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闻名中外的重庆市大足摩崖石刻,以其匠心独运、精妙绝伦、气势恢弘的石刻雕塑群像,倾倒了中外游人,也令我们魂牵梦萦,急欲去领略它那辉煌的石刻艺术。位于重庆市西120公里处的大足县,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始于晚唐、兴盛于两宋的5万余尊石刻雕像,分布在全县40余处地方,其中尤以宝顶山佛教石刻造像规模最大、最精美,保存也最完好,堪称难得一见的艺术瑰宝。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们退休老人一行乘车来到距大足县城15公里的宝顶山,于圣寿寺下车后,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中,沿着一条一米多宽的石梯拾级而下,闻名遐迩的宝顶山…  相似文献   

2.
重庆石刻文化丰富,除了著名的大足石刻造像以外,还有很多寺庙的石刻也值得关注,这些寺庙的石刻造像文化与大足石刻有着某种关联,其摹仿、延续和传承性也不容忽视,从而应引起广大人士对重庆罗汉寺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人体造像在大足石刻艺术中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有着极富时代特色的个性表达.大足石刻人物造像所呈现出来的审美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主线却是人体美的含蓄表达,具有哲学和宗教文化的色彩,是一种诗意化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山城多胜景,曲径通幽处。 沿着盘山公路进入重庆市大足文物景区,只见石奇峰秀,飘逸逶迤,一尊尊造型逼真、气质浑厚、丰满圆润的石刻造像於峭崖陡壁上依势而出,或卧或立,或群居或独处,姿态迥导、眉目生情、仙气飘飘,整个景区雄浑壮观、瑰丽堂皇。 1999年,大足石刻荣列《世界遗产名录》,景区获“全国文物文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景区内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能把如此博大精深的文物窦库治理得如此卓有成就,作为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20 0 3年 3月 18日 ,渝西学院、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教学科研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重庆市大足县宝顶山隆重举行。与此同时 ,渝西学院、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合作委员会以及渝西学院大足石刻研究所宣告成立。渝西学院、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合作的指导原则是 :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 ,协同创新 ,共同发展。双方合作的具体形式 ,一是乙方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作为甲方 (渝西学院 )的教学科研基地 ,与学院共同为国家培育人才 ;二是甲方成立渝西学院大足石刻研究所 ,与乙方共同参与对大足石刻在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渝西…  相似文献   

6.
著名摩崖石刻《瘗鹤铭》是焦山摩崖的滥觞之作,后世寻访《瘗鹤铭》的摩崖石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瘗鹤铭》,也就没有今天的焦山摩崖。《瘗鹤铭》对唐、宋、明、清相关的书法石刻源流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焦山寺僧为摩崖石刻的发展兴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大足石刻是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过程中的杰出代表。许多造像“故事”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哲学观、文化观以及养身观。大足石刻《牧牛图》用“连环画”式的图像故事,不仅演绎了佛教的禅悟过程,而且阐释了体育健身之 “调心”“收心”“放心”“放松”的过程。我们从体育养身的视角审视《牧牛图》,可以看到其对人修身养性、增强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人通过“牧牛”式的修炼方式最终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8.
[摘要]大足石刻为当下宗教、民俗、美术研究之热点。本文从大足宝顶山石窟《父母恩重经变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与《柳本尊行化图》在题材上的矛盾入手分析。作为柳本尊信仰道场,宝顶山造像与密教渊源颇深。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阐述密教在四川地区传播过程中对当地民间尤其是柳本尊信仰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对儒学孝亲观念的冲击;同时,从共时性的角度,阐述宋代官方所提倡孝亲观念及由此带来的对民间信仰的抑制态度,力图建构宝顶山石窟修建时的文化、政治、宗教语境,进而解释两种在题材上彼此冲突的造像能够和谐共处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游嘉瑞独创的寿山石微雕案头摩崖石刻,融诗文、书法、篆刻、微雕、奇石、赏石为一体,巧借寿山石之华采,使两者达到艺术和谐统一,再现了大自然扑朔迷离的万千气象,展示了微雕世界澄澈幽隐的门淘天地。  相似文献   

10.
<正>除了莫高窟,龙门石窟,说到论佛像的多少,精美的程度以及气势的磅礴,大足石刻绝对值得一游。大足石刻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十大文化符号。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末、宋初时期  相似文献   

11.
红石峡摩崖石刻是陕北榆林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是陕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石刻数量众多,而且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享有“塞上小碑林”之美誉.石刻中行、草、隶、篆一应俱全,诸家书法并存,实乃书法艺术中的瑰宝.题诗、题词、纪功、记游、喻景、抒怀应有尽有,内容丰富,有关于民族融合团结的,也有关于边防巩固、军事守备的,更有关于抗日救亡的.题写者多为古代在榆林做官者和途经红石峡的文人墨客,从石刻内容、题写时代及题写者身份的角度去考察,可以见出红石峡摩崖石刻宝贵的艺术、史学、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石刻唱和诗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刊行与流传,也是诗文唱和活动的凝定,它融人、事、景、情于山岩石壁,是“诗可以观”“诗可以群”的典型。石刻唱和诗文多以诗摹景、以景解诗,形成诗景互观的模式;石刻唱和诗文常借景联结唱和,以诗和群,唱和相勉;同时,将唱和刻之于石,使得“唱”与“和”相长相发,促进文学乃至文化的交流传承与生发。品评摩崖石刻中的唱和诗文,既能深刻体会诗中所咏所叹的景、人与文,也能感知文与景背后的石刻意趣与氛围。  相似文献   

13.
在虚实观的审美范畴下,我们可以将大足石刻呈现出来的虚实手法看作是中国石窟一种常用的艺术语言.由虚实观构建的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中国石窟,正是"技近乎道"的具体体现,而这一美学追求的至高境界从本质而言正是道家至高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舍一思想,这正是一种中国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4.
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焦作市,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基础深厚,在北魏隋唐时期,是平城与洛都、洛阳与邺城的重要通道。该地区青天河摩崖线刻观音经像、悬谷山太平寺石窟及摩崖造像和石佛滩摩崖石刻造像三处佛教遗迹,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对研究西域和中原佛教艺术的融合与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庆阳石造像与古石刻艺术鉴赏研讨会"是一次由地方政府与学术研究单位联合举办的讨论陇东古石刻艺术价值的学术会议。与会代表就陇东石造像与古石刻的特征、石刻断代、佛教艺术资源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取得了许多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武夷山素有“道南理窟”、“闽邦邹鲁”之称,是朱子学的发祥地和宋明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遍布于碧水丹山之间的哲理刻词,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了朱子理学深厚的文化内涵。结合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对假座武夷山的武夷学院的校园石刻予以诠释,揭示其深刻的理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大足石刻艺术属于宗教艺术范畴。瑰玮奇崛之美在大足石刻中有着极佳的生成、生长以至不断壮大的艺术土壤。瑰玮奇崛之美与其他诸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丰富并支撑起了中国石窟艺术史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众美悉备的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18.
大足石刻书法是大足石刻的有机组成部分,真、草、行、篆、隶五体完备纷呈,北碑、南帖融会贯通,民间书法、名家书法交相辉映,其创作、批评与审美艺术以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神秘的宗教和古老的书法赋予了独特的思想内涵,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足石刻书法是大足石刻的有机组成部分,真、草、行、篆、隶五体完备纷呈,北碑、南帖融会贯通,民间书法、名家书法交相辉映,其创作、批评与审美艺术以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神秘的宗教和古老的书法赋予了独特的思想内涵,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武当山太子坡狮子峰佛、道摩崖造像群的开凿年代及身份,历来颇有争议,明、清所有版本的<武当山志>均沿用明初武当山玉虚宫提点任自垣断为北宋道教老君造像的说法,然而,根据现存摩崖石刻以及历史背景和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它应为佛教的产物;也非北宋时期的造像,应为唐代作品.任的观点比实际凿刻时间晚400多年,至今讹传近60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