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卢彦名 《东南学术》2012,(4):223-229
在民族主义情感中,地理和领土的意象是很重要的因素。18世纪,随着英国征服爱尔兰以及天主教势力的边缘化,英—爱新教殖民者对爱尔兰地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英—爱新教徒逐渐由"殖民"而转向"在地"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台湾的特殊历史遭遇,造成了多元复杂的台湾文化,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台湾电影的书写方式.台湾电影中"日本书写"的演变,从早期的"抗日"主流影像,到1980年代后对于"殖民记忆"的多元叙述,直至近年来的带有"后殖民"色彩的暧昧想象,这种影像变迁折射出台湾社会的某些文化症侯.  相似文献   

3.
在18世纪不列颠帝国正式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扩张的时代,苏格兰人通过效劳国家对外战争、到殖民地定居、开展殖民贸易等方式全面参与了帝国扩张事业.该过程不仅使16-17世纪英格兰人发展起来的殖民帝国得以巩固和扩大,而且对解决18世纪不列颠本土的政治矛盾和社会问题、缩小苏格兰与英格兰的经济社会差距、提升不列颠国家的综合国力、培养苏格兰人的不列颠认同起到了积极功效.  相似文献   

4.
近代大连的旅游业,是俄日殖民统治和殖民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殖民者推行殖民文化的一种特殊手段和载体。他们在大连发展旅游业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大力宣传殖民侵略的历史"功绩",为侵略者"战绩"歌功颂德,大力宣传和张扬其殖民文化。近代大连旅游业的发展,使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程度进一步加深,其旅游活动带有浓重的殖民色彩。  相似文献   

5.
程宏亮 《理论界》2009,(8):202-204
两次世界大战是美英特殊关系得以形成的大的历史背景,英国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殖民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帝国情结和大国心态是推动美英特殊关系产生的主观条件.衰弱的英国和兴起的美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加强双边合作则是美英特殊关系得以形成的客观条件.它们的这种关系并不是平等和顺利发展的,而是充满了斗争,是相互利用的一种外交政策.美英特殊关系对英国的意义要远大于对美国的意义,对英国不可缺,对美国而言则是它推行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工具.  相似文献   

6.
"阶级"和"民族"问题一直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英国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的爱尔兰殖民地背景使他选择了处于英国文化边缘的爱尔兰文化研究.在<希思克利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等著作中,伊格尔顿从创作和细读文学文本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爱尔兰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一种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对英国文化中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7.
对"家"与"国"之间的亲和关系和根本一致性的强调,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原则之一.而"家"与"国"或"泛血缘的家庭共同体"与"政治社会"的关系问题,对于近代英国的政治哲学而言,也是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但是,近代英国政治哲学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却与儒家的相关思想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甚或对立.比较透视近代英国政治哲学与儒家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之歧异,简要梳理和回顾现代新儒家对儒家"家国一体论"的重新诠释和现代反思,对于我们思考和解答这一依然有其现实性的政治哲学问题,具有参考的价值和启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影响近代英法美三国政体发展不同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社会结社在三国发展的分殊流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律与权力关系样态的变化.近代英国宪政民主制的成功,得益于英国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续和坚守了社会结社、多元权力共存结构和法律至上传统,即使代议制民主的出现也没有改变此格局;近代法国宪政民主制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世纪晚期以来社会结社受毁,最终引发了单一权力中心的权力至上强化和法律至上传统的丧失;近代美国宪政民主制的成功,受益于继受和发展了其殖民母国--英国的社会结社、多元权力共存结构和法律至上传统.社会结社视阈下考察近代英法美三国宪政民主制的成败原因,具有事半功倍效果.  相似文献   

9.
石烁 《天府新论》2022,(6):53-63
约翰·洛克的财产权学说一直是西方思想史研究的重点。在殖民语境下重新审视这一学说,有助于揭示洛克思想与英国早期殖民活动的互动关系。在文本内部,通过对《政府论》下篇“论财产”章的再阐释,本文提供了一种针对洛克财产权论述的殖民读法,表明洛克的财产权学说是在对美洲经验的参照之下搭建起来的,并暗含着对原住民土地所有权的否定;在文本外部,通过考察英国早期殖民活动的特点与洛克在卡罗来纳殖民地的记载,表明了洛克的理论表述与他的殖民经验之间存在着张力。  相似文献   

10.
近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英国为了适应近代早期欧洲秩序变革(政治秩序向经济秩序),在借鉴中世纪城市制度的基础上对国家进行城市化改造的结果,是中世纪城市制度在领土国家上的最先应用.  相似文献   

11.
试论新加坡国民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长达14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新加坡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殖民当局采取的自由放任和自由移民的政策,形成了独特的多元社会。1959年新加坡获得内部自治后,人民行动党面对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的矛盾与冲突,采取谨慎的态度,通过形成共同价值观的方法,促进新加坡国民意识的产生。新加坡国民意识的形成对新加坡各种族的和谐以及在短期内迅速实现经济现代化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梁俊艳 《西域研究》2012,(1):55-61,143
荣赫鹏置身英国和俄国在中亚进行的大角逐中,先后深入我国新疆和西藏腹心地区考察,乃至带兵武装入侵西藏,他的行动加重了我国近代的边疆危机。本文利用大量中英文档案等资料,对荣赫鹏在英国对我国新疆和西藏扩张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分析,期有助于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来源,“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五四时期,《小说月报》大力译介英国、法国文学,摸索了剔除、强化和妥协等三种西方文学进入中国的途径,形成了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翻译现代性”理念与实践。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不发达国家来说,经“翻译”而来的文学“现代性”追求是复杂而多向度的,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文学领域,不只是一种打通了域外文学/翻译文学/本土文学之间界限的中国“现代文学”构造过程;而更多是一种建立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的差异与冲突间的跨文化抉择,也是一份消弭了文学性/社会性彼此不同指向而呈现出自省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交混的矛盾而又宿命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代化的思想来源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动力 ,在思想来源方面 ,主要有两个学派 :一个是1 8世纪晚期的“江户经世学派” ,另一个是 1 9世纪前期的“兰学启蒙学派” ,他们的作用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许地山是20世纪初期较早从现代意义上对"儒"及儒教进行宏观审视的学者之一。依许地山,儒在源起上不应止于所谓的"殷民宗教者"而应推设到更为久远的史前时期。原初的儒,本身具有进一步转化成教门的潜能,社会的光景、师儒之职、加之"《书》的理想"促使儒的名号自孔子之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教义,而儒教正统地位的确立、神学化儒教的生成也有其自身的情势和客观的缘由;作为"伦教运动"的儒教比作为"神教运动"的儒教更合乎情理,故儒教在未来若欲成为一"新宗教",必定要有"社会灵魂",能切实抓住生活的根源,也还要在人群上寻求"更高的联络";现代儒家若能"谋诸宗教的沟通",用"宋儒的精神"以整理儒教的旧教义,就能使之成为一"高尚的宗教"。许地山的儒教观是其宗教情怀与人文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儒学的现代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闫晓荣 《阴山学刊》2003,16(1):98-101
日本的民族主义在近代曾恶性膨胀 ,脱离了理性的轨道 ,最终走上了军事扩张的歧路 ,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令世人忧虑的是 ,自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后 ,随着内外形势的变迁 ,日本社会又滋长了一股强劲的“新民族主义”浪潮 ,对日本国的社会走向与对外关系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元末明初的杭州诗群为吴越诗坛重镇之一。瞿佑是诗群后期最杰出的诗人,所撰《归田诗话》领明诗话撰著之先,诗承"铁崖体"及杭州元诗风雅,组织工丽,擅长寄托,主于用事,不废俚俗,在明初诗坛独具一格。《剪灯新话》之诗大都是瞿佑托名之作,诗歌与叙事珠联璧合,或平实而真,或融工丽为一,别具风神意蕴。瞿佑之诗及《归田诗话》对明初越诗的繁荣、明清杭州风雅的开启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通过"性爱"这一有争议的主题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力量,辛辣地批评了现代工业社会,热情地讴歌了人的生命力的伟大。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中国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时刻,人们迫切需要将自己和传统区分出来,采取的主要办法之一就是为传统命名,相对自己的现代、都市、成熟将传统命名为原始、乡村、孩子,由此发明出一个"原始社会",将原始社会的文学称为"童话",并将原始人、童话和儿童、儿童文学等同起来,无意中却将"儿童"、"儿童文学"发明出来了。这原主要是为着成人自己的需要,在发明"儿童"的同时又完成了对儿童的殖民。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杰出的女作家、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创作了大量的意识流小说,其中《海浪》是重要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唯美主义特征、心理展示及反传统意象的运用,对作品的现代主义特色进行了完美的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