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国50年来,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经历了从革命话语体系向建设话语体系的转变.本文分析了这两套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革命话语是毛泽东时代的政治交流方式,这套话语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保证社会、个人与国家权力话语的高度一致,以适应国家在经济上的高度集权管理和在思想文化上的严格控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政治话语是围绕"建设"或"现代化"而建构起来的,它包括"国家建设"、"经济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四个语义场.  相似文献   

2.
休闲社会特定的时空条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所流失,主要表现为自由化话语性质挑战主流话语权威、开放式话语平台分散主流话语力量、戏谑化话语方式改变话语权力格局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流失导致个体休闲异化、危及意识形态安全、影响国家机器运转等,使得个体、社会、国家都面临一定风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创新话语内容、转换话语方式、优化话语传播、促进话语认同,全方位地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为改善学术生态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一系列关于学术期刊建设、学术评价、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等政策文件。开放科学发展战略和运行平台已在全球蓬勃兴起,科学交流模式与科学研究范式随之发生了变革和转型。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学术期刊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助推中国学派,争夺并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同时,开放科学环境下科学交流与研究范式的变革也急需多元开放的科学评价。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助推学术期刊建设和定量评价机制改革,助力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参考。本文依据评价科学理论、话语权理论和传播学理论,在解析学术期刊话语权基本问题的前提下,融合多源异构数据,采用相关分析、集成因子分析、熵权法、TOPSIS法以及二维映射法优势,从多指标、多要素、多方法融合、比较和评估视角进行评价实证研究。本文致力于界定学术话语权和学术期刊话语权等概念内涵;提出由话语影响力和话语引导力维度构成的学术期刊话语权,话语影响力由话语影响能力和话语影响权力要素组成,话语引导力由新闻话语、社交媒体话语、同行评议话语、百科话语、视频话语以及政策话语引导等要素组成;探究学术期刊话语权形成过程;构建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模型。研究表明,按照理论、方法与应用逻辑展开多元融合的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兼顾性和可靠性。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和引导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学术术语和学术风向标,同时又极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中国学术期刊理应作为学术话语的重要代言人,为加快"三大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学术话语权作为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欧美发达国家相继提出的“话语权力理论”“文化领导权理论”,以及西方文化霸权理论一直主导着世界话语权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对“学术话语权缺失”“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学术话语权提升策略”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所在,学术话语权作为软实力对社会发展及学术繁荣的实际影响和作用异常深远;探寻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研究现状及启示,可为我国构建学术话语权的科学评价理论、方法和应用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为此,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国别进行统计和分析,再用Vosviewer软件对国际学术话语权文献进行热点主题分析,再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学术话语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学术话语研究、学术话语在政治话语权、身份认定及社会化中的作用、学术话语评价与计量研究等4个方面,通...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国际海洋秩序革故鼎新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成为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与衡量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话语研究与文化研究相关理论,厘定中国海洋文化话语的概念内涵,构建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和制度文化话语在内的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的生成话语、构建语料库、创新话语表达与提升话语权等四个具体路径。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建构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国际话语权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是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国际话语权可以细分为舆论性话语权、制度性话语权和学术性话语权。舆论性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基础,制度性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核心,学术性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灵魂。在当今国际话语场中,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舆论性话语权备受掣肘,制度性话语权与综合国力不匹配,学术性话语权欠缺支撑力。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国亟需创新话语叙事方式、拓宽中国话语制度化路径、发展学术话语体系,以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引领力。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视域下中国国际话语权顶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背景下,话语权已成为各国竞相角逐的一种新力量。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需要赢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西方"话语霸权"、民众价值观多元化、西方"妖魔化"、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泛滥等一系列挑战。中国崛起,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是有利的客观条件、理论基础和价值原则。顶层设计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关注民生的国际形象、创新宣传方式、和谐发展实践活动,是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影响力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8.
《纽约时报》在对中国环境形象建构中投射了传播者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通过互文、隐喻、过度词汇化等手法,建构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下的人与环境失调、放任技术盲目发展的环境弗兰肯斯坦、政治管控背景下的环境积极分子抗争、崛起政治大国的国际环境话语权争夺等不实中国环境镜像。应用费尔克拉夫的批评话语研究理论,从言语描述、话语实践解释、社会实践阐释三个维度对《纽约时报》环境新闻语料库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报话语实践背后的社会化权力和污名化中国环境与中国形象的铺垫效果。在中国主动发声的形象“自塑”建构进程中,需要提升中国形象话语建构与传播的“科学性”与“跨文化性”,以强化中国形象建构的认知范式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本质论的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性的话语实践运动。高校培养目标中就直接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这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命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具体教育活动实施者的遴选—参与权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过程的实施权力,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控制与营造的权力等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关键节点。可以断论,新时代在内外部客观环境发生迅疾变化的时空结构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必然面临诸多要素的影响和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空间内有可能导致话语权的自信危机。为此,高校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和良性运行,夯实话语权的政治和组织基础;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硬核”“保护带”的边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科学性基础;必须通过话语偏好引导、话语现场与话语过程设计和考核方式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教育对象的需要达到积极的契合,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话语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指导妇女运动实践为目标,为维护中国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提高中国妇女的经济政治地位而建立的话语体系。该理论话语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以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妇女发展的基本状况为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重汲取国际妇女运动的先进成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联合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理论话语的宣传和倡导,有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话语的合理构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网络政治话语因为得到话语载体支持、主体支持、客体支持和议题支持,从而使其从"声音存在"走向"力量存在"成为可能。与时俱进地研究中国网络政治话语,对于推动网络政治话语的和谐发展、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构筑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坚持问题导向,采用文本-政治话语-社会政治实践的分析模式,研究中国网络政治话语从"声音存在"走向"力量存在"的可能,分析中国网络政治话语从"声音存在"走向"力量存在"的话语嬗变,对中国网络政治话语体系、话语方式和话语内容进行重构,从而为中国网络政治话语进一步增强"力量存在"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转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文本话语、精英话语、传统话语和说事话语等基本话语形态。近年来,受多重社会因素和多元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不断遭到冲击。重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一是立足生活世界,从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二是依靠社会主体,从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三是把握时代精神,从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换;四是融注情感要素,从说事话语向情感话语转换。通过话语转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软权力"、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6,(4):83-86
任何一种话语体系都是特定时代的需要,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话语逻辑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并经历了从"平民主义"话语到"建设"话语的流变,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以"话语"作为政治分析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历史阶段的理论成果进行探源和解读,是从新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态和价值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4.
公共管理中的话语权冲突是话语权二重属性——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内在冲突,也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在话语行为中的反映。它集中表现为话语管制与话语自由之间的矛盾。消除话语权冲突,重构和谐的公共管理话语权要在话语民主思想指导下,通过对话语权的多方面建构,达到公共管理话语权的共治与共享。  相似文献   

15.
话语就是权力,文化话语权直接承载着话语主体政治身份、价值立场的深层表达。从文化话语权视域考察,当前主流文化话语权面临主流话语影响消解、多元话语渗透冲击、娱乐话语强势袭卷的现实挑战。从政治话语转向生活话语、话语封闭转向话语开放、话语自发转向话语自觉是主流文化话语权提升的路径,树立文化自信、引领社会思潮、共筑集体记忆是文化话语权的力量彰显,亦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现实路向。  相似文献   

16.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源于对当代中国长期发展实质与实践规律的深入探索,意在通过对发展模式、成绩、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推动社会主义朝更高形态迈进。在此期间,需要以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为终极目标,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凸显中国话语的本土性、原创性、主体性,并在开放包容和有效沟通中,使之于国际话语体系中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以人民为中心”中国话语权的建构场域,在多个层面探讨话语权建构的基本遵循和现实指向,以此解决当前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确立和提升中国式协商民主在世界民主体系中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要求,也是消除对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误读和误解、丰富和发展世界民主理论的需要;同时,不仅能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供支撑,也能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确立和提升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国际话语权有重要的基础,中国式协商民主是协商民主的一般性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中国式协商民主在与国际民主话语共通的基础上,还有特色鲜明的话语体系,它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历史影响和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根本影响综合作用下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伟大创造。进一步提升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国际话语权,需要构建系统的中国式协商民主话语体系,优化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话语环境,加强中国式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8.
"学术话语"(Academy discourse)一般是指构成一种知识体系的语言文字形式的概念、术语、范畴和文段(text)。学术话语的建构历程反映了人类走向理性的过程。中国学术话语的建构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体现了其时思想体系的变化与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一种学术话语的形成、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学术话语的对话、交流;学术话语权力不一定以经济的强势为标志,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学术话语的权力。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需要从概念、术语、范畴、思维方式、理论思辨、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通过涵化和濡化的方式,形成既适用于全球化的学术交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的本质属性与权力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传媒不仅仅是传播的工具、手段,它还是特定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载体.传媒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对意识形态功能的执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介权力这一桥梁来实现的.媒介权力的实质是物对人的控制,它有着自己的主体性特征与来源基础.媒介权力是历史的产物,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停地发生转移.如今,媒介权力体现出由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向"科技话语"和"消费话语"位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不仅是一个利益竞争和权力争夺的战场,而且也是一个话语的战场,这是因为话语与权力和利益密不可分——权力需要话语的传播与维护,而话语则需要权力作为其保障:压制非霸权话语,使其边缘化,凸显和巩固主流话语霸权,进而获得其自身利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话语霸权(主导话语权)发生了一系列变换与更迭,即由人类早期口语媒介时代的"老人话语霸权"、书写媒介时代的"贵族话语霸权"、印刷媒介时代的"资本话语霸权",发展到现代电子媒介时代(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民主话语霸权"。这是必然的,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媒介形态的嬗变(不同媒介形态具有不同的媒介偏向性)所必然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