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 蒋介石通过削弱、瓦解地方实力派, 利用政治体制的变化, 实现了个人独裁统治。蒋介石之所以能实现个人独裁, 主要是因为战时权力需要相对的集中, 也是国民党维护其执政党地位与战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当时执政党国民党内和平民主势力与国内外反战要求相结合的产物;蒋介石在政协期间的言行与国民党代表的妥协、让步,是会议通过五项决议的重要原因,正因此,国民党蒋介石受到各方面的一致称赞。国民党顽固派撕毁政协决议,破坏民主工程,恢复独裁、专制,则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中国在政治失信于民,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二三十年代,蒋介石总的战略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个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由他本人实行独裁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政体的共和国。为实现这一目标,蒋介石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联美、抑日、反苏的战略;在对内方面,则将“攘外必先安内”定为国策。他最早提出的“安内”,是针对国民党政权内部的反蒋派,其后才把主要矛头指向共产党,但也没有放弃讨伐国民党内的反蒋派。1997年2月,台湾开放蒋介石档案即《大溪档案》,它为研究二三十年代蒋介石军事政治战略,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4.
经中原大战,蒋介石实现了武力统一。军事的胜利,使他踌躇满志,想尽快登上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实现其政治目标。但是,国民党新军阀内部矛盾重重,他的如意算盘当即受到抵制,最终酿成了一场逾时五年的西南联合反蒋斗争(1931.5~1936.7)。这场斗争是在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独裁领袖蒋介石和西南反蒋联盟的实力派军阀陈济棠之间展开的,实际上是十年内战期间国民党内部整个斗争,即围绕独裁与均权问  相似文献   

5.
探讨国民党独裁统治覆灭原因,应该从国民党统治本身去分析,这是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国民党独裁统治覆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政治方面而言,笔者认为,国民党的宪政加快了它政治崩溃的步伐。国民党于1946年开始实行宪政,自诩是要’‘还政于民”,实现民主。但这只是口头上的政治宣传,其真实目的只是在为其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体制被上一层“民主”的外衣。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大开幕词中说:国民党“在还政于民之后,决不是弃置而不顾……在实施宪政以后,本党的责任不但不因之减轻,而勿宁更为加重……”在(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中…  相似文献   

6.
1928年,国民党按照"以党治国"的原则,建立了五院制政府。1930年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主要领导人蒋介石和胡汉民围绕制定约法、国民党政权实行合议制还是实行独裁制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的实质是个人独裁还是"以党治国"的问题,斗争虽以蒋介石获胜而告结束,但却导致了国民党内部的再次大分裂。  相似文献   

7.
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以党治国”的治国方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南京国民政府在 司法领域推行“司法党化”。然而,由于缺乏党内外的监督制约,国民党的党治由一党独裁转化为蒋介石个人 独裁。为巩固蒋介石个人及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蒋系特务组织———中统粉墨登场,并积极地向司法界渗透,竭 力控制司法机关,致使国民党“司法党化”逐渐沦为“特务司法”。反省院作为国民党“司法党化”的产物,其设 立及嬗变充分展现了“司法党化”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军主政从"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社会政治发展中的一种非常态。蒋介石维系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支撑之一就是"军主政从"模式,其源于南昌行营"剿共"时期的军事实践。在南昌行营期间,蒋介石通过对行营人事组织的军政统合、对省级政权的军事渗透以及对县级政权的军事导向,实现了其个人的军事独裁与权威构建。但该体制在取得军事胜利与强化蒋氏权威的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在反革命的腥风血雨中,蒋介石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政权对内实行封建军事独裁专政,对外卖身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激化,各种政治力量为了中国及各自的前途、命运进行了新的分化组合。中国共产党被迫离开国民党  相似文献   

10.
反腐败是每一个政权都要面临的严峻课题。国民党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反腐败尝试 ,但总体上是失败的。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蒋介石则实行个人独裁 ;国民党员素质低劣 ,道德水平低下 ;反腐败机构形同虚设。国民党反腐败的失败也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1.
试析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孙科之思想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孙科之思想演变王军武汉国民政府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一时期却是国民党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孙科政治生涯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之后孙科开始脐身于国民党政权的核心阶层。本文试就这一时期孙科在政治上的种种表现、思想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原有的以党治国和五院制政府的训政体制上,形成了以蒋介石为领袖,以国防最高委员会为决策和执行机关的党政军一体化战时体制。同时还设立了各级民意机关。这一战时政治体制,具有集权与民主二重性。但其主流和发展趋向是不断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由此,也使国民党政权走向腐败的深渊。  相似文献   

13.
:1 932— 1 945年 ,对苏外交在国民政府对外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蒋介石为了加强中国在与日本交涉中的地位 ,在 1 932年底恢复了与苏联的邦交。孙科是蒋介石制定对苏外交方针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作为“亲苏派”的著名代表 ,孙科在抗战初期三赴莫斯科 ,争取到苏联巨额军援 ,并在公众场合积极鼓吹对苏友好 ,其态度之热烈 ,言辞之浮丽 ,在国民党统治集团中十分罕见。 1 942年苏援停止 ,孙科在对苏外交中的作用明显下降。抗战后期 ,蒋介石决定以美制苏 ,转而起用宋子文和蒋经国经办对苏外交 ,孙科终于退出对苏外交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开始的地方自治,在辛亥革命后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民主派的联邦制共和国理想与地方实力派的封建割据私心互相交织在一起,兴起为联省自治运动。风行一时的联省自治运动是如何消解的?该文通过剖析褚辅成、沈钧儒于1927年4月在国民党蒋介石“清党”中遭囚禁的前因后果,揭示了当时的联省自治运动与蒋介石要建立一党专制独裁体制之间的冲突。褚辅成、沈钧儒追求宪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使他们从这时就与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分道扬镳,并开始与中共合作,以此为线索,揭示了人民政协制度形成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出现的法西斯主义思潮,决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本文把30年代的中国和20世纪初的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典型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当时的中国有产生法西斯主义的一般的社会基础。这就是:封建残余思想的广泛存在;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落后、小生产者众多;民族生存受到威胁等等。当然,30年代国民党内法西斯主义的泛起,还有其特殊的原因:蒋介石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南京政权后,需要有一种相应的意识形态、思想武器为其服务;蒋介石为了消除来自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根据地的致命威胁,也需要专制、独裁的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德国、日本取得的“成效”,刺激着国民党内一些人想去效法。  相似文献   

16.
自“中山舰事件”至北伐前夕,蒋介石采用卑鄙的手段,篡夺了国民党的党政军最高统治权,并在嗣后继续扩大权力,排挤、打击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为了抑制蒋介石不断膨胀的权欲,反对蒋的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统一和加强国民党的领导权,以1926年底“迁都之争”为起点,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发起了一场恢复党权运动,并于1927年2月19日武汉召开的国民党高级干部会议上成立了由邓演达、吴玉章、徐谦等5人组成的行动委员会,作为恢复党权运动的领导机关。  相似文献   

17.
监察院的创办是孙中山“五权宪政”理论的体现。但监察权的使用及效能才是衡量监察院政绩的主要标准。国民党南京执政时期 ,总的来说 ,由于蒋介石的独裁、官场的腐败、制度本身的缺陷及于右任个人的因素 ,监察院形同虚设 ,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从中 ,我们多少能窥见国民党迅速走上溃败之路的缘由。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和戴季陶早年都曾投身于民主革命大潮,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有所贡献。他们后来却先后背叛革命,在政治上相互提携,在理论上同流合污。这与二人亲密无间的私人关系密不可分。不同的是,戴季陶尚有一些民主主义的政治追求,蒋介石却强调极端专制独裁。这与其个人基本属性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七年三月,国民党在汉口召开的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下简称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是大革命(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反对蒋介石军事独裁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电是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进行合作的典范。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有一定地位。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并总结其经验教训,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在建立政权后 ,由于其在国民党内的领袖地位并未牢固确立 ,高层机构也尚在草创中 ,为操控政权 ,契领外交进行 ,蒋介石在行权时 ,经常并不借助制度性渠道 ,表现在外交用人上 ,也经历了一个走“亲信路线”到设立“智库”,最后向幕僚制过渡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蒋介石“独裁”意图的体现 ,也反映了蒋为增进统治效能而在刷新行政、改进用人方式上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尤其是幕僚制的逐步形成 ,不仅标志了以蒋个人为“中心领袖”地位的最终确立 ,也为战时领袖集权下的外交决策和用人提供了某些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