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给传统会计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其中,如何建立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体制成为学术界的争论焦点.本文拟通过对五大上市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状况进行分析,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逐步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金融衍生工具成为规避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金融价格风险的主要工具,其促进了金融风险管理手段的创新与发展.现阶段,为加快我国金融业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刻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认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意义,了解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对策,这对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的爆发,验证了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特征,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供求不均衡,势必导致衍生金融交易成本的增加,进而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衍生金融I具会计制度供求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其发展既推动金融市场的繁荣,同时也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在后危机时代,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盈利预测偏差衡量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探究过度自信对管理者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机的强度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随着过度自信水平的增加,管理者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机的强度存在上升的趋势,同时,公司成长性、管理者薪酬以及管理者持股比率也不同程度的增强了管理者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机的强度,而自由现金流的增加会降低管理者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机的强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蓬勃兴起,并取得快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加强外汇风险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衍生金融工具就像一把双刃剑,其收益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风险性,使得在会计上对其进行反映和监督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是会计处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以及相关规定出发,通过分析我国11家商业银行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发现我国现阶段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金融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金融管理景丽杰随着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金融市场的加速发育,衍生金融工具如国债、期货已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本文将在认识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作用后,讨论如何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多层次管理,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育和稳健运行。衍生金融...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最为普遍应用的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约、金融期货、期权、互换。新兴的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财务的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该影响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与旧会计准则的矛盾。迎接衍生金融工具挑战的对策:重塑会计准则,迎接信息披露;重构财务会计要素;会计确认标准的重新制定;采用多重计价基础;改造会计报表。  相似文献   

8.
自由竞争和金融自由化使全球金融市场日益变化 ,金融创新造就了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 ,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 ,对能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衍生金融工具的未来不确定性 ,对企业为提供信息进行处理的会计受到极大的影响 ,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困扰。会计一般原则的使用、会计要素的确认、会计报表的披露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金融衍生产品是在基础金融工具上发展起来的,其具有套期保值和投机的双重作用,鉴于其风险性和价值波动性,应当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和对外披露,此外还需要设置完善的税收制度,保证国家税收。本文从衍生金融产品的会计处理和税制设计上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迅猛,但接连发生的多起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巨亏事件,给世界经济以重创.尚未结束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源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失控.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会计监管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会计监管的实质就是博弈双方斗智斗勇、讨价还价的过程.因此,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建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博弈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纯策略和混合策略NASH均衡的分析,综合地提出要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效率必须从会计监管的制度安排、机制设计和环境优化等方面来采取对策,使违规者不敢为、不必为和不愿为.  相似文献   

11.
随着金融体系的演进,尤其是便利直接投融资的股权和债权产品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基本形式和管理体系都具有深远影响。积极融入到金融体系的发展进程中,开展主动型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运用脱媒环境完善其风险管理和现代企业制度,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至今已经基本形成一整套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健康平稳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机构的改革主要是从单一的银行金融机构向多元金融机构发展,从完全国有行政主导金融的金融机构向企业化、市场化金融机构改革。金融市场体系改革从非常狭窄的资金市场发展到多层次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监管改革从作为中央银行的人民银行的统一监管发展到一行三会分业监管。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金融体制改革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也逐渐展开.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技术和金融工具创新,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世纪我国的金融创新应借鉴国际经验,以风险防范为前提,以引导与监管为保证,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金融效率为目标,坚持市场主导、兼顾国际通用性与国情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整体把握和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金融机构盲目的放贷行为及金融监管的不作为最终导致了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的爆发。尽管美国金融当局连续降息及注资,美国次贷危机仍愈演愈烈。中国同样存在这种隐忧,表现在经济增长的通胀压力、证券市场的泡沫及房地产市场的严重过热。因此,加强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创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电子化金融服务模式是大型商业银行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最优路径选择。各级政府应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从财政、税收、宣传等方面加大对电子化金融服务模式的支持力度:涉农金融机构也应找准市场定位、完善服务功能、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等,以实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全覆盖。  相似文献   

16.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很多学者开始对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进行深入的考问,对金融监管理论、模式、体系、制度和金融监管政策进行系统研究。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市场自律有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下,现阶段宜采取牵头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模式,待条件成熟时将监管模式由牵头模式过渡到统一监管模式。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金融环境对风险投资的支撑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的研究表明,宏观的金融环境、不同的金融运行体系对风险投资这一特定的金融中介行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途径都有决定性的影响。金融环境中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等四个方面在风险投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金融机构的作用有限,金融监管过分抑制与规范缺失并存,金融市场结构和功能单一,金融人才匮乏。应创建适于风险投资发展的金融环境:放宽金融机构进入风险资本市场的限制,加强对风险资本市场的金融监管,培育适应风险投资发展的金融市场和人才。  相似文献   

18.
民间金融在我国长期以来处于“地下”状态,被制度所边缘化。这与我国一直以来对待民间金融的抑制政策不无关系。而这种抑制并没有能够使民间金融的发展放慢脚步,反而由于民间金融长期处于制度所无法控制的隐蔽状态.造成近年来民间金融事故发生。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以金融制度的改革为基础,引导民间金融的健康化、规模化、实体化发展,将成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增加了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但在实践中尚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必须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依据、妥善解决退出金融机构的债权问题、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李延军  金浩 《河北学刊》2007,27(2):243-246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发达的金融业是一个区城经济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本文从金融体系功能的角度探讨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依托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理论,分析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并针对金融业近年来的变化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