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时,语文课上,老师让一名同学解释“初出茅庐”的意思。那同学属于后进生那一类,抓耳挠腮磨蹭了半天,最后小声地问老师:“是不是刚刚从厕所里出来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老师常喜欢“好”学生,老师不喜欢“差”学生,这似乎是人之常情。可是,走出校门之后,“好”学生却常常冷淡老师,“差”学生却亲热老师。这种令人忽视的现象的背后,值得我们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小学四年级时,我像一棵豆苗被连根拔起,从中国“移植”到了美国。 学校里的“新鲜”事 我随着校长进了教室,老师和同学们都向我问好。当老师知道我不会英语时,就安排我坐在一个台湾小女孩儿旁边,说她会讲一点儿汉语,可以当我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中午,在校园里,小寅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师,这是你女儿?”“是呀!”我笑了笑,因为他一脸甜甜的笑容,完全不像前日我见到的,他站在班主任前,目不斜视,不屑一顾,老师问一句,他回上好几句。  相似文献   

5.
世上的人都知道老鼠是怕猫的,有人用民间故事来描述老鼠为什么怕猫,同样在我们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学生最怕的人是老师,所以常有人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形容为猫和老鼠的关系.这个比喻把传统的师生关系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我们无法否认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把老师的角色理想化了,主观化了.老师始终被确立为“尊”的地位,而学生必定为“从”,将师生置于尊与从的不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6.
小幽默     
《社区》2009,(11):34-34
学英文 我们上初一的时候,有个同学不愿意学英语,一上英语课他就当自习一样。该干嘛干嘛。有一次英语老师提问:用英文从一念到二十。这哥们站起来以后开始念:“One.two……ten。”停下来了。老师说:“继续念”,哥们停顿了一下,念到“一来文”,又停住了。老师又说“继续念”.哥们鼓足勇气念到“二来文.三来文……”全班狂笑。  相似文献   

7.
日记二则     
X月X日 星期X 晴 今天,王老师很特别,走进教室时手里还拿着一个大袋子。开始上课了,王老师先让我们猜了个谜语: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开,衣服都撕破。我们马上猜出是蒜。这时,王老师神秘地从那个袋子里拿出一头蒜,只见蒜的表皮很粗糙,就像刚铺好的沥青路还没被压路机压过似的。王老师轻轻一搓,蒜的“外衣”就掉了。接着,王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剥蒜,其中也有我。我先从底部将蒜皮一层一层剥下,剥完后才发现蒜的表面还有一层透明的皮。这难不住我,我轻轻一搓,它就脱落下来了。这时,我发现手里的蒜和剥之前大不一样了,只见它又白又胖,好似一个胖娃娃。老师见我们剥完了,又从袋子里拿出一样“宝贝”——根带线的针。老师小心翼翼地用针把剥好的蒜穿了起来,于是一个个“小娃娃”又相会了。然后,把“小娃娃”们放在一个装水的盘子里。[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考老师     
“真是不公平,老师考学生,学生考得差,老师就批评学生。”壮壮回到家对爸爸说,“谁来考老师呢?”  相似文献   

9.
“作文难”已成为多数老师及学生的通感,特别是农村小学,一提作文,只见学生愁眉苦脸之状,但闻哀叹牢骚之声;平日常听老师感叹:“学生的作文干巴巴,就是记流水账;或者没有真情实感,就是好词佳句的堆砌……”面对作文,学生烦躁,老师苦恼!怎样让学生爱上作文,善于作文呢?本文从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写作教学的实效性作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作文教学研究》第6期刊载了江毛生、喻咏槐老师撰写的《“小作文”与“大作文”的配套练习》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不少老师给江、喻老师来函来电询问其练习的具体课堂操作。为了答复大家的咨询,我们就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三味书屋》看图学文这篇课文,以“小作文”与“大作文”的配套练习形式,从模仿《三味书屋》的写法入手,以《我们的教室》为话题,进行写作指导。其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     
开学第一天,新老师将班长叫到办公室问话。老师:“你姓什么?”班长:“姓魏。”老师:“魏什么?,  相似文献   

12.
液体的溶解     
上课了,我们端端正正地坐着,等待老师的到来。只见张老师满脸笑容,拎着一个月饼纸袋,匆匆走进了教室。“今天,我给大家送‘礼’来了!”张老师笑着说。“月饼?”‘糖?”同学们猜测着。中秋刚过,难道老师让我来品尝美味的月饼吗?哈哈,又可以解馋了。“不会有礼物的,肯定是上课用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上课前,按传统师生都要互相问好。老师:“上课。”班长:“起立。”老师:“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老师:“请坐。”开始上课……一天有六节课,每节课都如此重复。学生麻木了,声音里流露出懒洋洋的应付;教师也当作一个走过场的形式,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师生都很少能体会到彼此真诚的问候和发自心底的尊敬。  相似文献   

14.
假如我再宽容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见!”“再见!”开完毕业典礼,锋是最后一个与我道别的学生。一起走出校门,他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显然经过精心包装的礼品盒塞给我,有些羞答答地说:“老师,您收好,祝您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相似文献   

15.
赵家耀 《老友》2012,(3):26-26
“吴老师,您千万别走啊!”“我不会离开你们的,等会儿我们还要唱红歌呢。”吴老师紧紧拉着孩子们颤抖的手,温暖着他们炽热的心。这是上海瑞金街道雁荡社区“阳光之家”智障孩子们团团同在耄耋老人吴金凤老师身边,听吴老师讲有关革命红歌的情景。  相似文献   

16.
老师给您点迷津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从丈题的结构来看,“灵魂的高度”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高度”。从丈题的内容看,“灵魂”是“高度”的领属。在审题上应抓住“高度”突出“灵魂”。既要弄清楚有灵魂的对象应为人,“灵魂的高度”这一文题实际是一个隐含的命题:“一个人‘灵魂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最近以来,经常有语文老师向我们求援:要求在本刊刊发论文,已备评职称之用。经编辑部研究并经社里批准,为了满足初中语文老师提高学术水平和评职称的需要,本刊将严格控制在“读写高地”、“作文训练”和“考试必读”栏目刊发初中语文老师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8.
谢祺相 《社区》2013,(17):6-6
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与积累的一生。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开始学习说话、吃饭、走路等基本技能,那时父母亲是我们的老师。稍大一些,我们走进校园,跟着老师学习各种知识。  相似文献   

19.
笔者参加观摩活动,有幸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上的《数的大小比较》。从教学内容上看,绝大部分老师都认为这个内容比较简单、枯燥,难以上出新意。但黄老师准备了两组共20张0~9的卡片、两组“万以内的数位表”;全班学生分成“长江队”和“黄河队”,设计了一堂非常精彩的游戏课。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学生作文,老师改文”。教师是作文评改的主体,一度盛行的“精批细改”,使教师陷入作文批改的“苦海”,而学生对“满纸红”从心生厌倦然后漠视。事实证明,这种“苦行僧”式的传统作文教学事倍功半,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