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产物,需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研究文化的起源;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受经济基础制约;但文化又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特别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促进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国家实力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动态的复合系统,国力的测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为了更客观地反映各国基础实力,本文提出基于资源性产品产能的硬国力的概念,建立硬国力测量方程,计算10个代表性国家从1978年起28年来的硬国力的大小,分析世界各国的硬国力的变化历程,同时对10种资源性产品产能的分布进行国际实证比较.最后得出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硬国力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和巴西的硬国力也快速增长,而几个代表性的发达国家28年来硬国力则保持稳定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国力竞争及其演化的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王志军 《阴山学刊》2009,22(4):93-99
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在近现代工业社会促进经济、科技、军事等为核心的硬国力增长所需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战略视野、经济意识、商业理念、科技主义和创新精神。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国际软国力,一方面有在“复兴”、“传统文化”、“软国力”等概念、理论上步入误区或陷入西方话语陷阱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竞争力方面的价值功能不足缺乏清醒认识。努力创新、构建具有时代精神、促进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国力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增强国际软国力竞争力的科学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就国力要素的主要构件──人的因素进行深层次透析。作者通过对一国的国民教育人口、经济人口、民族同质性、国民士气、文化信仰等基本要素,以及一国人力与国力的互动关系的深入阐释和辩识,指出在世纪转换之际,实施适合本国发展实际的人口生产发展战略,增加国民的文化教育含量,增加国家的经济人口含量,提高国民的国家主义意识,应当成为国家政府的主要操作行为。  相似文献   

6.
7.
谈毅 《南方论刊》2004,(2):51-53
当今世界,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入世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思想文化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坚持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国力建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面对西学东渐的影响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孙中山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经过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不泥古的提炼和改造,使其传统文化观与民族振兴、三民主义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他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主张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借鉴外国文化的长处而不照抄照搬;他在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方面,形成了善于从因袭传统文化、规抚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而不断取得创获等与时代发展相顺应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9.
周基琛 《北方论丛》2001,1(4):10-13
作为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保守阵营中的一员,章士钊的文化思想经历了由温和至保守的迁易。从早期在宇宙史观上坚执“新旧调和”的论调,到最终抛出“明农复古”的文化主张,并在文学领域内标举文言、弃绝白话,章氏在构筑自身的保守主义文化理论建构的同时,也完成了心理、知性双重层面上向一名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彻底转变。而他为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所作出的“明农复古”的文化设计虽是潮流的反动,却亦有其学理上的合理之处,对当前的文化重建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现代性的研究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凸显多元性与众声喧哗的特征。"多元性"指西马关注了文明、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等多个对象,既历时地拷问它们对现代性的功过,也共时地评判它们的作用。"众声喧哗"指西马家族中争论声不绝于耳,如关于大众文化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的争辩。不过,他们争论的目的是为了给予人们以幸福,并期望在共同体中实现这些幸福。  相似文献   

11.
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其具体体现为民族文化(也包括宗教文化)。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又分为剥削阶级的文化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努力使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及其产生的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状态下人的全面异化是资本主义的先天缺陷.这个先天缺陷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框架下是无法解决的.在政治哲学思想发展史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批判和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继承了人类创造的优秀政治文化,第一次提出了实质正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既是形式正义和程序正义,更是实质正义和结果正义,这是区别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实质正义反映和代表了人类共同的利益,是人类普遍的正义,是最好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3.
宪政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盛达 《东岳论丛》2000,21(2):5-10
在批判资产阶级宪政理论的过程中 ,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宪政理论 ;西方宪政的两大核心价值观很动听 ,但掩盖不了其资产阶级本质。这一点又决定了当代西方宪政摆脱不了的困境 ,如三权分立与三权协力的困境 ,个人自治和人权与公共福利的困境 ,维护主权与保障人权的矛盾等 ,相对而言 ,社会主义中国在宪政理论和宪政实践上 ,对世界宪政文化已经并正在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工人阶级政党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深入论述了党内选举。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内选举思想。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把党内选举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党内选举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内选举思想。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共产品思想包含这样几个层次的内容,即公共产品的存在是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公共产品的根本属性在于满足社会共同利益需要;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条件是整体供给;公共产品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具有质的规定性.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公共产品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既卓有成效,又存在认识误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为指导,从思维方式、内在本质和基本内容等方面,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以往发展思想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7.
论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江明 《学术研究》2001,2(1):25-30
搞好民族文化建设,必须站在"三个代表"的理论高度去审视民族文化,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本身、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不仅是社会政治层面的中国化,而且是在文化层面的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探察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通与不同之处,是为了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来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根源和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一种新兴知识分子文化观念之产物,它充分地体现了大众的文化创造精神,是文化发展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鼓励大众的文化创造精神,利用大众文化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对提升国民素质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当前,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脱离客观现实和放弃民族特色,在方法上还要避免庸俗化.因此,必须在正确对待和处理大众文化和改善民生的同时,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特色,并通过大力培养相关人才,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此外,还应加强理论研究、实证探索以及多视角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