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章学诚承浙东史学之绪,系统提出“六经皆史”说。他强调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空言,崇尚实用;并针对乾嘉考据学自矜博雅而不能汇通大义的弊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成就了开通风气的学问。“六经皆史”说剥去了六经的神圣外衣,还原为史,并以史学代替经学,这在清代经学鼎盛时期是不随流俗之见。  相似文献   

2.
<正>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代史。”这句话蕴涵了两层意思:1.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2.中国的近代史亦是中国争取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本文拟以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为线索,考察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6,(9):113-116
何炳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理论家。他的历史写作方法包括通史与正史并存,集体修史,历史编撰考虑的诸多问题,历史著述基本要求,编撰史学史、中国通史、文化史和历史教科书方法等。他为新史学的传播与构建做出了相当的贡献,理应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一突出席位。  相似文献   

4.
施丁 《求是学刊》2001,28(3):92-103
钱大昕是清朝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实事求是"史学,不只是历史考证方法,还有重要的史学思想,包含史以传信、考辨求实、记述从实、议论切实、师古之是诸多方面,总之是求"实"求"是",要求记事撰史成为信史.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大特点及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5.
全祖望是明末清初浙东学派的第三代传人.他一生学识渊博,著述繁多,在史学上成就极大.他从现实出发,以经世致用为目的,表彰明季忠义,搜求和整理乡邦文献不遗余力;据史实录,无所褒贬抑扬,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真实面貌;联系实际,发展了清代的校勘学;提倡重势重人事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6.
谢进东 《求是学刊》2014,(2):153-159
由"以士释史"所体现出来的钱穆之文化历史观,不仅源于他所持守的"士""是社会的主要中心"、领导"中国史之演进"以及"历史即文化"等观念,还缘起于他对晚清民国史学界"考订派"与"革新派"之弊端的批评与纠偏。钱穆"以士释史"的文化历史观的价值与意义在于,通过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士"来说明中国历史道路、社会性质和文化精神的独特性,以破除那些基于西方观念生硬解释本国历史的不当做法。但钱穆在"以士释史"时,简化了中国历史演进中事实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把"士"作为一个终极因素,夸大了"士",尤其是"士"的精神在国史演进中的解释力。以钱穆为代表的"文化史学"是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历史知识渊博的政治家。他谆谆教导人们学习历史,而自己则身体力行,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研究历史。我们只要翻开《毛泽东选集》第1至5卷,在这130多万字的著作中,他旁征博引了大量历史典籍,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他亲自动手对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的特征作了简洁而明确的概括,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前途作了历史的分析;凡经他阅读过的史籍,圈点批注,有的一语中的地阐发精神实质,有的妙语连珠,孕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启发人们思考。毛泽东同志在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史学理论和治史原则、方法。对于我国史学的指导、推动、繁荣起到重大的作用,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将加以论述,以求教于方家,挂一漏万之处,  相似文献   

8.
司马家族自古以来便承担着著史的任务,司马迁也一心要著述一部伟大的史书.但在早期,他主要是要继承司马谈的遗愿完成一部记载西汉王朝帝王将相、忠臣义士的功德业绩的西汉史.李陵之祸却引发了他对人生、社会与历史的新的思考,他在强烈的生命体验中完成了对家族意识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史学传统的超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进而创造出伟大的通史--<史记>.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叶建华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毛泽东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一生阅读和研究过大量的历史典籍,他更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作出过深刻的阐述,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中国古代近代社会历史、革命史和中共党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国近现代史学转型、发展、近代性生长的宏观角度,考察了新史学、古史辨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三大史学思潮与日本史学的内在关系,探讨中国史学的研究者们对日本史学的择取、变异与吸收,同时特别注重对接受者运用日本的史方法、观念以及日本学者的中国史研究成果构建中国史学自己的阐释,以至形成本土化的学术走向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6):128-132
何炳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理论家。他的史学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论、历史写作方法论和史料处理方法论,包括重视通史义例、提倡综合研究法;主张通史与正史并存、集体修史,提出历史编撰应该考虑的问题、历史著述的基本要求,关于编撰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历史教科书的诸多要求;关于史料的范围、整理、考订以及史料和史著的关系等。他为新史学的传播与构建做出了相当的贡献,理应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2.
渤海是古代中国东北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两唐书《渤海传>从不同的角度对渤海政权进行了记载,由于两唐书在作者、成书时间、成书背景、编撰原则等许多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使得两唐书《渤海传》在记事内容、史学价值、历史观、史学思想等方面也有许多差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对于今天的渤海史研究者来说,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秦文 《社科纵横》2012,(9):108-111
何炳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明的历史学理论家。他的历史哲学包括历史发展动力和历史发展模式两个方面,前者论述了地理影响历史与物质、文化、风俗等影响历史以及需要、动机决定社会演化;后者阐述了他的社会演化史观和因果论。他为新史学的传播与构建做出了相当的贡献,理应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一突出席位。  相似文献   

14.
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是瞿林东教授的《中国史学史纲》一书值得注意的特色之一。作者通过对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考察 ,以事实说明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和史学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等问题 ,强调史学家应该具有关注社会的治史宗旨 ,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史学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认识对史学史学科建设和对我国史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永霞 《社科纵横》2015,(1):138-141
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中国史学的话语权也发生了变动,传统儒家伦理史学解体,以"史界革命"相号召的"新史学"渐成主流。作为史学组成部分的史学评论,于此时也得到了发展。新的史学评论标准得以确立,民族与国民的进化发展成为其社会政治评价标准。在学术评价标准上,要求历史研究应该探求社会进化发展的公理公例,强调历史解释;在编纂体例上提倡通史,章节体;强调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等。  相似文献   

16.
褚新国 《唐都学刊》2005,21(4):125-129
在塔西佗复杂的一生中,图密善暴政统治对他及其史学创作影响最为深远;作为一个直接的现实性背景因素,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塔西佗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撰史旨趣;在此基础上通过考察塔西佗撰史目的及其史学职能,可以窥探这种经历究竟是怎样地、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史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史研究已成为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这一研究的热潮中,有关北京城市史的专著与论文也大量出现.作为"中国历史的缩影",北京城市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北京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都是全国其他城市所无法替代的.为此,本文拟对整个20世纪中外学者有关北京史的研究作一简略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学问》2015,(6)
金毓黻的《东北通史》是近代东北史研究的巨著,堪称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相结合的范本,影响深远,是学者研究中国东北史的重要参正资料。在撰写其中的高句丽史之前,金毓黻曾亲赴辑(集)安踏古考察,在对高句丽历史地理充分了解后再依据文献深入分析高句丽、渤海的民族历史,对其政权的建立、发展、消亡的过程逐一论证,为东北民族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周文玖 《求是学刊》2000,6(4):97-103
何炳松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版家和教育家。他较早引进西洋史学,并注意将西洋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史学对比和贯通,对历史学中的许多概念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较早将中国史学史看成专史,对于其渊源、分期等多有探讨,是中国史学史早期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毋庸置疑,当下提出文学史观照的本土化问题,或多或少受到来自异域的史学理沦的影响.在近代以前,史学发达的中国人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观念,去不断地书写和修补历史著述的,并在历史的撰述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