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征研究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大成就。相比之下,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研究是当前长征研究最大的薄弱环节。随着长征研究的深入,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研究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长征的历史性和逻辑性出发,认为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研究必须正确处理七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综述(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上下篇,将十年来有关长征研究中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争议性的成果,分十一个专题进行综述.上篇内容有:红军长征的准备、出发地和时间;北上战略方针确立;长征中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工作;长征中的会议研究;长征中的筹粮问题研究;长征中同错误路线和倾向的斗争;其他红军队伍的长征研究;长征胜利会师与长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征已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永远不会成为历史.新时期,长征精神有着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四个自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助于克服精神懈怠危险;坚持实事求是,有助于增强问题意识;依靠人民群众,有助于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论长征文化的历史启示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巨成 《学术探索》2001,1(1):92-94
本文提出了"长征文化"这一概念.长征的历史和精神,有关长征的文献或文本,60多年来人们对长征的历史叙事、宣传、纪念活动、学术研究等等,构成了长征文化.长征文化主要是精神文化.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政治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合法性依据和历史依据,提供了丰富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对长征文化遗产的继承意味着对政权合法性的继承.长征文化的革命话语作为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党的合法性,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有利于引导公民追求高尚的道德观念.长征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长征研究中两个问题进行再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关于红军长征前和长征中是否知道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问题,过去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共中央在长征前和长征中就知道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笔者认为中共中央在长征前和长征中知道陕甘边苏区和红二十六军,但对陕北苏区和红二十七军却并不知晓,这主要与陕北苏区形成的时间有关;第二,关于红军长征战略方针转变的问题,有人认为是“湘西—川黔边—川黔滇边—川西—川陕甘—陕北”,笔者认为红军战略方针经历了“湘西—川黔边—四川—川陕甘—陕北”的转变,除此之外常常被研究者认为的“战略方针”,实际上只是一些策略方针。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7,(6):134-141
国内外对红军长征的研究,很多集中于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而对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待于深化。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成为三大主力红军的开路先锋,显著增强了陕北苏区红军的力量,为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在陕北安家创造了有利条件。与其他红军队伍相比,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具有鲜明的特点,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奇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综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长征时期是最大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历史和逻辑两方面说明长征的历史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长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点。长征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指导地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于独立自主;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长点。长征主要是从实践上清算了教条主义,为延安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扫清了道路,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巍妍  白雪峰 《理论界》2007,(2):188-189
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伟大的红军长征,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就要继续弘扬长征精神,牢记长征精神的深刻启示和深远意义,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9.
彪晓红  杨飞 《理论界》2007,(6):195-196
为了摆脱因国民党军队“围剿”和党内“左”倾错误危害而陷入的困境,红二十五军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开始长征。周恩来的指示,对于红二十五军坚定长征的决心、选择长征的方向、明确长征的目的、制定与长征有关的各项决策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周恩来为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胜利立了大功,他对党和革命极端负责、对根据地人民与红军深切关心和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在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贯穿全国红军长征从酝酿、出发到胜利的全过程;他们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探索长征路线,即选择在哪里创建新的根据地作为落脚点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分别起到先行探路和掩护主力、开创新区和战略策应、推动北上和维护统一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夺取全国红军长征最终胜利的重要生力军;他们的胜利与重要作用的发挥,既得益于他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及强烈的大局意识,也是基于其全体将士的团结奋战和领导核心的坚强有力,更是受益于遵义会议后党中央的正确指挥;遵义会议正确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的贯彻,瓦窑堡会议改变政治路线和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策略精神的及时运用,不仅极大地焕发了红二方面军的战斗力,而且为其指明了夺取长征胜利的唯一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长征是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从而迫使工农红军在严峻形势下进行的战略转移,但是它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特别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形成了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引领长征的最终胜利;长征的最终胜利,又巩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壮大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独立自主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更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期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全面小康为目标的和谐社会,仍需大力发扬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3.
顾俊杰 《兰州学刊》2009,(Z1):144-145
红军长征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其给人的印象仿佛是长征一开始就是为了转移到陕北,或者遵义会议后就确定要到陕北。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事实上,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作出符合实际情况和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新的抉择。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最后选择在陕北,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的实践中经过逐步摸索、认识,逐步放弃原有打算,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  相似文献   

14.
提出毛泽东诗词创作史“长征诗词创作”命题,其开始于1934年,结束于1936年,开篇之作是《清平乐·会昌》,终局之篇是《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共创作词9首、诗3首。分析长征诗词创作与红军长征相辅相成的4步路程;论述长征诗词诗意创新:描绘中华山河新画,塑造中华巨人和民族群英形象,筑建长征精神;评价长征诗词创作文学史意义:使杰出革命诗人毛泽东成为中华民族一代诗魂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落脚陕北是历史的必然:红军长征始终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目标和方向上为最终落脚陕北提供了可能;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保证了最终落脚陕北;陕北革命根据地当时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客观条件是红军选择落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史和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共产党85年波澜壮阔历史最惊心动魄的篇章。长征精神可谓中国共产党之魂。现在,我们国家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新的伟大长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富强起来,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目标阔步前进。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就是要继承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向着新的伟大长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7.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贡献给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政治意义、文化价值。长征精神不仅能够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也能够为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雪山草地的险阻,经受了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了党内分裂的危机。终于胜利完成了跨越十几个省的万里长征。长征的胜利。是一曲响彻云霄、震撼神州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下面我就红军为什么能胜利地完成长征这个伟大的壮举,谈些粗浅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9.
1934年10月27日,《先锋报》刊发第一则长征报道,这则报道比范长江、陈云、斯诺、薄复礼、董健吾和长征亲历者的长征报道都要早。两年的时间里,该报持续刊发了145篇相关报道和9张图片,以多角度、多体裁的形式再现了一幅立体、动态的长征图景。《先锋报》上的长征报道具有重要的历史功绩:它打破了国民党政府长期对红军和苏区的新闻封锁,有效地建构了红军的正面形象,同时也广泛宣传了长征精神,较早地概括出长征精神的内涵;宣传"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使红军长征师出有名,并为中共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对外宣传报道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在红军长征中的伟大贡献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部长征史都围绕着毛泽东的活动进行演绎,人们看得多的是毛泽东的光辉,而其他领导人尤其是周恩来的重大贡献却有所忽视。本文从红军长征的全过程,详尽地论述了周恩来的重要活动及其历史性贡献,认为周恩来是长征的实际组织者、军事指挥者,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