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唐代梨园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汉林 《中州学刊》2005,(1):153-155
梨园的兴衰,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梨园弟子产生于开元二年(714),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唐玄宗歌舞娱乐的需要.从梨园弟子产生到"安史之乱"之前的这段时间为梨园的全盛期.梨园弟子在"安史之乱"中奔散,肃宗收京后,梨园得以重建.大历十四年(779),唐德宗取消梨园的设置,剩余的梨园弟子都归到太常寺.晚唐末年,梨园弟子消亡殆尽.  相似文献   

2.
四季梨园     
《兰州学刊》2014,(12):2+217-F0002
什川景区处于省城兰州、铜城白银和国家级开发区兰州新区三角中心辐射地带,是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旅游集散中心,景区内现存古梨园面积3939亩,其中,百年以上古梨树约9000株,是顶级的自然景观奇迹,也是兰州周边绝无仅有的生态古镇、梨韵水乡。2012年以来,先后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被世界吉尼斯认证为“世界第一古梨园”、被国家农业部授予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荣誉称号。这里四季景色秀美,吸引着大批摄影家和游客。  相似文献   

3.
梨园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 园 的 来 历 梨园之名,最早见于刘昫等的《旧唐书》。其中仅《中宗本纪》景龙年间就出现过三次: 三年春正月……乙亥,宴侍臣及近亲于梨园亭。 三年秋七月……辛酉,幸梨园亭,宴侍臣学士。 四年二月庚戌,令中书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三品以上并请学士等自芳林门入,集 于梨园球场,分朋拔河。帝与皇后、公主亲往观之。 欧阳修、宋祁等的《新唐书·李适传》中也有出现: 中宗景龙二年……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 柳圈辟疠……不过那时的梨园只是在皇家禁苑中,供帝后大臣藉以悠游娱乐的游艺场所而已。到了唐  相似文献   

4.
《兰州学刊》2014,(11):F0003-F0003
什川位于兰州市皋兰县东南部黄河之畔,距皋兰县城20公里,距兰州城区21公里。原名什字川堡,因明弘治八年(1495)甘肃巡抚在此筑堡且位于什字交叉处而得名,后简称什川。这里四面环山,黄河从中蜿蜒流过,形成一个形似太极图一样的河谷盆地,平坦肥沃,温暖湿润,梨园连片,景色怡人,所产优质香水梨、冬果梨闻名西北,是兰州人引以为荣的“世外梨园”。  相似文献   

5.
整个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是和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阶级关系相联系,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的文学作品是不可想象的。就是那些以幻想形式出现的作品,也总是要伴随着现实生活的影子。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各个封建王朝在政治生活上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只有说明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6.
唐代体育与唐代社会开放风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是时代精神风貌的标志,既反映着社会开放的程度,也促进着社会开放风气的形成。本文拟遗过唐代蓬勃开展的体育活动,对它与当时社会开放风气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期对唐代社会开放风气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唐代玉华宫     
从陕西铜川市驱车北行,穿过险峻的金锁关,翻过焦坪山,跨越玉华河,沿平坦的玉华川大道西行,再拐进凤凰谷(又名寺沟)半里许,便到了唐玉华宫玉华殿(俗称正宫)。在唐代它和玉华山麓珊瑚谷、兰芝谷的宫殿群有机地连在一起,构成巍峨、典雅的玉华宫。 玉华宫从兴建(公元624年)到衰亡(约公元682年),经历了仁智宫、玉华宫、玉华寺三个阶段,历时近六十年。  相似文献   

8.
唐代茶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上饮用茶叶最早的国家。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在古代称“荼”,又名槚、蔎、茗、(艹舛)、?芦等等。到了唐代,才将“荼”字改成“茶”字。古籍中有关茶事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荼,“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晏子春秋》卷六亦云: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  相似文献   

9.
“治国必先治吏”,吏治的严明对国家的稳定、政治秩序的安宁,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唐代的“贞观”、“开元”之治,素为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发展史者所注目。其所以能在社会动乱之后,出现一种社会承平、生产发展的“治世”局面,与当时统治者重视立法与吏治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0.
唐代花道     
花道是一门古老的花卉装饰造型艺术,它的成熟阶段可上溯到唐代。唐代盛行插花,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唐墓出土帛画中有唐代插花写意,唐人张萱的《捣练图》中也有唐代妇女插花的记载。唐人爱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人们养花、赏花、斗花、插花……几成社会风气,遂形成了引人注目的花文化。 一、花道思想的主旨 ——花文化  相似文献   

11.
唐代棋道     
《博物志》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可见围棋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源远流长。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一个漫长时期,围棋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到了唐代,围棋从一种普通娱乐升华为一项高级抽象的思维活动,成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种为众人喜爱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书肆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民间买卖图书的场所.随着文化、经济的繁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唐代图书市场相当活跃,形成了书肆贸易和政府购买互为补充的图书买卖形式,图书的经营品种也有所增加.但图书受复制技术、流通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价格高低不等.探究唐代政府对包括书肆在内的市场管理以及书肆的经营之道等对今天的图书出版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代教育制度承隋王朝基址而演化发展,以全新的面貌展示了中国封建教育史新的一页。分析和探讨唐代教材的取舍和选择,对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儒学的委化及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均有重要意义。 唐代国家教育机制由儒学、道学、实科和专业教育四大系统所组成,各系统由于自身情况的不同,教材的取舍和选择亦各异。现分别研究、阐述。 唐朝初年,战争的因素而使经籍亡散,国家没有统一固定的教材。唐太宗贞观二年(628)秘书监魏征奏引学者核定四部书籍,全国各地亦纷纷收书献书,“数年之间,秘府必(毕)  相似文献   

14.
唐代蜡烛小考冉万里西北大学历史系唐代,蜡烛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日常用品.它具有照明及一些重要场合的必备品的双重属性,但现在已无法直观地看到唐代社会生活中使用蜡烛的情景。鉴于此,本文拟就文献及考古发掘资料,对蜡烛在唐代扮演的角色作一番考证。一、蜡烛的名称...  相似文献   

15.
论唐代官学     
官学,作为统治阶级传授管理国家的经验、培养治国人才的场所,一直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和长期战乱的影响,官学一度时兴时废.直到唐代,封建官学才重新兴盛起来.唐代官学的发展与唐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唐代的官学制度,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唐代社会发展状况,还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因此,本文拟据有关资料,对唐代官学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高适唐朝从开国以來,一个多世紀的对外扩張,边地战爭生活給詩人提供了丰富的創作題材,因此湧現出大量的边塞诗。而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意义的詩人,則一致認为是高适和岑参。高适受过長期的貧困的折磨,有着接近人民的情感。对軍事生活的体驗非常深刻,因而表現在詩篇里的現实意义也就和其他詩人的作品迴然不同。他不是一般的歌頌或詛咒战爭,而是能夠从战地生活的客观現实中揭露其錯綜而复雜的民族矛盾和阶級矛盾之间的关系。顯示出政治上强烈的倾向性。如“燕歌行”就是最典型的一篇。  相似文献   

17.
说唐代牡丹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牡丹是唐初从河东道汾州先后传入长安、洛阳和江南等地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唐代,由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与牡丹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们对牡丹的喜爱达到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8.
太仓,即我国古代京城储粮的大仓,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要使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京城保持生机,就需要巨大的粮仓储备粮食以保障城市粮食供给。关于唐代的仓廪,论述者颇多,唯对作用最重要的太仓研究甚少,拙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唐代印纸考     
唐代印纸,乃是唐王朝用雕版印制的、用以征收“除陌钱”的凭证,是我国最早的商业发票。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户部待郎赵赞曾以“军须迫蹙,常平利不时集”,遂奏请施行“除陌法”: 天下公私给与货易,率一贯旧算二十,益加算为五十。给与他物或两换者,约钱为 率算之。市牙各给印纸,人有买卖,随自署记,翌日合算之。有自贸易不用市牙者,验 其私簿,无私簿者,投状自集。其有隐钱百者没入,二千杖六十,告者尝十千,取其家 资。法既行,而主人市牙得专其柄,率多隐盗。公家所入,曾不得半,而怨讟之声,嚣 然满于天下。至兴元二年正月一日赦,悉停罢。  相似文献   

20.
论唐代契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是四世纪初记载于我国历史文献中的东北重要民族之一。北魏至北齐是契丹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契丹与中原政权建立联系的开始。隋朝统一北方 ,奠定了契丹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而强大统一的封建唐王朝的建立又为契丹摆脱其强邻 (突厥和高句丽 )的羁绊 ,放手发展自我创造了条件和契机。契丹与唐朝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是封建大国境内少数民族局部势力与中央王朝的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