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8-1972年的国际大环境依然是美苏冷战在继续。在远东,1968年1月,苏联坦克部队进驻蒙古。1969年3月,苏军入侵中国珍宝岛。苏、日继续为“北方领土”问题争执,苏联称日、苏“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的当权者一再要求苏联归还“北方领土”。影响日苏关系的因素错综复杂,1972年1月,苏联外长访日表现出的对日友善是为了在外交上牵制中国,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1972.2)与日中关系正常化(1972.9)表明苏联未达到联日孤立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德黑兰会议前后,苏联承诺参加对日作战是为争取美英早日开辟第二战场。随着欧洲战争形势的变化,苏联实力地位的提高,对日宣战成为其争夺远东利益的筹码。原子弹的使用,才使苏联迫不及待地最终宣战。  相似文献   

3.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苏联占领了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和"北方四岛",并参加了盟国对日管制委员会。苏联反对美国单独对日媾和。日本与苏联恢复外交关系的谈判持续到1956年10月才达成协议并发表日苏联合宣言,但未能签订日苏和约。  相似文献   

4.
周新城 《中华魂》2011,(6):62-64
1991年8月24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共产党自行解散。过了四个月,12月25日,他又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解体。一个具有近90年光荣革命传统和辉煌历史的政党,一个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消失了。这种亡党亡国的结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大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简论1935-1945年日本与苏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侵占中国"南满"迫使苏联势力退出"北满"。苏联为避免与日本冲突,在获取一定权益后退守西伯利亚东部与中国外蒙古。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是日、苏瓜分中国"满蒙"之侵略事件。1945年苏联对日作战是日俄战争以来俄(苏)、日在远东矛盾与争夺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后,苏军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就其宣战的原因而言,绝非是出于国际主义的崇高目标,而是为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切身利益。就其选择宣战的时间而言,也是苏联领导层煞费苦心谋求苏联在远东政治舞台上的根本利益的一种刻意安排。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1988年2月15日至17日,苏联科学院和苏联科技协会理事会,举行“综合研究人的问题”的全国会议。苏联共产党所提出的加快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同提高人的因素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密切相关。活跃人的因素,是一项最重要的实际任务,是一个同人的科学认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在即,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之下,铃木内阁上台。在结束战争的方式上,日本寄希望于通过苏联从中斡旋达到体面的求和,以东乡茂德为首的主和派由此而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先是通过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的接触表达日本政府意欲通过苏联调停的意向,后又有意派遣特使赴苏联代表天皇和苏联谈判,准备以大幅度领土利益上的舍却为代价,换取苏联的居间中立,不参加对日作战。苏联早在雅尔塔会议时期间,已经得到罗斯福若干承诺,并答应美英两国欧洲战事结束后将在远东战场上对日作战。最终,8月8日苏联对日的一纸宣战书,使日本对其寄予的希望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9.
1985年5月13日至15日,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历史、语言、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室和莫斯科大学自然系哲学教研室以及苏联哲学协会共同在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科学城(新西伯利亚)举行了“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科学发展的因素”的全苏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有苏联各城市的哲学家和新西伯利亚科学中心的学者们。组织委员会主席科切尔金(新西伯利亚)强  相似文献   

10.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1.
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罗夫博士于四月二十日、二十三日访问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就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有关学术问题,与蒙哲史研究室研究人员进行了座谈。布罗夫博士是苏联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家,他说,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对蒙古族哲学有兴趣,准备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正处在组织阶段。他本人就是苏联科学院哲  相似文献   

12.
《波茨坦公告》不是波茨坦会议的内容。公告是由杜鲁门、丘吉尔,蒋介石没有与苏联政府商讨的情况下发布的。其实质是美国要独吞战胜日本的果实。由于此时苏联所要求的对日作战的条件没有落实,所以苏联未在公告上签署。原子弹的爆炸,促使了苏联提前宣布对日作战,并发表声明加入《波茨坦公告》的签署。由此,苏联完全"恢复"了日俄战争中丧失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1937—1941年,在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中,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苏联坚持其避免两线作战方针,拒绝出兵远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迅速调整外交战略,转向反对苏联对日出兵的立场,后又迎合美国远东军事政治战略的需要,同意苏联参战。战争末期,它主要出于战后国内政治的考虑,以牺牲民族重大利益为代价,同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反映了盟国关系和国民政府内外政策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37-1941年,在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中,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苏联坚持其避免两线作战方针,拒绝出兵远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迅速调整外交战略,转向反对苏联对日出兵的立场,后又迎合美国远东军事政治战略的需要,同意苏联参战。战争末期,它主要出于战后国内政治的考虑,以牺牲民族重大利益为代价,同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反映了盟国关系和国民政府内外政策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据苏联《远东问题》杂志1985年第2期报道,1984年8月28日至30日,苏蒙两国学者于乌兰乌德举行了佛教哲学讨论会。会议由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布里亚特支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苏联哲学协会布里亚特分会和全苏汉学家协会布里亚特分会  相似文献   

16.
1945年8月19日凌晨,苏联军队俘虏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苏联与日本达成的某项秘密协议。日本人以溥仪为筹码,跟苏联做了私下交易,所以才莫名其妙地让溥仪去了沈阳。  相似文献   

17.
1937—1945年苏联远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8.
据苏联《亚非民族》1989年第3期报道,在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和全苏蒙古学家协会的联合组织下,于1989年2月14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全苏第二次蒙古学学术会议。苏联的蒙古学会议也叫作“符拉基米尔佐夫学术会议”,第一次蒙古学会议曾于1984年12月3—5日在莫斯科召开,是为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问题经常吸引苏、美、英三大国的注意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英国曾要求苏联立即参加远东战争 ,美国政府则希望 ,依靠苏联的帮助大大减轻自身在对日战争中的负担和损失。经过德黑兰、雅尔塔会议上的长期讨论 ,三大国首脑最终就苏联参加对日战争问题达成了协议。苏联于 1 945年 8月对日宣战 ,并在战后扩大了它在远东的影响。二战结束至今已 55年 ,然而苏日两国有关千岛群岛的领土争论却遗留至今 ,并成为俄日两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正>1927年国民党政权建立后,继续保持了北洋军阀政府同苏联的外交关系。尽管其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亲帝反苏,但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与苏联关系一直较好,1937年8月两者还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从道义上和人力、物力上对中国抗战给予了很大支援。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后,两者关系日趋冷淡,直至恶化。本文就两者关系恶化的原因作以分析。 一、国民党政府对苏政策的不稳定性是两者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第一、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对外策略。 1932年12月12日,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在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冷淡政策下,只好求助于苏联来援华抗日。然而,当双方于1935年准备为缔结协定而进行谈判之时,国民党政权却止步不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民党政权害怕影响同日本的关系,它既想同苏联结盟,以抗衡日本,又不想立即结盟,以免导致日苏关系紧张而刺激日本,加深中日矛盾。因而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