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人类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发展着。那么,这发展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一方面表现为人类认识所包含的真理性在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向绝对真理接近;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类认识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功能表现,是以后者为基础的。过去我们对认识论的研究,往往强调了前者,忽视了后者,这不能不失之于片面。  相似文献   

2.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法律教育方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教学机构,前者的法律学院以公立为主,后者以私立为主;教学方法,前者以讲授法为主,后者以判例法为主;教学体制,前者是"以本为本",后者是以培养专才为本.比较两大法系法律教育的优劣,对我国法律教育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涛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具有雄浑气势与力量崇拜,但前者凸显粗犷,而后者显示浑厚.二者都体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前者的内核是主人翁的赤子之情,而后者却是忠君报国.二者都重视对民族生活的观照,但前者对边疆民族是真诚的认同与平等的欣赏,而后者则是凌越审视.二者都具有内在的骏马精神与外在的动态美感,但前者较后者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前者尚义,后者尚利。义者伦理道德之称,利者物质生活之追求。义者强调天人合一,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利者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重视发挥主体意识与积极进取精神。后者对自然本体的追求,表现出智者的气度;前者对人生真谛的探讨,表现出贤者的风范。后者是知识体系的建构,在理性逻辑思维上有所突破;前者是对人生的探讨,表现出道德规范的经验积累。后者以个人为中心追求物质利益的享受,前者以封建群体为轴心,维护国泰民安的社会。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特征是非常明显,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它们都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义利价值观上不可避免地有许多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5.
奥尔曼"内在关系的辩证法"超越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地方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后者仅仅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而前者却不仅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更在发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后者失去了对社会主义必然性的信心,而前者却再次论证了马克思"两个必然"的结论;后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批判和否定,而前者则不仅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而且要求在实践上进行这种批判。  相似文献   

6.
(一) 最早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一词的,一般认为是德国诗人席勒。他在1795年写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一文中,把诗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两种,前者摹仿现实,后者表现理想;前者是古典主义,后者是浪漫主义。席勒按其本性是倾向于表现理想或观念的,他用“现实主义”就是为了同理想主义对立。  相似文献   

7.
曾耀农 《南都学坛》2001,21(4):53-57
香港影片《星愿》与好莱坞影片《人鬼情未了》都是描写人鬼之恋的悲剧片子,但却流露着各自特定的文化精神:前者是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代表,虽然是悲剧但是以快乐结局收场,故事缺少激烈冲突,以人人相和为审美追求,后者反映了西方文化的进取精神,故事充满矛盾冲突,最后以悲惨结局收场;前者中的人物是古典式的,后者中的人物是现实的;前者叙事速度慢,倾向于诗意化,在造型上多用中国画的白描手法,后者叙事速度快,倾向于小说化,充满了西方的绘画色彩;前者表现了几千年伦理道德对国人情感的压制,后者则高扬着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8.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第三产业存在着密切联系。没有前者的一定发展就没有后者的产生,同样,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没有后者的存在前者也难以实现;前者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后者的发展状况,而后者的合理发展又能促进前者的提高;后者在联系前者诸因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工农兵文学,和国统区、沦陷区文学,是两种同质而异类的文学。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具有人民性,都属于人民的文学;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审察和表现生活的着眼点是阶级斗争;而后者则是以"社会"的眼光来观察和表现生活。在从作品的构思看,前者展现的是理想化的情节发展;而后者展现的则是生活的本相。在表达感情时,前者是政策性的情感抒写,而后者则是个人性情感的宣泄。前者采用的是大众化的体式和语言,而后者则是运用个人独特的表现形式。总的看来,工农兵文学是政治文学、宣传教育功能文学,而国统区、沦陷区文学则是社会文学、认识功能文学。纵观自上世纪40年代初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其呈现的就是这两种文学的发展态势。而这两种文学,也都是当今仍然需要的。当然,两者又都需要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文学中,民俗叙事和家园意识是作家们通常表现的两个重要主题,前者成为后者的载体,而后者又构成前者的旨归。从"五四"时期的鲁迅、周作人等人,直到2、30年代的废名、沈从文和老舍等人,他们都钟情于对民俗的叙写,以此来寄托他们深厚沉实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1.
留恋青春少年那些最盛华最神秘也最本质的气息,这是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刘毅然的《奔逃》共同的叙事策略。有别于前者表现题旨的含蓄蕴藉,《奔逃》彰显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文化批判意味,小说的意蕴缘此而变得窄狭,在题旨的表现上也给人以不充分的感觉。这种审美追求的迥异与二人缅怀青春的不同言说方式息息相关:塞林格是执着地守望"麦田",刘毅然则热衷于重新经验青春的热烈和纯真。  相似文献   

12.
犹太民族与吉卜赛民族有很多极其相似的方面。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被迫流浪,后者则是主动流浪;前者有着精确的民族符号与记忆,后者则处于一种不甚清楚自己历史的模糊状态;前者是犹太教指南下的会堂集中生活,后者则是没有固定宗教的团体流动;前者通过努力终于重建了自己的民族国家,后者则继续重复着祖辈的流浪轨迹。  相似文献   

13.
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共同具有开拓性、敏感性、坚韧性、道德性和健康的身心。而在其他方面又有许多不同:在指导思想上,前者突出“新”,后者突出“实”;在思维形式上,前者不拘一格,后者照章办事;在行为方向上,前者以需要为导向,后者以市场为导向;在成果形式上,前者具有多样性,后者具有唯一性;在成果应用上,前者具有滞后性,后者具有直接性;在组织能力上,前者不强调组织能力,后者必须具备组织能力。然而,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又能够共生,实践中两类人才常常共生,理论上两类人才可以共生。  相似文献   

14.
康熙《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圣谕广训》流行于有清二百年间,直到清末民初仍有余响。康熙《圣谕十六条》出现之后,遂有大量通俗解释的版本,其中白话解释版尤值注意。王又朴的《圣谕广训衍》影响最大,由清初到道咸间而截,其后则被改编为《圣谕广训直解》流行于世。《圣谕广训衍》的白话甚至比"五四"诸子的白话还好,而改编的《圣谕广训直解》则不堪卒读。周作人接触到的是后者,所以对其内容和语言双方面严加批评。本论文即从语言的雅俗文白对峙和周氏对圣书及其语言的评论出发,还原一种白话的历史生态,并解释其夭折之因。  相似文献   

15.
孝道作为以人为发生对象的社会价值,其本质解读离不开人的自身属性。以人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孝道本质解读的基点,孝道本质的理解就产生了层次性。基于人之自然属性,孝道一般本质可以理解为贯穿于一切人类文明的"爱";基于人之社会属性,孝道的特殊本质可解读为专属于儒家思想的"和"与"忠"。孝道本质适用类别和范围的差异是孝道本质层次性的根源,孝道"爱"之一般本质普适于当前社会,而特殊本质之"和"与"忠"则会消失或转变。因此,新时代实现孝道本质理论创造性转化的突破点在于探求孝道一般本质在新环境下衍生出何种新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说理论对现代性的追索,是在晚清文化启蒙运动的进程中展开的.在这一充满忧患的启蒙语境中,"写实"和"理想"这两种小说观因其价值倾向和观念内涵而显示不同的形态.前者成为中国历史追求启蒙现代性的一种思想表述;后者受西方审美自律论的启示而对启蒙论进行反思,表现为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写实"与"理想"两种小说观的分立,呈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萌端时的多维价值与不同指向.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茶陵和前七子派关系时,近人陈田提出了很有影响的“坛坫下移郎署”说。而之前的明清人则认为两派或是前后相承,或是前正后邪。追索康海父亲墓文写作这一标志性分裂事件,从写作权利“旧例”的被颠覆和前七子派记述者的预设叙事逻辑,可见其实质是争夺世俗文章的书写权利,并影响了中晚明的文学下移大势。然面对前七子的系列“进攻”,茶陵派则多是“虚应”和“暗战”。这与前七子出于茶陵派有关,更与流派论争并不一定流于现实斗争的表现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8.
经营者集中与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反垄断法所针对的三大类垄断行为,它与企业合并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导致法律人格的变化,而前者因市场经济力量的集中对市场竞争产生威胁;我国经营者集中的实体控制标准采钠了德国的市场份额标准,但美国的市场集中度标准仍有用武之地;我国关于经营者集中的豁免事由虽有规定,但过于原则和抽象,应该具体化,以改善其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文章宏观结构有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别。前者是语义结构,由主题支配;后者是形式结构,由功能支配。文章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媒介,深层结构表现作者的意图,表层结构引导读者的阅读。在读者导向和功能驱动下,一些有明确表达目的的文章逐渐形成了程式化的表层结构,即文体结构。  相似文献   

20.
<华威先生>与<在其香居茶馆里>虽同为中国现代短篇讽刺小说之传世名作,但二者的讽刺个性却背道而驰前者工于漫画化,后者巧于解扣子;前者力在聚焦,后者着意点睛;前者是冷嘲热讽,后者却是不动声色.正因如此,<华威先生>的讽刺风格是犀利明快、谑而不虐,有铺陈渲染、汪洋恣肆之美;<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讽刺个性则是精粹含蓄、客观冷峻,呈惜墨如金、笑里藏刀之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