

19.
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是世界电影事业发达地区之一。1896年,即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香港就有了商业电影的放映活动,1901年香港建立了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1909年香港拍出了第一部故事片《瓦盆伸冤》,迄今已有87年的历史。在此期间,香港摄制的华东语电影达8000部之多。香港华语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母体电影文化的一种延伸、补充和拓展。香港华语电影以其鲜明的商业色彩取胜,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营销策略和管理方式:它的选材角度与视听语言,它的制作、发行及宣传方式,它的明星制度与迎合观众的心态,无不以商业赢利为目的。正是由于香港华语电影的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在  相似文献   

20.
电影《英雄》是中国新世纪商业大片的代表性作品,其情节布局的缺陷一直为人们诟病。运用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katharsis”阐释,对电影《英雄》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情感表达上的缺陷进行分析,探讨英雄悲剧性电影在叙事策略上应遵循的艺术规律,以启示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