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教育的功利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教育的功利性反映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有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对劳动者个体产生投入回报,再由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向社会回报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投入了教育,由社会通过制定教育方针、改革教育结构、构建教育课程和手 段等等直接获得功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2.
"功利性"教育评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我国现行教育某些现象进行透视以后 ,分析研究了古今教育界对功利性教育的批评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 ,界定了功利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同时对其现实影响及弊端作出了评鉴 ,并充分肯定了教育对人的理性的培养和灵魂的塑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等主张。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环保行为具有功利性,但不能据此而否认其意义。行为的功利性是行为自身固有的性质,也是推动行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契机。随着大学生功利性环保行为的效能的发挥和多层次、全方位的环保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环保行为的功利性将逐渐为人所理解。  相似文献   

4.
过去学术界往往局限于从实践活动出发去讨论美感,因而把美感与现实活动中的实际的愉悦即满足感混同起来,该文着重从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于实际活动的审美活动出发去讨论美感,指出美感只不相对于审美活动而存在,是审美活动所造就的主体效应:一种自由的愉悦即超越感。它不再以外在的功利事物而是以内在的情感的自我实现、不再以外部行为而是以独立的内部调节来作为媒介,因此是对于超越性的生命活动的鼓励,也因此,才形成统一“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于一身的“超功利性”这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终身教育”萌生于 2 0世纪 2 0年代的欧洲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 ,以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为代表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与推动下 ,将终身教育思想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 ,并产生重大影响 ,深刻地变革着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首先接受“终身教育”的思想 ,结合自己的实际付诸实施。如日本、美国、韩国、瑞士、瑞典、法国等均已以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确。其中 ,日本 1 970年就正式提出“向终身教育过渡”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 ,1 991年起全日本举办“生涯学校”1 936所 ,参加学习的人数 1 5 ,35 0 ,0 0 0人 …  相似文献   

6.
康德美学规定“审美”具有纯粹性,这是阐发审美的一般原理,其“审美无功利”观点并非强调审美实践的纯粹性,而是强调审美不应受功利束缚,以保证审美情感是自然的、普遍共通的愉悦感。文学以艺象为审美本体,是无功利的,但体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并且不能以其功利性否定文学的审美本体性。文学的无功利性在“审美溶解”中存在,而文学的功利性在文学的接受中存在。文学中的功利性要保持若有似无的状态,过于突出,就会损失其审美性。  相似文献   

7.
美育具有功利性,语文美育也具有功利性,其功利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巨大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上。要根据语文美育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发展性教育评价与功利性评价之间的反差,以此来展开来关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论述了在学生评价过程中使用功利性的平衡,将会调节学生评价中的多元主体并且具有合理性。注重功利平衡来评价学生,一是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有利于提高有效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用正义的原则可以找到一条功利性与发展性评价的平衡方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分析,指出在应试教育下的种种弊端以及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并指出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与社会发展对人文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只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才能真正避免教育中的功利性,才能真正为我国的建设大业培养出合格的、学有所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 2 0世纪 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在构建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 ,如何既倡导科学精神 (求真 ) ,又传承中华文化传统 (求善 ) ,追求完美的世界和完美的人格 (求美 ) ,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这正是终身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现代化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终身教育,是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终身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体现了教育终身化和学习的生活化、社会化。终身教育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整合性的教育,是一种体现个性和培养完人的教育,也是参与当代社会发展挑战的世界性和时代性的教育需求。建立学习化社会是终身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最高目标,“学会生存”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则是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终身教育在 2 0世纪 6 0年代对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要真正实现全民终身教育 ,我们必须重视受教育者或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培养  相似文献   

13.
媒介素养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在许多国家已发展成为一种终身教育.这项教育可以帮助受众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和辨别媒介信息,懂得合理运用媒介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立足我国现实,试图提出适合本国特点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4.
报告文学本体论中的传统“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已不能规范和指导当今的报告文学“现实”,而必须代之以“文本内涵的学理性”等新“五性”。如果说 ,新时期以前的报告文学侧重的主要是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政论性”,那么 ,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则不但将其潜在的批判理性与政治理性发展至新的阶段 ,而且还增加了批判传统、反思历史、文化启蒙与学术性、知识性等理性内涵 ,从而形成了以追寻“现代性”、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新理性精神”。“学理性”与“理性美”的价值和意义有三 :一是在理论上补充和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 ;二是在实践上推动和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是在精神上启迪心智、激励斗志、陶冶情操。以往学界对报告文学的轻视 ,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文体。实际上 ,注重文学价值的“功利性”是中国现代文论现代性的重要特色。报告文学“学理性”与“理性美”的凸显 ,说明我们的时代仍是一个需要高扬“理性”而没有进入“真正的审美”的时代 ,也说明文学的“功利性”价值观仍值得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功利性”入党动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在入党动机方面呈现多样性.我们应客观分析和对待多种入党动机中的"功利性"动机及其成因,看到其中的合理性,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大学生将实现个人抱负与追求政治理想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道德需要的含义及其二重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和把握而产生的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做一个道德人的心理倾向.它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其本质具有二重性,即功利性和超功利性.这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机地统一在道德需要之中.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态的诗性化与内涵的功利主义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文论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以人类原始思维和中国传统哲学建构为切入点,从自然审美与伦理判断的先天亲和性、人类早期艺术的功利主义本质、轴心时代诗性传统在中国文化中的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用事与审美的统一等层次来寻找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相契合之民族特色的心理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8.
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应用的功利性及其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遭受的诘难再一次演绎了金融界对其应用的功利性: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乐见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便转而抱怨、指责和放大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财务和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对此,会计界除了现有的应对和改进措施外,还应进一步明确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并尽快将对企业自创商誉的计量和披露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整体社会的驱动性力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地改变着国家和个人的生活图谱.然而,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功利特征,正将文化与教育的发展推向持守本真与流于异化的十字路口.在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争辩与抉择中,持守文化与教育的本真似乎已显得力不从心,而拒斥其走向异化的道路亦呈现出了重重阻障,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正日趋强化着文化的商业化、教育的消费化、教师的世俗化.这深刻影响着优秀文化和优质教育的传承与弘扬,亟待以冷峻的眼光向内挖掘,以清明的头脑正本清源,以务实的方略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20.
狐突信仰在山西清徐一带存在了几个世纪,曾经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雨神的狐爷,在经历了漫长岁月后,逐渐演变成为了地方保护神。如今,狐突信仰又发生了新的演变,当地百姓的信仰功利性和时代的发展是推动狐突信仰发生巨大变迁的主要原因,而当地旅游业的兴起有可能使得狐突信仰圈逐渐扩大到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