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法战争前后边防吃紧,各省使用电报传递文报的需求大增,出现了中国近代电报业创办的高峰。战事的需要,促成了西南地区创办电报业繁荣景象的涌现。战后中越边界开办商务,架设了西南地区的国际电报线,客观上推进了西南地区的边防建设和商务发展。中法战争期间电报线的架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西南这一长期的边缘地区演变成为前沿发展地带,客观上推进了这一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国内民众开始利用电报技术,直接向清政府拍发联名公电,表达他们对于内政外交的看法。预备立宪后,社会言论环境更为宽松,每有重要事情发生,清政府多会收到外界来电。随着民众来电增多,清政府采取一些限制措施,逐步切断民众直接拍电给政府的渠道。一些人转而致电报馆,借助报纸媒介传播自己的意见。上海的一些报纸还辟出专栏,用以登载社会各界来电。《申报》《新闻报》《时报》所载公电,发电者主要为各界民众,内容多样,诸如揭露社会不公、表达诉求、发布通告等。电报技术与报纸媒介的结合催生出晚清民意表达的新途径,为人们提供了高效率匿名传播平台,拓展了晚清社会言论空间。  相似文献   

3.
晚清思想家梁启超以"人"的改造为核心,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促进社会变革的关系中,以一种全新视角,对晚清妇女社会角色进行了定位,即国民之母,女子国民和新民。这对晚清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变,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实现人的近代化,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甘青藏区社会激烈变动,官方、寺院、部落权力彼此消长、交错并行,使得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也伴随着民族之间的群体冲突。以循化厅所辖藏区内查汉大寺工撒拉回民与尕楞寺藏民的纠纷及其解决过程分析可以看到,官方参与下的甘青藏区的群体纠纷解决机制主要为:官方处理民族群体纠纷时,尤其是在回藏民族杂居区又是回族的聚居区内,在选择民间调解人时,以当乡调处,但很少选择乡约进行调解;官方解决藏区内民族纠纷时,以"番目"当乡,按照"番例、番规"办理,同时也会采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灵活变通手段;官方常常以"官民互动"的方式促进纠纷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5.
宗教职业者以传播宗教知识,引领信徒践行宗教功修为己任,是解答信徒宗教信仰生活难题的知识精英。然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宗教职业者的身份得到了衍生性的拓展。宗教职业者演化成了穿梭于民间与官方的介质。通过参加官方组织的活动与履行向民间社会输送官方意识及精神的义务,宗教职业者以多位一体的角色身份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实现了推进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间整合性发展的态势。回族穆斯林社会生活中的使者阿訇无疑就是这一逻辑的经验性注脚。  相似文献   

6.
摘 要:驱蝗神是传统社会重要的民间俗信之一,清代山东重要的驱蝗神有刘猛将军、八蜡神、金姑娘娘、沂山庙神。东平王神等。雍正二年之后,儒家化、官方化的刘猛将军刘承忠说逐渐推向民间.民间信仰文化受官方正统文化影响发生变异,刘猛将军诸说有统一趋势及民间对驱蝗神区分模糊化,民间记忆被重新塑造。晚清以后,驱蝗神信仰衰落,中国以地方社会失序走上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7.
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政治危机和民族危难下兴起的语言变革运动。追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渊源,思想开明的晚清官僚认识到语言变革之必要,表现了官方对白话的认同与策略,西方传教士欧式语法、语词的输入补充了现代白话文的语言资源,晚清的农民运动用白话语言宣传革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甚至把提倡白话与反封建联系在一起。他们都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先行作了强有力的铺垫,表现了官方立场与民间立场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合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从《点石斋画报》可见晚清民间法观念与官方法观念差异甚多,且与古代传统法观念关系不小。透过病者家属的暴行和作者的咒诅,可见传统法观念的某些合理成份遭到了抵制;透过徐春山杀子和作者的劝说,可见古代思想史上的情、法之争仍在继续;透过地方绅士"和稀泥",可见盲目的"息讼"风气相当流行;透过作者希望处死蚁媒,可见重刑主义在晚清民间颇有市场。总之,在晚清民间法观念与古代传统法观念之间,既有抵制又有继承。遗憾的是,某些合理成份被抵制,而某些不合理成份却被继承了。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改造以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在现代,社会化已经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博物馆的社会化会引起人们对其社会功能的思考,并随之引起博物馆定义的不断完善。对博物馆定义的研究是博物馆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博物馆定义的变化可以把握博物馆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脉搏,明确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因此,探讨博物馆定义的演变、原因及其与社会化进程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具有乡土性,因此民间信仰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民间信仰圈,其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以武山县水帘洞"麻线娘娘"信仰为研究对象,对武山县水帘洞庙会与民间信仰、乡土文化建构的关系进行梳理,看以发现庙会与乡土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11.
晚清社会变革中,《蒙学报》以“反传统”为旗帜。以叶瀚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心怀教育救国之志,通过近代传媒,尝试对传统蒙学读物进行多方面的改造。其引介国外文本,采编民间文本,重述历史故事,将语言口语化、故事图像化,使受众分级化,针对儿童教育需要,发出了儿童文学的先声。而囿于教育政策与政治形势,《蒙学报》在创新的同时处处受制于传统,不自觉地落入传统的窠臼中。它在“延续传统”和“反传统”的过程中,纠缠着文人阶层与民众阶层的对话、官方引导与民间诉求的博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新旧力量的对峙。它改造传统意图与遵循传统实践之间的落差,凸显了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学现代化努力。在此过程中,儿童文学意识的逐渐觉醒,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松游小唱》的"小唱"唱词艺术,深刻反映了川西地方川剧对改造古典诗歌艺术的影响。本文从文本出发,分析了《松游小唱》在内容题材、艺术手法、雅俗结合、生活意蕴等方面和川剧的共鸣之处,说明了传统戏剧有着对古典诗歌改造的功能,而且不仅是戏曲对古诗的改造,同时这部长诗也是将民间小唱艺术和古典诗歌相结合的重要尝试。诗人的这一次尝试,说明了在晚清社会将变的现实面前,诗变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相似文献   

13.
晚清以降,国外官方和民间机构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进行名目繁多的实地调查和情报收集,由此产生出大量有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状况的多语种外文调查文献.其中,日本大阪三大工商情报机构有关近代中国及"海上丝路"沿线系列调查,持续时间长,涵盖空间广,涉及内容多,形成了卷帙浩繁的日文原始档案、结集期刊和专题著作.惜乎...  相似文献   

14.
英国城市公用事业的现代化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城市公用事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方式经历了一个螺旋形的发展过程。19世纪初为完全私营,到世纪中叶开始市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市营进程进一步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党对城市公用事业实施了国有化,80年代撒切尔政府则再次实行私有化。这个螺旋式变化当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英国市场经济从"非理性"向"理性"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的鸦片战争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被迫打开国门但仍处于传统社会的中国从蒙昧中醒来,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中国的早期近代化,首先开始于国防近代化。军事近代化走在了中国现代化的最前列,新式军队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民族国家的主要象征,军队的强弱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而军队的强大与觉醒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中国革命的发展。因此,研究晚清的军事近代化进程及影响,能使我们了解军队在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更有效地发挥军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1847年中国民间第一批学子留学美国到辛亥革命爆发,晚清知识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留学教育活动,主要是洋务时期的官派欧美留学教育以及甲午战争后的日本留学潮。晚清的这两次留学运动对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丁戊奇荒"被认为是晚清最惨烈的饥荒。它直接波及北方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直隶五省,连苏、皖、川、陇四省也受其影响。其中河南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在如此严峻的状况下,清廷开始了吃力的官方救济。鉴于当时国力颓废、财政吃紧、仓储不足,虽然这种救济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民间社会力量的发达和资讯流通的自由弥补了这一缺陷。这表现在江南士绅的"义赈"和国际力量的"洋赈"所发挥的作用上,没有这些力量的参与,饥荒势必会更加恶化。这种多元化的赈济形式对现代的灾后救济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社会化对于一个政治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受制于其内容和形式、政治环境、社会教化、个体学习等诸种因素。晚清时期,社会剧变,被卷入世界现代化大潮的中国,面临着阵痛与抉择,然而当朝政府消极应变,极力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封建专制统治及其政治文化,导致了政治社会化的危机,并同时造成了政治上的衰败,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今文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对晚清诗学的影响是双重的,它不仅具有一般学术法则对诗学发展的规约性,而且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决定了晚清诗学的发展演变。从发生学上来讲,"今文学"的兴盛与晚清诗学的演变往往表现出同构对应、共振同行的关系。晚清诗学演变在诗学生态、诗学主体、诗学行为、诗学接受、诗学价值等层面都与"今文学"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而且,晚清相关诗学家与诗派的诗学演变也体现出与"今文学"发展较为相似的对应性进程。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具有典型的反应性和防卫性特征,官方所推行的国家主义经济战略极大地阻碍了民间资本的发展。虽然晚清中国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但早期经济民族主义的诉求仍主要限于经济方面,而忽略了政治取向,体现了古代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双重性,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