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个性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个性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危机个体在自身方面存在三种缺陷,即自我认知与思维模式的误区;个体应对策略、求助方式的不当;身心成长矛盾化解的失败.这对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价值观引导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并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危机是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和理念的新挑战。本文认为,价值观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深层原因,价值观培养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必然选择,并最终找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培养个体价值观、转变心理辅导方法和设立危机干预中心。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学与灾后心理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后的心理重建在修复个体心理创伤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增强人们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的应对能力。地震造成了人们的心理危机,也给个人和社会的成长带来了契机。积极心理学在灾后心理重建中不但有助于缓解危机已造成的消极效应,而且通过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社会制度系统的完善,可以使我们从灾难’中学到更多新的知识,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建设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校园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紧迫问题。文章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积极探索有效的大学生危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过度的焦虑和恐慌对人生理和心理上可能造成的伤害。阐述了SARS等危机事件给公民带来焦虑和恐慌等心理现象实质是人的一种应激性防御反应。陈述了决定个体应激体验的四个因素,即认知、过去经验、社会支持和个别差异。提出了个体应对SARS等危机事件如何进行心理调适的认知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非典”时期对部分高校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调查 ,提出了通过增强学生忧患意识、提供正确应对危机事件的知识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采用角色扮演、实战演习、建立心理支持系统等方式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失恋是常见的情感危机,也是诱发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失恋者多采用消极应对模式,对失恋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失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要分步骤科学应对,对其采用的病态应激模式应有效干预,干预层面不仅包括个体的、心理健康学的,还有学校管理层面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主要受到生理、心理、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学业心理焦虑、婚恋心理危机和求职择业恐惧等.高等学校针对心理危机,应当建立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开展“一对一”专业疏导与团体心理辅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婚恋教育,达到化解心理危机,增强学生心理适应与应对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点而在求学、恋爱、人际交往、人格成长和其他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可分为情境性危机、发展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对面临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给予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渐恢复心理平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对此,应结合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和实践,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构建心理危机前的宣传教育预防系统、心理危机应激干预系统和心理危机后干预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印刷出版物的传递行为是一个被信息传递链制约的综合过程.对内,它受控于记录工具、传播载体、信息载入和编排方式,更被认知个体视觉系统的生理和心理知觉所左右.对外,社会进步与变革促就印刷媒介发生巨变,信息变革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加速科学技术向前迈进的步伐,在受到现代电子信息传播媒介的大力冲击下,印刷出版物信息的设计、传播、接收模式又必然呈现多元态势方可应对现实环境与认知个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滁州市276名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心理韧性、领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心理韧性处于中等水平,且幼儿园教师心理韧性得分在园所性质、学历层次以及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 异;相关性分析中,幼儿园教师心理韧性与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且领悟 社会支持在心理韧性与积极应对方式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心理救济是公共危机管理水平达到较高层次的重要标志,其基础是心理危机理论。只有能够在宏观层面上承担起指导和实施心理救济责任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才能成为责任主体。心理救济服务项目的接受者,就是公共危机心理救济对象。其主要功能包括心理拯救、精神疗伤和预防危机。基本原则包括以人为本的原则、公益性原则、专业人员从事心理救济的原则、救济主体与救济对象平等的原则、群体救济与个体救济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以对金融危机的认知和应对、生活满意度、心理症状等为主题对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与未失业员工相比,失业员工感受到更多的来自金融危机的威胁,但同时也能认识到金融危机中蕴含着更多的机遇;与未失业的员工相比,失业员工会更多采用攻击的方式来应对金融危机;与未降职的员工相比,降职员工认为金融危机中仍蕴藏着较多的机遇,但未降职员工更能感知到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成长;同时降职员工更多地会采用攻击的方式来应对金融危机,更少采用自我调节的方式来应对危机;投资损失程度不同的企业员工在金融危机认知和应对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与未受到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的员工相比,金融危机期间受到影响的员工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更低,心理症状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4.
社会变迁作为人类社会普遍的一种现象,必然会引起大众心理的转变。由于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大众的心理适应依照变迁的性质和特点反映出不同的应对方式。本文通过对社会大众心理的分析,认为在制度层面上决策和制度的建立及实施过程中应关注民情、民意和民心;个体层面上应学会审视现实环境,调整心态,积极应对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价值-组织-制度的逻辑框架中,寻求危机治理的范式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价值判断决定了危机中群体和个体的行为取舍,是政府与社会在危机中作用发挥的基础。确立适合时代特征的危机治理核心价值理念,有助于优化政府应对危机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并维护社会良序。  相似文献   

16.
迷信心理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迷信心理是个体所处时代与社会亚文化环境的深层次折射 ,是具有社会亚文化色彩的心理认知偏差 ,是个体遭受负性生活事件、受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加上个体不良个性产生心理应激后的域外求助方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里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应对机制已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存在客观必然性,高校应通过对心理危机进行事前预防、事中应急处理与事后消除影响等途径,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立体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8.
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我国社会民众的普遍性焦虑、压力、抑郁等心理亚健康现象,为我国社会治理带来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虽然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政策扶持、工作机制、心理援助、基层设施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有所建树,但是尚存在法律法规与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发展不平衡、信息网络建设与推广机制不到位、队伍建设不专业、干预方式过于传统等问题。因此应运用创新性思维,通过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的法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规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管理机制、构建社会心理服务的多元平衡发展模式,以及丰富专业团队的构成、发展跨学科心理干预方法等路径,加强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我国社会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共创和谐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9.
深入探讨家庭照料与中年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既能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也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社会危机"。使用中介效应与交互项方法,利用Probit与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研究发现:(1)家庭照料对中年农户土地流转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承担不同照料责任的中年农户,其土地转出意愿存在显著差异。(2)从照料广度视角出发,隔代照料会促进中年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父母照料会削弱中年农户土地转出意愿。从照料强度视角出发,隔代照料的促进效用在高强度照料模式下依然显著,父母照料则在低、中、高三种等级强度下依然具有显著的转出阻滞力。(3)社会照料服务的引入能够显著改善中年农户的照料负担,增强中年农户的土地转出意愿,但两者并未呈现线性关系,而是因社会照料类型(居家、护理)呈现出补充或者替代的关系。因此,在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与城乡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想要促进农村土地转出与实现规模经营,决策层不仅需要通过政策激励减轻照料群体的照料压力,也需利用"淘汰式竞争"来提升社会照料服务质量,进而帮助中年群体分担养老负担,刺激农村地区土地流转的行为响应,尽早达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目标。  相似文献   

20.
心理弹性作为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机制,受个体、学校、就业环境及人际关系等影响,其提升策略应注重发掘自我、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的负面影响。文章从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因素,提出了通过讲座、积极心理学课程、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提升大学生个体心理优势、培养灵活的应对策略、调动多方面的社会支持等途径,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