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著名作品之一。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是东晋时期杰出的画家、美术理论家。他的绘画理论著作主要有:《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画论》等。他的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魏晋画论中鉴戒说的形成、完善及其在达到高峰后,又经历的从离异到转化的过程。文章指出,曹植的《画赞序》是第一篇直接论述绘画的著作,而将“教化”、“鉴戒”作用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看法,既较王充所见进步,且也体现出了“重情”的时代特点;何晏《景福殿赋》所言是“椒房之列”的画,题材虽狭,“存乎鉴戒”的功能则一;陆机认为绘画可比《雅》、《颂》,是重在“颂”而非“讽”,且“宣物奖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已超越功能论,上升到诗、画比较的美学层次;三、王羲之继而重视表现个性和艺术美,都对鉴戒说有所突破、超越。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的《颂赞》篇集中讨论了赞体,但是在论述结构上缺失了“选文以定篇”的部分,在论述内容上仅论及史赞、杂赞而缺失了被视为赞体源头的像赞。结合辑佚及史传文献来看,汉魏六朝像赞创作极为繁盛,刘勰回避述及像赞及刘向、曹植、孙绰等赞体大家,应该与两晋之际佛教像赞的兴起有关。由于佛教像赞发源于佛经的史实,与刘勰试图建立的“五经为本”的本土文学起源论直接冲突,因此像赞回避了高僧像赞,并牵及列仙像赞,由此造成了赞体的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4.
“传移模写”与刘绍祖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刘绍祖而言,“移画”仅仅表示他有能够超出一般画家的精密细致的描写能力.“传移模写”和临摹没有联系.“传移模写”以自然为粉本,“传移”强调创造性,“模写”强调细致的描写.张彦远提出“传移模写,画之末事”应当在他所提及的语境中去理解,从张彦远批评当代艺术家绘画只顾及形似、色彩,而失其笔法,没有气韵以及艺术家轻率的创作态度看,“末事”不是小事,而是大事,它与“经营位置,画之总要”一样,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移模写”要求绘画应该包含形、色、笔法,甚至气韵,它是对画家提出的高标准.张彦远和谢赫都对他这种画风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5.
先说萧绎的绘画作品,《南史·梁元帝纪》称:“帝工书善画,自图宣尼像,为之赞而书之,人称三绝。”萧绎自己也说:“臣簿领余暇,窃爱丹青。云台之像,终为仿佛,宣室之图,更难议拟。”(《谢上画蒙敕褒赏启》)关于萧绎的书法作品,除《南史》提到的宣尼像赞外,还有《上东宫古迹启》和《金楼子·聚书》篇所载他于东林寺智表法师处写得的“二五”法书,但俱已失传,现在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具体材料可供分析。  相似文献   

6.
袁宏在东晋一代,文名颇高。《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称他“有逸才,文章绝丽”。可是他的作品今存者殊少,仅诗六首,文十余篇,而且多为残存的佚文。其中较完整的只有《咏史诗》二首和《三国名臣序赞》稍为人们所重视。真正使他不朽的则为史学名著《后汉纪》。不过,从这部著作中的一些议论看来,和他现存的创作中所表现的思想不大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这里笔者想就他所处的时代及其经历作一些探讨,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赞而不露”这种写作艺术最早出现于唐代,清代已广为流传,尤其是在清代岔曲中运用得十分纯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宝贵的财富。分析探讨岔曲中《赞琴》、《赞棋》、《赞书》、《赞画》、《赞风》、《赞雨》却“赞而不露”的写作艺术,对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封孝伦,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转载;出版学术专著3部,其中1部获省社科一等奖,1部获省文艺奖·理论二等奖;主编高校教材2部,副主编高校教材3部:曾讲授“写作”、“中国当代文学”、“美学”、“西方美学史”、“文艺美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深受学生好评。  相似文献   

9.
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信息检索报告》,《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国内有影响的二次文献刊物转载文章15篇,比2014年增加2篇,在全国近200家理工类大学学报(社科版)中排第13名,比2014年前进两位。其中,“逻辑与科学方法论”栏目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4篇,在2014年有文章被“逻辑”专题类转载的22种期刊中排名第3,比2014年前进一位。  相似文献   

10.
1 古典诗学对语言的关注起源于魏晋时期盛极一时的“言意之辨”。作为一种历史的现象,“言意之辨”的实质远远超出了它的字面意义。宽泛地说,“言意之辨’不仅蕴含了语言表达能力论辨,更是一种具有变革意义的哲学方法。由于后者不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我们讨论的重点将不得不缩小到前一问题的范围。关于言意的关系.魏晋时期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和言尽意论。言尽意论是针对言不尽意论而提出的,其代表是西晋的欧阳建。《艺文类聚》一九《人部》三《言语》保留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七年《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期发表了《关于<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思想》(以下简称《关于思想》)一文,对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以下简称《论缓行》)的思想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颇有意义。有的分析很有见地,读后,深受启发。但文章的基本观点,似乎还有可议之处。这里试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一、魏晋清谈的盛行和两晋的言文分途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盛行标榜老壮虚无学说,剖析名理,品评人物和讨论才性的风尚,称为清谈,又叫清言或玄谈等。从《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一书所载魏晋清谈家的活动情况看,当时清谈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专题性的:或析老庄,或讲小品,或论才性,或辩有无。进行的时候,主客往复问难,弥时累日,废寝忘餐,非得辩个舒心畅怀,不能罢休。凡是这种清谈,主讲者须有专攻,如王衍“惟以谈老庄为事”,殷浩“才性”是其胜场。《世说·文学》(以后凡引《世说》,只举篇名)等篇对这种清谈颇有所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自撰《新五代史》,写了五十多篇序和论,还有二百多条小注,其中有不少也是论的性质。后来,他奉勅与修《新唐书》的本纪、志、表三部分,又写了序、赞二十余篇。这些序、论、赞所涉及的问题虽然很多,如《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赞》论唐之兴盛,卷十《昭宗本纪赞》论亡国不必皆愚庸暴虐之君;《新五代史》卷二《梁太祖本纪论》论不伪梁,卷四《唐庄宗本纪论》论沙陀世系,卷十《汉高祖本纪论》论即位改元,卷十三《梁家人传序》论女祸,卷二十四《郭崇韬传论》论枢密使之沿革,卷二十  相似文献   

14.
“赞”在先秦礼制中是各种礼仪的辅助人员,本义为“助也、明也”。汉代有图画人物以行道德教化的风气,发展出像赞等各种赞体文。画赞始以说明为主,渐变为以赞美为主。汉代和魏晋的画赞基本都是以道德教化为旨归的,诗性并不强。齐梁以后画赞在形式上更加精致化,也开始以抒情为创作目的。唐代的一些画赞不仅生动传神,而且有感兴寄托,已经完全诗化了。宋代各种文体进一步融合,苏轼的画赞打破了文体之间的苑囿,画赞和题画诗难分彼此。虽然后来的画赞极类似题画诗,但并不等于题画诗,我们要尊重古人对文体的划分。  相似文献   

15.
才思与文章写作的关系,在刘勰以前就有人谈论了。晋葛洪说:“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参差万品。”(《抱朴子·辞义》篇)这是说由于才思的不同,造成文章写作的个别差异。可是才的“清浊”究竟指的什么,还是很难弄清楚的。而且从魏晋以来,文人对于才性的同异,有不同的看法。《世说新语·文学篇》称:“(钟)会撰‘四本论’。”刘孝标注引《魏志》日:“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下面解释说:“‘四本’者,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傅嘏论同,李丰论异,王广论离,钟论合。”  相似文献   

16.
一种值得注目的《水浒》古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提到《水浒》古本,人们马上会想起金圣叹的贯华堂本。其实,自称得到古本的不止金圣叹一个。不过,这些自称的古本,人们大都认为是冒牌货。我这里要提供的是一种向为研究者所没有注意的、但却确实存在的《水浒》古本。这种古本之古,很可能早于我们目前所见、所知的各本《水浒》。因此,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目。关于这种古本《水浒》的信息来自明万历年间刻印的吴从先《小窗自纪》卷三中的《读水浒传》一文(此文题目在目录上为“读水浒传论”,于正文处为“读水浒传”)。这篇一三一九字的长文,虽是一篇理论性文章,但它在论述的过程中比较详细地涉及了《水  相似文献   

17.
孙奇逢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 ,他的《易》学思想不仅把“本来之《易》”视作“天定之象” ,把“圣心之《易》”、“《易》书之《易》”视作“模写”之像 ,从而摆正主、客观的本质关系 ,而且 ,于学《易》之人而言 ,他尤其强调将“本来之《易》”和“《易》书之《易》”一概化而为“在我”之《易》 ,从而使“易”成为人们具体立世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导。他的这个思想很实际 ,也很精彩 ,学《易》者如此 ,实际上人人都当如此  相似文献   

18.
裴頠《崇有论》校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頠字逸民,是晋朝的“名士”,也是一个政治上的重要人物。在当时各政治派别争夺政权的斗争中,为赵王司马伦所杀。他的著作有《崇有论》和《辩才论》。《辩才论》大概是讨论当时所谓才性问题的,还没有写成,他就被害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崇有论》,《晋书》把它完全载入裴頠的传中。《晋诸公赞》说:“頠疾世俗尚虚无之理,故著崇有二论以折之。才博喻广,学者不能究。”(《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照这个说法,《崇有论》共有两篇。《惠帝起居注》说:“頠著二论以规虚诞之弊,文词精富,为世名论。”(《世说新语·文学》注  相似文献   

19.
学报全年共发表论文185篇,全文转载7篇,索引收录130篇(次),转载索引率为74%作者论文题目转载索引期刊分类(期)隋岩电视大众文化的后现代表征J8电影、电视艺术研究(6)全文转载李纯蛟《三国志》书法略论K1历史学(5)全文转载孟凌重庆市’CBD发展对策研究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4)全文转载郝士满书道原微J7造型艺术研究(4)全文转载杨和平魏玛共和民主的专制机理K5世界史(2)全文转载葛清秀试论说课的本质特征及其价值作用Gl教育学(l)全文转载任中平我国社会转型期人的问题研究论纲Bl哲学原理(10)全文转载管新华,顾宏辩证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20.
这本书使用了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u)关于科学知识发展的理论来研究凯恩斯革命。争辩说与凯恩斯《货币论》发表的同时发生了一次经济理论基本内容的变换。考察了古典经济学家的主要内容,讨论了二十年代经济理论中关于危机的重要方面,以及“《货币论》看来对三十年代的经济学家来说是个新范例,”而“《通论》不过是把早期的著作中所包含的允诺具体化而已。”这是一篇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