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许三观卖血记》以卖血为主线勾勒出一幅以身体为中心的苦难图景,从血与生命的紧密联系来凸显对内在血缘血统限制下的身体的重视,展现出传统的对身体无限崇拜的身体观。生存之下的身体成为存活的支点,苦难的载体以及肉体享乐与寻求偿还的对象。与此同时,以极端的方式——卖血来获取生活资料使得身体商品化,商品化下的身体是对传统血肉神圣性的背离,打破了纯粹以血缘血统为纽带的传统的身体观,并以情与爱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填字游戏     
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现实生活中的天灾人祸总是不请自来,人生的苦难与灾祸往往不期而至,难以避免。如何正确对待“苦难”,这确是人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懦弱者在“苦难”面前,丧失信心,失去勇气,眼前一片黑暗,最终被“苦难”压倒;坚强者在“苦难”面前,  相似文献   

3.
苦难的历程,对于每一个渴求改变命运的人来说,都是一笔财富。一个侨眷属硬凭着改变苦难现状的精神和信念.把强村富民理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是一个经历了种种苦难的当代作家,他用手中的笔不断地书写着、歌唱着苦难,用苦难谱写了一首首激扬的旋律。苦难的生命体验是他生命历程中最主要的一座丰碑,他用沉重压抑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残疾的世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用他对苦难的理解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人生的精神解脱: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在于过程。  相似文献   

5.
摩罗在其《耻辱者手记》一书中提出了很多具有真知灼见的问题。例如,他认为“仅仅懂得(正视)苦难是不够的。苦难本身并不含有与苦难相抗拒的困子。只有我们从苦难中生起耻辱感时才是对苦难的反思,才有可能起而反抗苦难”。反思也有不同层次。摩罗说:“苦难总是由每一...  相似文献   

6.
"苦难"是文学写作的一种重要的叙事资源,在当前"底层写作"和"苦难书写"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时,本文尝试以"苦难"书写为视点透视近年来作家的写作立场,反省文学中的"苦难"书写所提供的写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寻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写作中,作家关注的是生活中的何种苦难境遇、如何去讲述苦难、面对苦难作家采用了什么样的叙事策略?考察这样的一些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话语逻辑,在今天多元共生的文学视野里,不仅能提示文学如何观照当下生活,而且期待通过对苦难叙事的历史流变的梳理,透视一个时代文学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7.
集体苦难记忆呈现的记忆意象及其诗学展开,其最大特征是其语义-语用机制极其复杂的修辞性。历时知觉现象场中身体性在场与缺席意象较少生动性,其修辞效果,是对主体构成叙事维度的意义操作,以消退修辞意象隐含的丰富的建构意义。集体苦难根本不涉及个人存在主义式的选择情境,特定社会与文化通过其主流话语一权力系统,以苦难记忆和表达者为代言人,为集体苦难的施予者,最后可能是该特定主流文化与社会本身,进行自我辩解和开脱。乌托邦理想的学理关联,涉及具体理想的未来现实可能性与逻辑可能性。集体苦难记忆及其学理反思,即对象话语和元话语二层面上多维度的诗学展开,不在于忆者和研究者共同的思古愁怀,亦非止于对不幸个体已逝生命的悲悼。  相似文献   

8.
流沙 《社区》2010,(36):63-63
这是一家精神疾病方面的医院,规模不大,坐落在一个离城不远的小镇上。我就坐在一间诊室里,与一位医生聊天,当然我不是病人,而是为我的一个亲戚向医生咨询一些治疗建议。医生听了我的介绍,建议我把那个亲戚带来。最后,医生说":到这里治疗的,基本上都在生活中遭遇过苦难,有些是童年时候的苦难,有些则是最近时候的苦难。"  相似文献   

9.
周毅 《阅读与作文》2007,(10):27-27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激励、奋进的话,但学会正确对待苦难更有现实的意义,毕竟,苦难不是幸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哈利·波特》的作者,英国著名作家J·K·罗琳曾经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面对着那些即将从这所世界一流学府毕业的精英们,她极力呼吁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不是用于写作,而是用于同情自己不曾经受过的他人的苦难。在罗琳看来,想象一下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正在被各种各样的人生苦难煎熬、折磨,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社会精英,才会拒绝冷漠,才能够将心比心,懂得设身处地地理解和帮助他人.  相似文献   

11.
疾风知劲草,苦难显坚强。犹太民族在离散与动荡中经风历雨一步步走到现在,也正是这些难以想象的苦难,锻铸了他们卓越的品性。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形成的根本,他们对人对己的方式和秉承的传统道德成为犹太民族性格的重要部分,他们选择了上帝,上帝也选择了他们,他们跟随着上帝的脚步来建设自己的道德。  相似文献   

12.
创刊于1926年的《良友》杂志以其图像为主的报道空间成为了形形色色的不同身体出演的一处舞台。学者李欧梵曾在他著名的《上海摩登》一书中对《良友》杂志有过极富创见性的分析,但李氏的论述集中于都市现代性及消费文化的考察,即只关注到"舞台"上的"摩登"身体而遗忘或曰遮蔽了另一维度的异质性身体:苦难与暴行中的身体/尸体。因此应当重点考察《良友》中这一"另类"身体,以期为那些不被言说的身体发声。  相似文献   

13.
《良友》是一份结合新闻报道的图片杂志,其以图像为主的报道空间成为形形色色的身体出演的一处舞台.学者李欧梵曾在《上海摩登》中对《良友》杂志有过极富创见性的分析,但笔者认为,李氏的论述集中于都市现代性及消费文化的考察,即只关注到“舞台”上的“摩登”身体而遗忘或日遮蔽了另一维度的异质性身体:苦难与暴行中的身体.因此本文重点考察了《良友》中这一“另类”身体,以期获取别样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从小,他就有一个超凡的梦想——当一位总统,然而却经历漫长而苦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民族苦难与文学的空白——在剑桥大学东方系的讲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苦难的史诗.关于苦难的文学书写.也因而所在多有.在俄罗斯,有<战争与和平>、<古拉格群岛>;在拉美有<百年孤独>;在美国有<根>;在欧洲有<悲惨世界>和<变形记>.可是,在中国,面对民族的苦难,我们却没有充满作家个人伤痛的深刻思考和更为疼痛的个人化写作,没有写出与这些苦难相匹配的作品来.这是我们中国作家的局限,也是中国作家和当代中国文学面对民族苦难历史的伤痛和内疚.  相似文献   

16.
艾青是一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诗人,在艾青的早期诗歌中,苦难意象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心灵情感的主要途径。细读他的诗篇,处处都能看出他直面苦难的勇气和反抗绝望的意志。一系列的苦难意象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其苦难意象显示了巨大的美学魅力。本文通过阐述他苦难意象产生的背景———艾青个人的苦难经历以及异域文化对他的影响,分析艾青诗歌的苦难意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从出生到死亡,苦难陪伴着人类的成长.在现当代描写苦难的乡土作家中,阎连科是不可绕开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其作品中的苦难是无法抗拒的“天灾”给人们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苦难,是无力抵抗的“人祸”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折磨.阎连科的苦难叙述,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身体状况和对生命的感悟密不可分;阎连科进行苦难写作并不是执着于对苦难本身的叙述,透过苦难写作,是人们对于美好人性的执着追求,是在面对苦难的一系列抗争和努力背后的“不抛弃、不放弃”,是仍然要怀着“希望之心”活下去.  相似文献   

18.
描写民族苦难以及重大历史背景下个体的困厄和艰辛,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大多数中国作家和犹太作家作品的重要内容。文章选取了中国作家郁达夫和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品进行分析,主要关注了他们对苦难的表述和言说的方式、角度,以及对超越苦难所做的不同尝试。郁达夫着力表达的是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青年人的苦闷,马拉默德关注的是作为生命之常态的苦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中国近现代大多数作家都抄“救亡图强”的近道去解生之苦难时,反观同时代的犹太作家们对苦难的表达,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新的图式和角度。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给川西北乡村社会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中国共产党传递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身体政治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凭借身体之伤的展现与诠释,中国共产党以“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方式让农民认识到了苦难的根源。对地主身体的规训、惩罚昭示了新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也凸显了农民强烈的复仇意识,政治对身体的分类操控加速了乡村社会的整合及认知模式的更迭。革命视域下的身体被赋予了不同以往的象征意义,生理感知、审美取向、身体归属、形象表达等都与阶级政治密切相关。土改运动是身体的革命,同时它也塑造了革命的身体,身体与革命两者交织互动,共同书写了中国乡村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余华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三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苦难与生命这两个永恒性的话题,但是他却没能把苦难转换为力量,而是以一种软弱的姿态进行回避。转型后的余华关注的问题更为深刻,同时也更为圆滑。他避免了与苦难的正面交锋,以减轻苦难带来的痛苦。但是同时与挑战苦难失之交臂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生命意义的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