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 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居住在美国的华人作家写了不少以婚姻和两性关系为主题的作品。这类作品数量虽多,人物、情节、场面,却常集中于某几种类型。就华美作者群的才识和思想深度而言,这个现象决不会是简单的互相影响或趋赶潮流所致。固然,这一群作者多数来自比较相似的背景,在台湾就学时已活跃于文坛,赴美留学后又在美长期定居,但这也不是类型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婚姻和两性关系,本是小说中最常见的题材,但在这么多风格迥异的作家笔下,却出现很相似的处理,必然有一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婚姻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要把这个主题表现得具有鲜明特色 ,作家对女性婚姻爱情心理的深切把握和透彻理解至关重要 ,然后再通过艺术形象生动表现出来。在这方面 ,张爱玲和玛格丽特·米切尔无疑是两位杰出的代表 ,她们虽然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作品却有某些惊人的相似。《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一部作品。两部作品都写婚姻爱情。两部小说的爱情婚姻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的那一种 ,而是现实的和功利的。情感婚姻一旦与功利连在一起 ,就无所谓真正的爱情。白流苏与斯佳丽的爱情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3.
中国宋代的朱淑真和朝鲜宣祖时期的许兰雪轩是两位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舛的女作家。相似的生活经历使她们的诗词都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大胆向往和追求、婚姻不幸的离愁凄怨、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叛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怀等共同点。但对理想追求的差异却又使她们的作品在表达方式和表现风格上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对于爱情、婚姻问题的“现代”认识,对旧式婚姻、旧礼教、旧家长的激烈抨击和批判,其实早在巴金之前,特别是“五四”前后的文学作品里就已得到多量、密集的表现。一九二一年,茅盾曾对该年三个月里发表的一百二十余篇小说进行统计,发现当时作家最有兴味描写的就是恋爱,这方面题材的作品竞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①这些作品无疑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小说有精神联系,不管巴金是否明确意识到,他的创作实践不能不受其滋润、诱发和启导。但另一方面,《激流三部曲》等毕竟是新文学在三十年代的收获,那时无论现实生活——它们必然以作家生活经验的形式积淀于创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多丽斯·莱辛都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前提,以同作品人物相似的感受为情感诉求,执着于女性的生存处境、精神残损和所承受的压力这一中心问题的思考,她们的作品书写了所处时代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欲望,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行了深刻自省,体现了中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批判立场,两位作家对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康拉德的多部作品中都涉及婚外情,婚外情的男女双方关系都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男性处于主动地位,女性被动服从,但最终难逃被始乱终弃的命运。不过,作品却往往以男主人公的死亡告终,如《海域逐客》中的威廉斯,《诺斯托罗莫》中的诺斯托罗莫以及《黑暗的心》中的库尔茨等,这种普遍性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和康拉德本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邱秉泽 《云梦学刊》2003,24(1):69-71
混合风格是文学作品实际存在但却被长期忽视的一种十分普遍的文学现象,是一条艺术规律,是一种体现作家创作个性的艺术风格,是作家成熟、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有着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笔会上海中心编辑的这卷作品选集,大致上反映了上海笔会成员近20年来的创作成果。其中最早发表的是陈村先生写于1979年的小说《我曾经在这里生活》,最近的作品是徐中玉先生和沙叶新先生写于1997年8月的文学理论和散文,大部分短篇小说与诗歌是80年代的作品。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上海这个城市在近十年(9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中显现了自身的魔力,描写上海历史文化的文艺作品已成为当下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现象;但是这卷接近世纪末编辑的作品选却完全回避了作家们对城市的直接的书写。这些居住在上海的作家们宁愿挑…  相似文献   

9.
论"三言""二拍"的情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特 《江淮论坛》2005,(3):145-149
"三言"二拍"非常关注男女两性关系问题,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情爱观一方面严厉批判各种性错乱和性放纵行为;另一方面对男女之间正常、健康的情爱持肯定态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既是小说作家对时代风气所作出的反应,也寄寓着他们对两性关系问题的严肃思考男女之情是天然的,应该得到承认,但又不是纯粹的个人性行为,必须受道德理性的规约.此外,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出发,人的情欲还应该有所节制.对于两性关系问题,冯梦龙、凌漾初在欲、情、理三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结合点,他们的情爱观代表了晚明文人进步的情爱理想.本文通过作品--时代--作家这一线索对"三言"、"二拍"的情爱观作一比较细致、深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东周时期"烝"、"报"婚现象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亚虎 《人文杂志》2004,(6):138-144
东周时期的"癛"、"报"婚姻现象是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婚姻礼俗中的特殊现象,它虽具有古代转房婚俗的某些特征,但又与之有着鲜明的区别.它与后世儒家对两性关系中所谓的乱伦行为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它既非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合法婚姻制度,也不属于后世儒家所谓的乱伦范畴.在礼崩乐坏、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的东周时期,这种婚姻现象只是发生在东周前期上层贵族中的一些属于个人伦理道德的行为,是存在于上层贵族内部的一种特殊的婚姻个案,已为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婚姻从毫无限制的两性关系发展到群婚制,再由群婚制发展到血缘群婚和亚血缘群婚,然后进入到对偶婚。这些表明,人类婚姻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由近血缘婚到远血缘婚的转变。正是这种血缘婚姻的变化,使毫无限制的两性关系发展为婚姻关系。而婚姻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限制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小、婚姻的离异性越来越难和婚姻的牢固性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达到婚姻的范围局限于一男一女。哈萨克族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目前还比较缺乏有关群婚、血缘、亚血缘家庭的资料。不过在哈萨克族的诸部落中,至今仍然有以妇女名字命名的部落。例如,克孜依部落,“克孜”在哈语中为“姑娘”之意,这很可能就是对偶婚时期母权制的残余,同时也在一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十分悲观暗淡的年代.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全面爆发.工人大量失业,物质生活贫困,精神极端匮乏,随之而生的空虚感和失落感困扰着几乎所有的人,同时也成为当时文学作品的基本基调.而诞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作家们虽然也在分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并试图寻求解脱的出路,但他们的作品却更多地反映了当时沉闷绝望的时代气息.站在劳工大众的立场上,以平淡无奇的生活为原型,反映大众思想和要求的作品日益增多.在三十年代卓有成就的众多作家中,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分别为20世纪东西方著名女性作家。作为两位关注女性形象和男女关系的重要作家,女性聚焦、女性意识和女性自觉是张爱玲与伍尔夫作品创作的重要特色。他们的女性观有一定差异,但在探寻改善女性命运及和谐的两性关系方面又存在共性。比较两人代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性格和命运,分析其女性观及其成因,可为我们重新思考女性的命运以及更好地欣赏二者的作品提供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李庆霞 《阴山学刊》2011,(5):59-62,81
妻妾关系是中国婚姻史上的重要问题,元明两代的戏曲作品对此都有所反映,呈现出来的风貌却不相同。元杂剧主要表现妻妾之间的相互对立,作家对"一夫多妻"制的婚姻持质疑态度;明传奇主要表现妻妾之间的和谐融洽,作家倾向于美化"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元明戏曲中婚姻观念的差异,根源于元明两代戏曲作家社会地位和创作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板块上,西部文学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变化,西部文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自1990年代末以来,西部文学前进的脚步却有所放慢.除了个别早已成名的作家还能阶段性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外,年轻作家们尽管也十分努力,但少有成熟老练的大部头作品问世.面对西部大开发引发的巨大社会变迁这一时代背景,西部作家需要解决好如何利用自身丰富的创作资源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以图西部文学的持续发展和不断繁荣.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上常常有些文学现象令人击节称奇。往往某个作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意境,乃至所运用的某些创作手法,惊人相似地在另一个无论是地域还是年代都绝对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家作品中出现。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因承,抑或是后浪推前浪式的历史进步,的确引起人们莫大的兴趣。就拿中国东晋时代的作家陶渊明和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作家伏尔泰来说吧。公元五世纪初叶,陶渊明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桃花源记并诗》,其间精心描绘出一个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模式“桃花源”。无独有偶,十八世纪中叶,伏尔泰在他最重要的哲理小说《老实人…  相似文献   

17.
“无聊”是伴随现代性而凸显出来的一种典型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当代文学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肇始于1980年代中期,但真正大面积的、有深度的书写则是出现在1990年代以后.笔者简要梳理了这一文学现象在当代的发展脉络,并以贾平凹的《废都》和“新生代”作家的主要作品为例,对“无聊”文学所体现出来的自我迷失、意义危机与信仰溃败等主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分析,同时,对文本中所流露出来的浓厚的虚无主义倾向也作出了相对全面和客观的评判.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延安,已有一批先行者开始了对革命婚恋的文学反思。这些小说对婚恋中不平等、不自主现象的批判,对因婚姻带来的革命理想与生活琐屑冲突纠缠的展示,显示出作家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深入思考。当众多的人们沉浸在革命圣地的光辉和革命婚姻的浪漫中时,这份当局者的冷静和清醒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19.
女性的个性解放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命运问题,是现代中国许多作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尽管<阿毛姑娘>、<雷雨>、<寒夜>、<魔女>的体裁不尽相同,但它们在选材、人物关系的设置、人物命运的安排等方面,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丁玲、曹禺、巴金、欧阳子等作家对相似题材所作出的同中有异的艺术处理,明显可看出作家们创作观念和审美方式的同构和差异.将这几篇作品组合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代作家对女性个性解放和命运问题的连续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文学批评中,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这两个概念经常相比照而出现:前者用于褒,后者用于贬。作家们对此的反应怎么样呢?一般说来,被褒为现实主义的当然欣喜,被贬为自然主义的难免心悸。但是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作家虽以自然主义被贬,却把头抬得更高。何以致此?原来,对于批评家的贬责,不仅作家自己不肯买账,广大读者也不认可;你说人家的作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