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谈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测试的规范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译测试是检测考生口译能力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口译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交际测试理论为指导,对口译测试的原则、内容、题型和评分标准等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口译测试的规范设计和合理实施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方案。  相似文献   

2.
视译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口译训练方法,而视阅口译又是视译的一种基本形式,视阅口译的过程有别于其他的口译形式(如:视听口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视阅口译结合了口译和笔译的双重特点,具有独特的认知模式。由于英语、汉语是属于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英汉视阅口译和汉英视阅口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应结合英汉语言的差异,在视阅口译的训练中采取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马霞  张平 《社会科学家》2006,(Z1):325-326
口译应该遵循忠实原则.所谓的忠实原则突出表现为服从、服务于交际意图和交际效果.在进行口头翻译时,我们应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不必拘泥于原语的形式和结构.这尤其体现在原语的字面意义与蕴涵意义不一致的时候.口译的"忠实"是相对的、动态的.口译应能促进交流与合作.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文化差异,并努力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以及由此产生的交际困难甚至中断.  相似文献   

4.
口译是言语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自身独特的运行模式和内在规律,其思维特点主要体现在异语转换的灵活性和应变性上。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使用特定的变通手段来处理转瞬即逝的信息,以达到准确、通顺、快捷的信息传译目的。因此,对口译的变通因素和施变手段展开分析和探索,进而归纳口译中变译的规律和方略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口译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英语无主句、被动句、词类、句式等的概括性分析,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和用词上的异同和相似,以及两种语言的相互适应和转换。用词类转换、改变句式、拆散复句(长句)等手段,在不损害原文内容和译文易于理解的情况下,尽可能按英语的结构,以“顺译”的方法进行英汉翻译,达到准确、快捷的口译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英汉口译中,语义空缺现象频繁出现,也是译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倘若处理不当,轻则引起听者误解,重则引起国际争端。在此针对语义空缺现象给出其工作定义,以国内外口译资料为语料,以释意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分析口译中的语义空缺现象,提出相应的口译对策,寻求处理语义空缺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迄今尚无人解读的俄藏黑水城文献西夏文《佛说诸佛经》进行了译释,指出其译自汉文施护译本,夏译本《佛说诸佛经》对于地名和人名的翻译通过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的方式,与施护译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8.
陈静  李淼 《理论界》2007,(8):224-224,243
口译是一种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英汉习惯对口译译语的选择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了英汉习惯对口译译文的影响,指出在口译过程中应把握平衡原则,从而发挥口译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中西翻译研究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的分析 ,认为中西译论主要可以分成以语言学、语用学为基础的科学论和以文艺学、接受美学为基础的艺术论两大取向 ,并对这两大译论取向的发展加以述评 ,提出了今后译论的研究方向应当是科学论与艺术论相融合  相似文献   

10.
谢庆立  汪玉霞 《兰州学刊》2010,(10):212-214
"经济原则"影响着以双语交际为特点的交替传译(简称"交传");在交传表达中,译员应当遵循"经济原则"的言语配置规则,尽量使言语投入与言语需求达到均衡,即译员在表达的言语配置中既要考虑言语编码的负担,又要兼顾交际与信息传递的需要。文章结合我国外交部四位高翻在记者招待会中的口译实例,指出交传译员在表达的言语配置上可采取策略有以简译简、化繁为简、以繁译繁和化简为繁。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语言是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中介。不同的哲学思维会使语言呈现不同的特性,这一点在翻译理论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中西译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以中西哲学思维的差异来揭示中西译论相异的根源,并回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梳理中西传统译论的基础上,认为传统翻译研究思路可概括为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  相似文献   

13.
王文宇王文宇,1974年生,江苏靖江人,现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译能力研究”(06CYY005)。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入世”及“申奥”成功,21世纪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口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0年,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口译课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口译理论和教学研究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中国的口译研究起步晚,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探讨三个话题:口译理论(包括口译的原则、特点、过程等)、口译实践及技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莎士比亚故事集>的现代译本与20世纪初期的两个旧体译本在译名方面的差别,探讨第二次翻译高潮时期原著书名与汉译书名不对应的问题,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译名音译时被简化和汉化等问题,揭示在这种翻译现象背后目的语文化语境所起的作用,认为林纾等译者另拟新名的翻译策略是出于满足目的语文化的需求,而旧体译本在音译人名时率性而为的做法由于受到目的语文化审美心理的制约而被新译取代.  相似文献   

15.
由于缺乏藏文史料,学界在翻译宋金时期吐蕃人名时,多是根据个人理解,既不统一,也存在很多误译现象。清代对宋金时期吐蕃人名做了大量改译,其改译依据是乾隆朝编纂的《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该书运用了很多唐古特语解释改译原因,反映出古代藏族文化对其他民族影响之深远,从李立遵、董毡等人名的翻译可以看出,充分利用《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是我们正确还原宋金时期吐蕃人名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6,(5):242-247
中西语言与思想的差异使得中西之间的哲理思想翻译面临着不可译性,这样翻译必然包含着某种解释,翻译的局限也提醒我们重新认识翻译的意义。从不可译出发,德国汉学家顾彬强调了以目的语为目标的归化翻译,归化翻译强调了误译的合理性,但从将翻译作为更新自身文化的意义来说,顾彬的归化翻译立场就面临着困境。从汉学作为丰富西方思想资源的目的来看,异化翻译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原则进入到汉学家的翻译中,以矫正目前汉学翻译中归化翻译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强调翻译的目的是再现源语的信息,对等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原则和手段。本文拟从"功能对等"原则出发,探讨英语广告的复译策略。英语广告复译有三大策略:修正性复译、仿译性复译和创新性复译。正确运用这些策略有助于提高广告复译质量,使复译后的广告与原文达到最佳功能对等,有效实现广告的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哲学的融通问题上 ,有些学者认为 ,综合了中西哲学个性化的特点 ,就会得到一种全面的哲学。但事实上 ,中西哲学的融通不应是观点的混杂 ,也不应是个性化特点的罗列 ,更不应是史实材料和语言文字的堆砌 ,而应是在一定哲学观统摄之下的观点的重融和再生。本文将探讨中西哲学融通的哲学观原则 ,以及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土壤上实现这种融通的可能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中西古代哲学中“和谐”的相关要素有所界定的基础上.解读中西古代哲学中有代表性的和谐思想,结合目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精神文明建设,传统哲学智慧再利用,以及管理、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几大重要领域的实际情况,提出要秉承有利于继承的目标去解读中西古代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坚持“中西合璧,批判继承”的核心原则,阐述继承中西古代哲学中的和谐智慧具体路径,对当前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外国人名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出现的书写和著录不规范问题,对外国人名在10种英文原版期刊中的著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根据我国对外国人名在出版物中著录的相关规定,归纳出外国人名在科技期刊的(总)目次表、论文署名、正文、著者索引、致谢项和参考文献表中的书写和著录特点及规律。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科技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在撰写和编辑科技论文时更好地遵循外国人名在科技期刊中的著录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