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综合素质教育断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综合素质教育是“人文”“科学”交替强调、竟相提高过程的观点 ,认为教育历来是向着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向发展的 ,不过 ,由于社会实践需要是发展变化的 ,所以呈现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替发展、相继提高的轨迹。由此得出 ,当今中国教育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本文论证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指出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由人文知识教育到人文精神发展的过程 ,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基础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 ,树立高尚的人文精神 ,必须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2.
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阐明深刻理解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意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 2 1世纪中国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人文素质 ,并分析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改善校园文化氛围等。  相似文献   

3.
护士人文素质是指护士具备的人文精神、人文修养、人文关怀以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素养。护士人文素质在现代护理工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医患关系的和谐,以及护士自身的全面发展。提高护士人文素质,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建立完善的护士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和科学的护士培训制度等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素质、素质教育暨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金星 《天府新论》2006,(Z1):263-266
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其涵盖面很广,但主要的是人文和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立世之基,人文素质是为人之本.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能促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之才.人文素质包涵了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多个层面且与文化的关系密切.目前重理工轻人文教育的现象非常突出并已造成严重后果,应予高度重视和迅速改变.  相似文献   

5.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包含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分别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表达.可以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生产和开发过程,这两种精神也应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学术规范和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背离了这两种精神.从这个角度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关键在于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真正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当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是没有成体系,没有认真地加以思考。在我们的大学,原来提倡的是文化素质教育。最早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是华东科技大学的校长杨教授,在华东科学大学开始实施。开始的理念是缺什么补什么。华东科技大学的学生缺文科教育,就补文科教育。这么多年来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文精神的教育还没有得到突出,更不用说成为体系。原来想的是用讲座形式来补充人文科学教育,但是这些讲座不成体系,更没有教材  相似文献   

7.
人文社会科学与人文社科教育 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而言就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称.人文科学,有的学者也称人文学科,意即人性、教养,是指与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社会科学,简单地讲,是指研究社会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对此,皮亚杰也认为:"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显而易见,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其中包括心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未来的世界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界,高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对人类、对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因为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仅靠科技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同时依靠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解决。但是,由于科技进步的影响,19世纪中叶以来大学里形成了重科技、重实用知识的专业、专才教育模式,人文知识教育却被削弱了,这种教育模式对社会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严峻。不少学者、专家提出科学教育人文化的观点,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被世人所广泛关注,加强人文科学教…  相似文献   

9.
公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今天的素质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一个科学的时代,不懂点科学知识是不行的,会有寸步难行的感觉;但作为一个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首先都要有人文素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  相似文献   

10.
人文科学若干问题研究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学术分类概念,“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以中国大陆为核心的汉语文化圈,落后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现代学术分类进入中国近一个世纪。近年来,学术界对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可能性的探求,对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呼唤以及制度层面的人本意识和人性追求,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都关涉着人文科学的地位问题。为此,专家学者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现将各种观点综述如下。一、人文科学的现代性问题在“现代性”的视景中,人文学(英文Humanities,亦译人文科学)作为一门传统的经典学科,其知识图像已然模糊,知识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人文知识的普及和人文精神的传播,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人文知识的传播和人文精神的弘扬以及提升公众的人文素养这方面重视不够,即使人文学者本身,也没有多少人真正重视这个问题.王汶成教授历时近十年写成的《人文博物馆·文学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以下简称《文学卷》)正是普及文学理论知识、普及人文知识和思想的一次重要而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赋予人生以价值和意义——也说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人文精神是有别于人文主义,与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有着紧密联系的一种立于现实去追求人生价值理想的观念形态, 是包括科学精神在内的全部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根本精神。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注重情感,诉诸体悟,崇仰个性,追求美好。弘扬人文精神有助于提升人格,改善思维,调节社会运行,矫正科学发展,使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更符合人类本来的目的性。现代人文精神综合了近代人类文化发展的许多新的思想成果, 从而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诸如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人际间的“宽容”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创新”等。  相似文献   

13.
宣炳善 《学术界》2002,(3):105-121
回顾 90年代学术规范的大讨论 ,我们不难发现那次讨论是在社会科学中而不是在人文科学中形成规模并引起巨大反响的。当社会科学学者意识到学术规范对于学术发展的重要性时 ,人文学者却在质疑学术规范的有限适用性并越来越往文人化方向发展。学术规范是一种学科的科学化努力 ,这在科学传统与科学精神极为薄弱的中国 ,是学术界当下迫切需要的学术自律。 90年代学术规范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外部原因上 ,对于社会科学来说 ,学术的外部环境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但对于人文科学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学术的内部环境 ,即人文学者本人的学术素质。本文将对人文学者根深蒂固的文人病症状予以分析和批判 ,并揭示其产生的内在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人文:在渗透中走向融合】赵行良在《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发表题为《论中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文章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观察世界的两个视角,各自有其特色。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旨意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洞悉世界,以便改造世界。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更全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而在现实中,科学与人文的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演愈烈。两种精神分裂和对抗的倾向使西方人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各…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进化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进化发展的动力欧阳康当代科学之为大科学,最重要的标志在于它是包含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具体分支学科在内的完整的、有机的科学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本身是人类认识既深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积极产物,是...  相似文献   

16.
试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课题。从全面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 高全民族素质出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理工科大学应从文、史、哲等方面入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摆脱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 神等崇高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塑造和培育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大学生。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不仅要具有科学素质,也要具有人文素质。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文知识缺乏,忽视人文关怀;人文思想缺乏,影响价值认同;人文方法缺乏,限制思维创新;人文精神缺乏,人生追求低俗。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高校教育机制存在弊端和大学生人文素质"先天发育不良"。为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塑现代大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人、服务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8.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实质是使学生学会和谐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综观当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其缺陷常体现为“人文知识贫乏,学习目的功利趋动明显;人文价值残缺,缺乏整体判断能力、是非观念、同情心和吃苦耐劳精神;感情冷漠,无责任心,举止失范。”文章认为提高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校关键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二要科学设置好相关的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19.
如何看待人文科学的本性 ,关系到人文科学的定位和作用的发挥问题。如果不承认人文科学的特点 ,就不能正确发挥人文科学的作用 ;可如果片面强调人文科学的特点 ,把它驱出科学的范围 ,就会在人文科学的定位、创新和功能等一系列问题上始终难以跨出唯心主义历史哲学的雷池 ,这两种情况对人文科学的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是不利的。自然科学不是科学的惟一模式。人文科学之所以可以称为科学 ,就在于它不是停留在个性化的人文创造活动的层面而是探求其中的规律 ;以事实为依据 ,以规律为对象 ,以实践为标准 ,在人文科学中同样是适用的 ;必须区分人文创造活动和对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规律的研究 ,在人文创作和欣赏中 ,我们强调体会、内省、直觉、想象、顿悟 ,而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 ,虽然要充分考虑到个人体悟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但不能排斥分析、概括、总结、归纳 ,以及运用范畴和规律来表述研究的成果。这是理解人文科学的科学性的关键。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 ,它既要求把握人类精神活动的规律性及其产品的客观真实性、合理性 ,又要求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文研究的逻辑是什么?许明1.作为自然科学的一般科学活动有一个"知识增长"的标准和探讨这种增长的历史,人文科学具有这种特性吗?当然,我们根本无法发明一种检验器,以数学的准确性来获取答案。人文科学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属性、价值内涵,都会影响它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