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9):143-146
《简帖僧巧骗皇甫妻》是话本小说名篇,本文试图从符号叙述学理论的平衡结构思想、符号矩阵以及功能理论等角度呈现小说的艺术独特性。通过对小说的理论分析我们发现小说如何从形式层面促成悲喜剧的生成。通过分析,发现故事的动力系统如何运行于人物的内心之中,传统伦理在人物实际的生活中如何坍塌并回归一种私人化的内心体验,故事的悲喜剧就存在于这种私人生活与传统伦理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2.
余杰 《求是学刊》2012,(1):110-114
叙述的开端和结尾都是叙事理论研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很有趣的话题.毕竟任何叙述文本都需要一个开端和结尾,文学文本中尤为重视.人类需要故事,而绝大多数叙事作品也十分重视故事的讲述,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相对的开端和结尾,叙述也总在开端或结尾处开始.  相似文献   

3.
小说这条灵蛇的蜕变从来都是从叙述方式开始的。小说的本质乃是叙事的艺术,它的最初级的认识就是怎样讲故事。传统小说往往喜欢运用全知全能第三人称,而且还有一个颇为严密的体系网,即人物—性格—情节—故事。然而不幸的是,小说艺术为自己营造体系之时便是它的受戒遭囚之日!正是这个人物—性格—情节—故事系统成了传统小说无法挣脱的“死亡陷阱”,使“叙述者”这头沉睡的狮子刚刚惊醒  相似文献   

4.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叙述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虽然在某些基本概念方面的问题争议并未停止 ,如故事和话语的一元论、二元论问题。本文拟就这个话题以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叶》为例进行解读和分析 ,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笔者个人的一些观点。一  《竹林中》发表于 1 92 1年。小说以现场记录的方式 ,讲述了若狭国武士武弘携妻在返乡途中自己被杀 ,妻子失踪的判案故事。  小说由七个人 (樵夫、云游僧、捕役、老媪、强盗多襄丸、死者之妻真砂、死者武弘 )的堂前叙述构成。但是 ,他们 ,尤其是要涉案人多襄丸…  相似文献   

5.
小说作者的全部努力都为着一件事:感动读者.小说读者的孜孜不倦也只为着一件事:被小说里的人物感动.读者在被小说人物感动的过程中,是受到小说作者的个人意图、叙述技巧和叙述者身份与地位的引导和制约的.英国现代小说<印度之行>的作者通过叙述视角来达到控制读者情感意向,从而激发了读者的同情心.这说明距离和主体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经典叙述学向后经典叙述学过渡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6.
许文茹 《社科纵横》2007,22(5):162-163
在传统的小说中,作者通常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但是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故事常常由第三人称来叙述,其中插入第一人称的侵入式叙述。冯内古特在他的两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五号屠场》和《冠军早餐》中大量使用了侵入式叙述,这一写作技巧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冯内古特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写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周志高 《社科纵横》2014,(5):138-142
"不可靠叙述"和"不可叙述"都是叙事学的重要概念。两个术语在中文表述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概念内涵的指涉却完全不同。通过对这两个叙事概念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可靠叙述"主要研究如何辨别叙述者在文本中的不可靠的叙述内容,以达到对文本更好的审美与阐释。当前学界对不可靠叙述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修辞方法、认知方法和试图综合两者的方法。笔者认为,只有综合考虑作者动因、文本信息和读者反应三者的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可靠叙述的问题。"不可叙述"是根据某一特定叙事不能叙述或不值得叙述的事情,它能拓展叙事边界,甚至导致叙事文类的改变。对于"不可叙述"的把握,可以了解叙述性的限度受民族、文化、历史时期、受众及文类的影响,从而更加客观地理解、阐释文本中没有叙述出来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由于古代小说通常按照史书"系之年月"的历时顺序叙述故事,而这种叙述方式又如同记账,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帐簿"叙述."帐簿"叙述首先是一种"拟史"叙述.因"帐簿"叙述本身存在着时序刻板等缺陷,故张竹坡等人不满于把有意"错乱其年谱"的<金瓶梅>等小说定性为"帐簿",提出了"变帐簿以作文章"的创作追求,这实际上代表了人们对小说"如史"而"胜史"的期望.凭实说来,"帐簿"叙述曾经以其文化底蕴有功于小说的文本建构,一方面,佛教因果性的孽偾观念推出了一批借还性质的"帐簿"小说;另一方面,受道教功过观念的影响而在民间社会流行的记录善行与恶行的"功过格"也催生了一批报应性质的"帐簿"小说.  相似文献   

9.
现代论者认为:决定小说美学价值的必然因素是叙述,而不是故事。被誉为我国小说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和总突破的鲁迅小说,在“五四”时期,曾强烈地震撼青年读者的心,并产生巨大影响,这固然有思想内容和小说观念上的突破,然而不能否认,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形式上的创新。如同茅盾所说:“在中国的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这“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大都体现在叙述方面。鲁迅小说不仅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那种具有强大艺术表现力的叙述方式,而且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多种优秀的艺术传达手段,从而打破了中国旧小说那种僵化的叙述模式,创造出多姿多态的新的叙述体式,使中国小说获得了新生,并拓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拙文拟从叙述视角、叙述结构、叙述基调、叙述手段等四个方面对鲁迅小说的叙述艺术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周之南  常梅 《学术交流》2003,(12):171-173
《上帝的玩笑》是以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进行叙述的。第一人物叙述的第一个特征是,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和被叙述者是合二为一的。第二个特征是其对叙述者主观性的影响。它可使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现。这种叙述展示出叙述者的所思、所想、所为,使读者可以接触到主人公、叙述者,同时又是小说家的思想和情感。这部小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叙事角度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周志高 《社科纵横》2014,(7):113-118
"不可靠叙述"是当今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中心话题,引起了西方学者的热议和争论,在国内叙事学界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不可靠叙述的原初概念出发,在研究路径上梳理了从布思到费伦的修辞方法,从雅克比到安斯加·纽宁的认知(建构主义)方法,以及试图综合"修辞—认知方法"的学术尝试;分析了每种研究方法的实质性特征及不可靠叙述研究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构正确理解不可靠叙述的思维,并对这一论题的未来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清代白话小说在叙事方式上对说书程式进行了多方开掘,对说书情景的戏仿是成就独特的一点,<儿女英雄传>用叙事层次的颠倒内化了小说评点功能;作者变成人物进入故事层,由说书人对其叙述过程进行评价.作书人形象的出现使限制叙事更自然.评点式叙事降低了叙述的权威性,用评点家的"文法"标注出小说的大结构.小说将读者熟悉的通俗文学经典中的故事和人物拆解变形,作为组成情节的模块,以表达作者批评意见以及反讽的意味.重复叙事因小说独特的时间结构而来,解决了线性结构与立体的时间和人物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电影声音通常分为人声、音乐与音响,其中音乐与音响时常显得难以区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单独的电影音响或电影音乐研究。以广义叙述学为基础,用"是否参与事件"来划分音响和音乐,将音响和音乐纳入电影叙述——修辞的体系中,不仅讨论了音响和音乐交融的情况,还能够为厘清电影声音这个复杂的混合体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海燕 《学术交流》2007,(6):167-169
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不断遭遇叙述困境,于是她不断转换叙述方式与策略,努力实现对困境的超越。早期小说采用独语叙述,感受深切而格局略嫌狭小,"流逝岁月"系列小说转向全知全能的客观叙述,表现逼真但欠缺必要的情感冲击力。此后,王安忆小说一度呈现出理性的纯叙述姿态,小说形式却走向坚硬。90年代中期以来,王安忆凭借自由状态的无名叙述策略使小说的感性与理性得以很好地结合。在此过程中,王安忆始终以寻找故事唯一的叙述方式为叙述原则,从而达到对叙述方式的理想建构。  相似文献   

15.
公元2000年正以不可抗拒之势向我们走来,科学家对新世纪有过许多撞憬.文学界也应对自己的未来作一番预测。作为人类讲故事行为的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我注意到文学叙述的消费方式行将发生重大变化。不久的将来,也就是说下个世纪初,一种“卡拉OK”式的自我娱乐型消费方式势必崛起,冲击延续了几千年的对故事的被动接受习惯。今后的故事消费者将有主动控制叙述的自由——在提供了无数选择机会的电脑文本上进行“二度创作”,这种富于创造色彩的参须将极大地刺激故事的消费,推动叙事文学走向电子计算机时代的新繁荣。作出这种大胆的预测的…  相似文献   

16.
李莉 《学术交流》2023,(3):180-192
“戏中戏”手法在戏剧、影视、小说等多种媒介艺术作品中广泛使用,但“戏中戏”一直是一个界限模糊的概念。从符号叙述学的视角重新定义“戏中戏”及由此延伸出的“X中X”概念,可以发现,复杂“戏中戏”是一种自我指涉式的叙述分层——嵌套分层。根据主次叙述层之间的符号结构关系,嵌套分层又可细分为聚合式嵌套、螺旋式嵌套和连环式嵌套等三种基本类型。聚合式嵌套是将文本组合段上的多种可能同时呈现出来,形成一种平行的嵌套结构;螺旋式嵌套的诸嵌入层间存在螺旋上升的缠绕关系,后一个嵌入层以前一个嵌入层为基础展开;而在连环式嵌套中,嵌入层和被嵌入层的边界逐渐模糊,人物跨越边界,不断出戏入戏,搅乱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区隔。嵌套分层为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作品带来时间和逻辑的悖论,造成现实与虚构的混淆,具有独特的符号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岳晓英 《唐都学刊》2008,24(5):65-69
百年中国电影史将无法回避第六代的存在,十多年来第六代在故事主题、叙述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性,从时间上来看,它持续的时间比作为一个群体的第五代电影还要长,而且至今仍在继续.与第五代相比,第六代更加注重叙述行为的标新立异:钟情于第一人称叙事和客观视点,表现开放的空间,夸大时间的变化,以及大量使用复调叙事来结构影片,结尾通常是开放性的.第六代的叙述行为与审视、探询、思考而又迷茫的第六代电影文化互为表里,也是当下中国社会和文化现实的表征.  相似文献   

18.
王立 《学术交流》2013,(1):162-168
主题学源自题材史和民俗故事研究,包括观念意识母题、人物母题、意象话语等,诸多范畴交叉互动纠结一起。主题学划入平行研究,有利于国别主题史、题材史研究,有利于阐发时少受实证的限制。主题学研究必定要牵涉主题的渊源、牵涉到其所引领或赖以支撑的母题意象,对外来母题意象的借用、重铸,属主题学研究的重要构成。从主题学研究史来看,不宜把主题学研究局限在平行研究之内。  相似文献   

19.
对于《源氏物语》,接受者有多种解读 ,对于作品中的人、事 ,作者也往往笔意曲折婉转。接受中的多义与叙述中的婉转 ,在很大程度上得之于叙述主体的分化。叙述主体是通过文本所“表达的主观的感知、认识、判断、见解等的来源。”1在《源氏物语》里 ,叙述主体多重分化 ,被分散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个体里 ,并且“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拒绝合作 ,谁都不愿意服从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2叙述主体的分化使小说的叙述语气极其复杂。主体分化意味着情感、观念、经验的多元与复杂 ,同时也使作品的意义多元化。  在《源氏物语》中 ,源氏和他身边女性…  相似文献   

20.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 ,男性形象不如女性形象那样引人注目 ,似乎是女性美的光彩将男性遮蔽了 ,以至于男性角色常常被视为一个陪衬 ,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似乎川端康成自己也有这样的看法。在谈到《雪国》中的岛村时他说 :“我想说他不过是塑造驹子的一个道具而已”。1对于《千只鹤》中的菊治 ,评论者也有类似看法 :“菊治象一个空洞 ,作品中其他人、风物穿过这个空洞才使他有了生气 ,甚至可以说 ,他不过是个道具而已。”2然而 ,当我们按照性别把他的人物分成男女两个系列 ,来探悉他们 (她们 )在小说叙述中各自的位置、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时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