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謇很早就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桎梏,毕其一生地努力改变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偏见,他视一切有用的知识为。天地之公器”,而曾企图集十万泰西之书,延士数十人以译之。他仿设了西式的文化教育机构,还广纳异域之才,择有才识者出洋求知。张謇的爱国主义并不排斥西方文明。他的博大的文明观即使在今日也深具垂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每桶四元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名叫阿基勃特。他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元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元”,而他真名倒没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大感惊讶地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相似文献   

3.
秦九凤 《社区》2008,(11):44-44
开国总理周恩来夫妇的清廉是人所共知的。他去世前是十年“文革”和国家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多少年没有调过一次工资。他们两人的工资一直保持在一个月747.50元(周月薪404.80元,邓月薪342.70元)的水平上。与众不同的是,他俩都不管理自己的“家财”,两人也从不沾靠一分钱钞票。那么他们的日常开支怎么使用呢?  相似文献   

4.
平方 《人力资本》2009,(10):82-83
“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腰缠四大恒”,这是北京广为人知的一句顺口溜,由此也可见这些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始终是老北京人心中的一个情结。作为这些老字号的掌门人,被戏称为“大掌柜”的管理者,究竟凭借什么能够在“老字号”这类带有强烈历史背景的企业中,从普通职员成为领导者?  相似文献   

5.
踮起脚尖     
[评析]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他也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真性感     
罗西 《社区》2012,(8):51-51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  相似文献   

7.
要想写文章,先得有材料。过去的人谈文章,总是喜欢拿他和“人”相比,说主题犹如人的“灵魂”,材料就像是人的“血肉”。人不都是以“有应有肉”、“血肉丰满”为健美、结实吗?材料之对于文章也是这样。你没有内容,缺“血”少“肉”,皮包骨似的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那就像瘦得可怜的“小瘪三”一样,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相似文献   

8.
刘润生 《可乐》2011,(9):24-24
一提到“中国”,很多中国人都会油然而生自豪感。可是,如果你在国外,有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跟你说他来自“中国”,可不要以为他是拥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因为在国外,还真有地方叫“中国”.  相似文献   

9.
孟谦 《社区》2009,(28):14-14
小区业主常常问一个问题,花多少钱才能“买”到让人满意的物业服务?北京的一位曾经参与过多起物业纠纷调查的业委会主任表示,凭他掌握的材料分析,物业费在2.7元/平方米·月以上的小区,物业服务才能达到“比较令人满意”的水平。当然,这一测算具有主观性,如果按照这一“门槛”,北京的大多数小区的物业服务是不会让人满意的,因为北京的物业基准价仅仅是0.9元。  相似文献   

10.
王贞虎 《社区》2008,(12):31-31
一天早上,我上街买菜,正走着,忽见一辆自行车从远处飞驰而来。骑车的是个小伙子,他骑得很“野”,一路打着响铃,在行人中快速穿过。 眼看小伙子要撞人了,我大声喊道:“当心!”话音刚落,只听“哎哟”一声,小伙子果然把他面前的一个中年人撞倒了。中年人倒在地上,用手指着小伙子,话都说不出来,看样子,撞得不轻。小伙子见势不妙,正要逃走,就听见周围一片呼声:“抓住他!抓住他!别让他跑了!”没走几步,小伙子就让人揪住了衣领。  相似文献   

11.
“出走”是一种生命现象,也是作家们乐于表现的主题。茨威格看到了人渴望摆脱平庸、让生命放射出光彩的内在动因,让亨丽哀太太“出走”了一回,但他尚未承认人类“出走”的正当性。葛利叶也专门表现过出走,他是把“出走”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来思考的,并认为“出走”根源于人的生命冲动和人性意识。在茨威格和葛利叶笔下,出走之地均是旅馆,这暗示着:既有的存在不是家,而家在别处,也许就在“出走”本身  相似文献   

12.
先秦“元气”论认为,“气”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气”也能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而到汉代“元气”论被发扬光大了,在“元气”论中,哲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交融渗透,“元气”论被借鉴和引进到汉代天文学、医学、音乐学之中,“元气”论被王允引入文学理论也就构成了他的禀气论,曹丕将“元气”论和禀气论融入文学批评,构建了他的“文气”说。  相似文献   

13.
《人生与伴侣》2011,(2):48-49
身在职场,必然会有老板,该拿老板当“神”还是当“鬼”?其实,老板心里只希望你能拿他当“人”看……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以其心学成就和教育家风范名垂史册,也与其个性总力、人格力量感召后世。陆的文化个性是在与来喜的学术论辩中呈现精彩的。陆、朱之异,是两种文化视点的不同与文化个性的分歧与对立。陆九渊“拗”,甚而至于有点“狂”,成为他文化个性中的一道特色。他不迷信,呼唤并张扬主体意识。换个角度审视陆九渊,他又有“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一面。他严格地要求自己,深恐困粗疏而传谬,导致贻误后人的发生。这种互为表里的文化个性相反相成,在这种互补的关系中,他完善着自己的文化人格,实现了自己“不枉为人”的道德践履。虽然地位不高,职不显,业绩上也无皇皇巨著或烈烈轰轰的政绩可言,仅只是蛰居山曲,授业解惑,却步入了史册中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1906年他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即“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又称“普通话”为“蓝青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国各地来京应考、做官和经商的人多。他们学会的北京话中,夹杂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  相似文献   

16.
冯契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之一是坚持“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依据:其一,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其二,哲学史的创作必须自觉地以某种哲学元理论为指导;其三,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创作者必须拥有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包括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时思想的萌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探索与著述。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体现在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智慧”说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是以现世“贫乏的时代”为切入点。通过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和人与世界的分离乃至对立的反思,他发出了“拯救地球”的呼吁。为了这一拯救,他认为,语言本质上具有“聚集”之意,因而,通过改变传统语言观,使人与其他万物共居于世界的一元中,通过纠正人对其他万物的“主宰”关系,给人以新的生存方式。然而,海氏后期的这些思想是与他前期对此在的本体论思考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由此也可见得他思想的整体性和思维过程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死而不朽”的说法早已有之,司马迁继承了传统的“三不朽”的价值观,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区分出三个有针对性的价值追求层面,从而使“三不朽”说的内涵具体化、明朗化。他“好奇”的价值审美倾向,是他重人事、肯定人的主动性、宣扬积极进取精神的思想观念的反映,是对“三不朽”的价值观的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关于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语言学界的关注不多。有学者认为借自汉语“他”。本文从一些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来源于其它词类的事实,比如,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来自指示代词“其他”的“他”,苗语、瑶语第三人称代词“他”,来源于名词“人”,讨论了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20.
职场常规     
杨庆 《今日南国》2013,(10):20-20
与人交往,从学会握手开始。,握手的时候,可以多握一会儿,让人感受到你的真诚,,不必什么都用“我”作主语,很多时候人们更关心的是“他”在你心中的位置。打车的时候,请抢先坐在司机旁边,长远来看,你是不会吃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