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少年时代就怀疑“孔子骂女子”之说,心想,一位圣人怎么会把人类的一半都否定了呢?直到不久前,在《中华文明之光·孔子》的电视节目里仍然听到批判“孔子骂女子”的对话。既然说孔子否定女子不光彩,又何必拍进这“文明之光”里去呢?实在不解。追究起来,这类“孔子骂女子”说的所谓铁证,出自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中那一段:“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中关键的一个字“女”字,古来多读错了!以上这段话中的“女子”本丰当“女人”讲的,应当作“汝人’丫‘你的人”或“你那里的年轻人”)讲。由於《论…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批判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和“女子智力低于男子”的谬论,主张女子应与男子一样受教育,并论述了女子教育对于女子自立、下一代的教育及健康成长以及民族国家的强盛的重大意义;提出了“相夫教子”、“兴国智民”的女子教育宗旨;提倡兴办女学,并拟订了第一部较为详细的女子教育办学章程;提倡女子社会教育,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女子参政。  相似文献   

3.
《仁智传》与《辩通传》中的人物,喊为具有安邦定国才能,且又不乏思辨头脑的“大”女子;或为具有远见卓识,学问、修养也难于企及的“高”女子;或为具有聪根慧眼,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的“智”女子。他们胸怀宽广,深刻透辟,既有强烈的责任心,又执著于自己的理想追求。特别是其“博爱”与“利他”精神,更凸现了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会教育,是目前研究近代中西关系史中较受关注的问题,但对教会女子教育,人们论及较少。本文试图对近代中国的教会女子教育作一粗浅的分析。一早在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就来到中国,想在中国寻找西方“上帝”的臣民,利用耶稣基督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此他们用举办“文化事业”、“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等办法着手开发中国几千年近乎“空白”的女子教育。1840年英国人相让特小姐在宁波设立第一所女校,此为在中国设立的最早循教会女子学校①。随后,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诸如女子盲哑学校、圣经学校、师范学校、中小学学校、医科学校…  相似文献   

5.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相似文献   

6.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相似文献   

7.
“走进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更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面对实际的教学内容,应引起我们深思的是:谁走进生活?走进谁的生活?如何走进生活?如果这些问题不认真思考,就有可能使走进生活流于形式,从而造成教学过程的不和谐。如何使走进生活的教育理念,成为创设教学情境、构建知识生成的有效武器?笔者认为“走进生活”的寓意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生活事例(现象)抽象出知识,或进入学习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李婷 《人生与伴侣》2023,(10):25-26
<正>或文学盛会、或拜师访友,来鲁中淄博已多次了。我先后走进齐国故都拜谒太公望姜子牙、走进黄河湿地寻访齐王田横、走进陶瓷古镇叩拜一代帝师孙廷铨、走进耿国明珠拜访诗坛盟主王渔阳、走进周村古商城探望三朝元老李化熙。然而,那位“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聊斋先生,却总是躲在那个叫蒲家庄的古村落,久久地不乐意和我谋面。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科书以全新的文本形式和政治关怀开启了焕然一新的女性公共空间,它打破了“女子无学”、“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格局,为女性才智的发展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广泛的可能性。然而检视教科书文本却不难发现,在“女德”和“女才”的关系问题上,这一全新的文本形式与传统保持着十分清晰的连续性——它们认同“道德优先于才学”。它们嘲笑传统社会的“女子才学”行为,追求传统女性读本所倡导的道德和实用原则,它们塑造的两类新形象——贤妻良母和国民之母——均是“女德”的新型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10.
张钊 《新天地》2011,(11):359-360
走进文学去倾听中华千年的感叹。走进中华民族的诗词古韵,我深味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李清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忧绪,五柳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悠然,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豪情,有的深沉,有的高亢,只要你走进文学,便能听到。走进文学去触摸那一个个不朽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清末时期,广东不少女子负笈东渡,她们当中有人思想温和,听从父命,亦有人思想进步,勇于尝“新”。在面对国内爆发辛亥革命战争时,不少女子挺身而出,积极参与救国活动与女权运动。但进入民国初年后,因国内局势动荡,这些进步女子受丈夫政见、女权运动受阻等因素的影响,最终淡出了公众视线。在不同时代,她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她们在选择中顺从传统或超越了传统身份的禁锢,也在选择中顺从了时代的发展。不论是超越,还是顺从,她们的时代选择共同书写了清末广东留日女子为家国奋斗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警予是我国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人物.她对中国与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她的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思想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无疑起了指导性的作用。本文拟就她的女子教育思想作一初步探讨,对研究向警予的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很有择益。向警予早期的女子教育思想以教育救国思想为其主要内容。早在1911年春,向警予才16岁,就读于常德女子师范学校,曾立志要“振奋女子志气,励志读书”,“以达到教育救国之目的。”[1]1915年,她在长沙周南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认为学校是“熔铸国民之炉”,改造社会非以学校为“铸造…  相似文献   

13.
女子参政是指妇女走进政治或管理领域,通过对社会管理和参与领导来体现妇女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但在辛亥革命时期曾一度出现了女子参政风潮.本文试对这个时期的妇女参政运动的形成、实践及失败之因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4.
卜大道 《社区》2009,(8):10-10
加藤周一写了《读书术:快捷有效的读书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在这本书里,加藤周一别开生面的推荐是“不读”的读书术——以“不读读之”,这对那些日理万机的同志最有实用价值,但加藤周一心里想到的却是年轻女子。他说,年轻女子都希望自己不仅美貌,而且还要像是一个知识女性。但一个女子如果花太多时间读书,那就没有时间去化妆了。因此她们尤其需要掌握“不读术”。  相似文献   

15.
波音747宽体飞机在意利米兰国际机场降落的时候,正是黄昏,面对耀眼的霓虹灯榷实感到到了升国他乡。我们走进候机室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回头一春是3个相貌平常的年轻女子。黄皮肤、黑头发和她们的衣著打扮都标示著她们是中国人。我们很快攀谈起来。我说:“想不到这里还有我们的同胞……”她们争先恐後地说:“这里的中国人多著哪!“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都有。我问:“你们是什麽时候到这里来的?”“我们都是加年代来的,也有这几年来的……”“你们在意大利生活的好吗?”“还可以……”“一言难尽口…..ff听大使馆…  相似文献   

16.
《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析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人也。孔子泛爱之不暇,何鄙视之有?人群之中,有善恶之分,有良莠之别。“为难养之女子与小人”,指南子与卫灵公或其类属者,有证有据。  相似文献   

17.
《女人世界》2007,(3):28-29
圣人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算是道出了不少男人的心事。周国平说他一位肯反省的女性朋友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是因为女子遵循感情原则,小人遵循利益原则,全都不按牌理出牌。”即使说法不同,但相同的是大家都觉得男人是理性动物,而女人则是感性动物。或许就像前些年那本很流行的书上说的吧,“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男女为什么思维方式这样不同了。  相似文献   

18.
做了母亲的陈小艺,最近带着对家庭生活的心满意足,走进了一个“伤心人见伤心人,垂泪眼对垂泪眼”的地方——离婚女子驿站。这是根据发生在长春的真人真事创作的一部长篇电视剧,陈小艺、吴玉芳、颜丹晨等扮演驿站里8姐妹,演绎她们的情感伤痕和自强  相似文献   

19.
南朝宫体诗表现出了强烈的审美倾向,即“以悲为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宫体诗乐于以“怨妇”,“弃妇”作为表现对象:其次,宫体诗所着力描摹的是女子的泪眼愁容,哀情怨态:再次,宫体诗所选取的前代女性形象也都是些失宠或者境遇坎坷凄凉的女子。这种审美情趣折射出了宫体诗人独特的心理,即他们抱有的赏玩、男权、宣泄心理。  相似文献   

20.
徐文君  蔡轶 《金陵瞭望》2008,(14):53-54
领导班子荣获省药监系统“团结、高效、开拓、廉洁”好班子,2005—2007连续3年被评为区“预防职务犯罪先进单位”、连续4年获“区文明单位”,查办500余起案件,没发生一起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没有一位执法人员被投诉。走进浦口区食品药品监督局,你会发现,该局满载荣誉的背后,闪烁着三个辨证法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