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宪法解释的客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观性是宪法解释的前提和基础,宪法解释的客观性不是科学意义或本体意义上的,而是交谈意义上的,因此这种客观性不可能是终极的和绝对的,而只具有相对意义。宪法解释的客观性问题既非由对象自身的客观性所决定,亦非由解释者所左右,而是解释者与文本语言进行“交谈”而形成的“视域融合”之新的意义文本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宪法解释的客观性成为可能,主要取决于解释方法的客观性、宪法文本自身具有客观性以及职业共同体的法律职业思维之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一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是一种能作用于我们理智的工具,和人类使用的其它工具有重大区别;也因此,它甚至不能称作工具,它就是人类内在的能力。它渗透到我们的头脑,控制了我们的思维,并进而控制了我们的思想。语言亦可以说是一种障碍,它介于我们和世界本质之间,使世界的本质蒙蔽了,而代之以语言的假象。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语言提供给我们的,除了语言提供的关于这个世界的各种解释或假定,我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问题在于,语言提供给我们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种种解释和假定,和真实的世界本象到底有多大的差距?语言是逻辑性…  相似文献   

3.
解释的限度:九十年代以来"美的规律"论争的解释学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国内关于“美的规律”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 :消解说、客观说、两种尺度说和限定说。这四种观点基本遵循三种解释模式 :客观 (作者 )解释、主观 (读者 )解释和语境 (本文 )解释。各种观点之间的论争源于各自所遵循的解释模式的不同 ,而现代解释学几种解释模式之间的差异为我们观照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合同解释中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同解释的理论,历来存在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合同解释理论的比较研究,揭示出:一定解释理论的确定,既受制于合同法基本原则,又是一定价值选择的结果。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使法律为维护社会利益而限制个体意愿也就具有了正当性,一种折衷主义的解释理论已逐渐消弥了既有争论。  相似文献   

5.
解释理论:解构二元论的有价值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二元论的产生、发展及其表现 ,考察了当今心灵哲学领域中解构二元论的四种经典尝试 ,随后着重说明戴维森、丹尼特的解释理论 ,并指出戴维森、丹尼特的解释理论是解构二元论的最有前途的一种方案。二元论是错误的 ,应予抛弃 ,但不能连同民间心理学一同抛弃。我们的任务是 :重构关于心理的运动学、动力学和结构论。  相似文献   

6.
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世界解释是由量子力学"测量难题"出发,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提出的一种关于整个量子力学的解释理论。该理论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解释理论,而是多种解释理论的集合,包括相对态解释、德·维特理论、多视域解释、多心灵解释、多历史解释和多纤维理论等。多世界解释存在着共同的物理框架和哲学基础,每种解释在理论纲领和思想内核上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多世界解释的理论贡献一是超越还原论,走向整体论;二是解构二元论,回到一元论;三是消解非决定论,坚持决定论。然而,在量子力学解释没有得到最终的确认之前,寻求量子力学在哲学上的合理解释仍然是一条艰辛而漫长之路。  相似文献   

7.
刘国 《浙江社会科学》2012,(1):52-58,73,157
目的解释常被作为协调分歧的一种权威性方法,但如未领悟目的解释的真谛就会因其本身的复杂性而陷入泥潭。目的解释方法中的"目的"涉及数对疑似抵牾的范畴:一是个别法律条文之目的和整体法律或整个法秩序之目的,二是具体目的和抽象的终极目的,三是立法者之主观目的和法律之客观目的。由于目的解释也易导致恣意,故应受到一定限制。解释者只有在妥善处理好这几对目的之间的关系后,并根据法伦理性原则去理解法律规定的客观意涵,实现各目的之间的融合,以使之"适合事理",才能真正把握目的解释之真谛。  相似文献   

8.
符号结构与语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号是解释者用物质载体表示所指对象形成的结构.解释者一方是符号的语用维度,所指对象一方是符号的语义维度;二者合称意义.符号在言语表达中组合.语法问题须从符号结构要素之间的关联把握.所指对象相互关联形成事件结构,解释者相互关联形成指示结构.事件结构只是一种抽象的语义内容,指示结构只是一种空的指向性,前者定位于后者而形成具体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9.
人类理想总是渴求在最深刻的层基上解释世界和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这种渴求,是一种指向终极性的理性追求,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终极性的关怀,并据此形成认识和评价尺度,来构建人类的理想世界,这种终极关怀就构成了本体论。本体论源于人类哲学的童年时代,与人类独特的生存状况或生存样式联系在一起,它体现的是人类对万物本源的终极追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追求作为世界终极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反思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讯问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它们构成了人类理想超越性追求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法则解释模式是董仲舒三种历史解释模式中的一种 ,它以阴阳五行的运化规则及其所派生的某些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为普遍法则 ,对历史事件展开解释 ,为历史中的道德理念找到了终极价值依据。与西方的法则解释模式相比 ,董仲舒的法则解释不够精密 ,并且散发出浓厚的道德主义气息。法则解释模式和其他两种历史解释模式一起 ,成为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与思维孰先孰后,历来是许多专家在语言思维关系方面争论的一个问题。文章总结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在综合论述前面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了其进步和不足之处,进而又在含义和起源方面论证了第三种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指出其尚待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数理还原论与数理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宁湘 《东岳论丛》2001,22(3):102-105
科学理论能否有一个终极的还原 ,回答应是肯定的 ,即理论可以有一个终极的还原 ,这个终极还原理论就是数学。也就是说 ,任何科学理论最终都可以还原到数学理论。这是因为数学理论具有基础性、结构性、语言性和不可错性 ,还由于数学与科学具有一种结构同态性。数学还原论原本是指科学理论向数学理论的还原 ,但它反映或推演到自然观上就成了数理自然观。数理自然观的实质就是相信自然界或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具有一种结构同态关系 ,即相信自然界和现实世界的结构、本质、规律可以用抽象的数学结构和语言来描述。  相似文献   

13.
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视为“改变世界”,根源在于对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或误读.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理解或解读为“改变世界”,过分强调、夸大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和性质,不仅是对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割裂,而且在现实实践中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此,我们必须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14.
李双套 《社会科学》2022,(3):131-139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命题。围绕这一命题,学界已形成不同理解范式,既有兼容论,也有对立论。从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变的过程看,自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就进行了哲学改变世界的思考,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对自身哲学思想进行清理的总结,标志着解释世界的哲学的终结。从该命题提出的直接动因来说,此命题是马克思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将哲学“意识形态化”或者说“解释化”而提出的。就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不诉诸改变世界的解释世界是徒劳的,解释世界离不开改变世界,世界的可解释性在于其可改变性。  相似文献   

15.
董国安 《北方论丛》2008,(3):107-111
无论是按照动力学模式,还是按照统计学模式来重构进化论,都不能完全反映进化生物学家的实际工作.进化生物学家不仅要求关于群体遗传组成变化的解释,也要求关于表现型性状与环境关系的解释.动力学解释和统计学解释不能相互替代,没有理由把其中的一种作为进化解释的唯一模式.进化论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可以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针对马克思的诘问:"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对立?"本文意在阐明,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前提,改变世界是解释世界的理论归宿,即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是统一的。无论是在提出诘问的海德格尔那里,还是在马克思那里,这种统一都显而易见。同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力图克服传统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但采用的方式不一样。海德格尔通过对"人生在世"结构的分析,消解了这一对立,指出人与世界的天然一体性,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世界即是改变世界;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克服主客二元对立,在此意义上,对世界的解释必然要诉诸于改变,改变世界即是解释世界的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进展。然而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哲学能解释我们的世界吗?当代我们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历时态上疏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落后于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在共时态上没有提升出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理念,没有以哲学方式关注现实;在内容上满足于宏大叙事,不注重对新的现实具体而精确的知识分析;在表述形式上抽象难懂,没有提供本应有的明明白白的智慧。哲学的基本功能是解释世界、批判世界、评价世界、引导世界和改变世界,而我们有的哲学研究不要说改变世界,就连解释世界都还没有做到。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解释学解析,法官的解释是一种理解后的适用.这种理解解释是一种法律适用的前提性要件.宪法解释发生在宪法诉讼层面的宪法案件之中,而合宪性解释作为一种宪法义务,发生在普通法律案件的审理中.合宪性推定原则与合宪性解释只是在宪法案件和普通案件两种不同的案件中采用的两个不同的原则.由于合宪性推定发生在宪法案件中,合宪性推定与宪法解释的联系更紧密一些.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实践的法律解释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解释是以实践合理性为取向的司法方法,其目的是提供正当的个案判决,而不是贡献知识。作为实践的法律解释具有三个特点:解释主体的独占性、解释过程的特定性以及解释结果的独断性,它们与法律的性质、裁判的任务及司法的运作方式紧密相关。实践中的法律解释并非一种学理或知识论辩,而与司法权力的分配及运作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按照罗尔斯对原初状态的现时进入解释,原初状态是人们随时可以进入或利用的一个思考道德问题的视角。与标准解释相比,这一解释无疑很有吸引力。可是,这一解释却会让罗尔斯的理论陷入诸多麻烦。原因在于,若对现时进入解释进行合理的解读,我们可以推出的结论是,原初状态中的立约人是具有实质性价值观念的道德人,可这与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关于立约人的诸多重要设定有悖。与此同时,现时进入解释也会让人质疑作为公平的正义之为契约理论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