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粮食生产发展迅猛,其粮食产量连续登上1000万吨、1500万吨、2000万吨三个台阶,1998年达到2506万吨,年平均增幅为5.3%,大大高于全国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2.8%的速度,全省粮食生产在运行中显现出了一些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既反映了吉林省粮食发展的实际状况,又印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某些不合理性。分析这些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对于吉林省粮食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产量分布上看,吉林省粮食生产具有区域的非均衡性…  相似文献   

2.
一 我省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与面临的问 题 解放前浙江省是一个严重缺粮省。解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发展粮食生产,从浙江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实际出发,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从而使得粮食生产逐年发展,基本满足了我省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粮食的需求。1984年全省粮食生产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到1817.15万吨,比1946年增长了3.2倍,粮地亩产达到790公斤,比1949年增长了3.7倍。尽管人均粮地由1949年的1.19亩减少到了0.56亩,但全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1981~1994年广西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状况入手,运用数学模型,对广西粮食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预测,结论是:按目前的生产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5年内,广西每年缺粮的状况不会改变,且缺口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到2000年,粮食供给缺口将达265万吨(本文粮食总量,均以贸易根计,下同)。广西必须走粮食基本自给平衡之路,达此目标的机会与困难同时存在,粮食平衡的系统工程应尽早尽快实施。 一、1981—1994年广西粮食生产及消费的回顾 1、粮食生产的变化状况——波浪式起伏,上升仍为主调。自1981年以来的14年中,广西粮食总产量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呈现出低—高—低—高的波浪发展形态。1982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2、  相似文献   

4.
1984年以来我国粮食供需矛盾加剧,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北是农业大省,粮食问题历来关系全局。本文就河北粮食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略谈管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态势和前景 制定发展战略,首先要对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全国粮食供需形势,各界并无歧见,但对河北粮食形势的估价却似乎不尽一致。1988年河北粮食总产达2022.5万吨,登上了一个  相似文献   

5.
前言     
江苏省是我国的重要农区之一,粮食和棉花又是江苏省农业生产中的两大优势,它们的产量在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建国以来,江苏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基本上都是稳步发展的,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4年粮食的总产量达到3356.85万吨,人均产量达到547.5公斤,棉花的总产量达到66.59万吨,都创了历史的最好水平。可是,以后几年却出现了徘徊局面。粮食1985年总产量下降到3124.7万吨,人均产量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发展其他经济作物,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贯政策。新疆已连续十几年获得农业生产的丰收,而且经过多年努力,农产品日益丰富,农村市场活跃,农牧民收入提高很快,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但1994年粮食比上年减产,且减产幅度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年,将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粮食供求平衡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对新疆粮食供需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种植结构调整逐年加快,粮食面积调减较多 新疆种植结构调整不是从1994年才开始,而且几年前已进行,只不过1994年调整幅度放大了。从1990年开始逐步压缩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据统计,新疆粮食播种面积由1989年的2745.56万亩,下降到1994年的2234.25万亩,下降幅度达18.6%;其中小麦由1989年的1785.34万亩,下降到1994年的1280.15万亩,下降幅度达28.3%;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989年的1152.23万亩,增加到1994年的1753.26万亩,  相似文献   

7.
自治区党委提出发展我区经济要“巩固一个基础(粮食),抓紧两大支柱(蔗糖、水电),发挥八项优势”,这是对中央关于“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方针的具体化。当前,全面贯彻落实这个方针有许多工作要做,而正确认识我区的粮食状况,坚定以粮食为基础的思想,并在实践中继续抓紧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求平衡,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建国以来,我区粮食生产是有很大发展的。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人均粮食拥有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对粮食的需要,粮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运用数学模型,预测粮食发展的趋势,为制定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战略目标,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一、现阶段粮食生产状况解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省粮食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与1949本相比,198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30.8亿斤,增长1.21倍;平均单产382斤,增长73.6%。但总  相似文献   

9.
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人口众多、耕地紧缺的中国,粮食更是千百年来令人关注的大事。在即将迈入21世纪的今天,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安徽省滁州市,粮食生产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形势的要求,在全面实施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实现粮食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我们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一、发展粮食生产的历史回顾滁州市地处安徽东部,是位于长江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区,辖两区、六县(市),』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耕地617万亩,总人口4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0万人。滁州在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粮食生产与消费方式使我国粮食生产与需求的矛盾加剧,粮食生产压力越来越大,预计我国下世纪初粮食缺口将达0.5~1亿吨,这一巨型缺口主要由饲料粮需求膨胀所致。本文运用典型数据揭示了我国粮食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系列现实问题,研究了长期不为人们所注意的人畜共粮问题,分析了长期存在的农户种养业合一和粮饲消费合一的形成机制和产生的原因,为改变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粮食产消格局和粮食发展思路可能实行的粮饲分治和新的粮食发展思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中国能养活自己吗?中国是世界粮食消费大国,面对21世纪,如何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试图对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因素及对策作些分析。粮食生产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改革以来,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特别是粮食生产连上台阶,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是不稳定的,在粮食的生产供给中还存在许多问题。1.粮食供给存在严重的地区性不平衡和结构性短缺。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缺粮省(区、市)虽比农村改革以前减少,由19个减少到16个…  相似文献   

12.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生产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课题。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指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在当前人口继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重新认识和研究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面临重重制约因素目前,粮食生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多,形势越来越严峻。从粮食主产区常德市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常德市的粮食生产已徘徊十年。从面积来看,1984年至1994年,粮食播种面积由1138万亩减少到856万亩;从总产量来看,1984年全市粮…  相似文献   

13.
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粮食足,天下稳。粮食市场的放开必将有力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粮食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发展。这对于粮食企业来说是机遇。同时,粮食企业的这种压力,对银行信贷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粮食信贷的风险,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里以鹰潭市粮食企业为例,在信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各行各业的存在和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粮食是农业全面发展的根基,任何经济作物以及林、牧、副、渔的发展都必须以粮食为基础。粮食是直接关系到工业和其他事业发展速度与规模的关键,在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辩证关系中粮食也占着首要地位。在商品生产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包括有自给性与商品性两大部份。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人口很多,农业部门消耗粮食的数量很大,因而粮食商品率还此较低。为了不断满足城市工矿企业以及畜牧  相似文献   

15.
论吉林省未来十年粮食生产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吉林省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吉林省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省,粮食商品率、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等多项指标,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粮食生产成为吉林省的农业主体和重要产业部门。 (一)吉林省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分析 吉林省是产粮大省,其地域分布规律十分明显,粮食生产大都集中于中部松辽平原。其中,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双阳、永吉、公主岭、梨树、伊通、东丰、东辽、扶余、长岭(利用当时行政区划的名称,下同)等十三个县(市)是国家在“六五”和“七五”期间建立的商品粮生产和出口基地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全省粮食生产水平,左右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本文所研究的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就界定在这一范围。 1.吉林省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 吉林省的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潜力较大,表现为吉林省耕地较多,土质肥沃,光、热、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粮食生产,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生产总量居世界之首.但自从1985年起,粮食生产陷入波动和徘徊,始终没有回到1984年的水平;同时由于人口大幅度增加,消费水平提高,需求不断增长,导致粮食的产销面临严峻的局势.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对此,各研究机构提供了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其中重要的设想,就是要调整农业结构,以便积极参与世界粮食贸易,适时适量地进口粮食,缓解国内的粮食局势.这势必涉及对世界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的总体研究,而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粮食政策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些阐述.  相似文献   

17.
<正> 青海的粮食长期供应紧张,始终是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九八七年万里副总理指出,青海的“农业要有个大的发展,粮食不够吃,不能自给是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的”。为了顺利实现青海经济的发展,认真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粮食生产,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清醒地认识我省的农业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的粮棉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84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粮食总产量达3356.85万吨;棉花总产量达66.59万吨。1984~1987年连续四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超过500公斤。由于成功地进行了农村第一步改革,直接生产者获得了就业自由和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为高涨,以乡镇工业为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一、粮食生产后劲不足的表现 由于1985年度我国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去年以来,无论是中央领导,或是从事实际经济工作的同志,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过几年持续稳定增长以后,已出现了后劲不足的苗头。 粮食生产后劲不足的问题因粮食生产总量的减少而提出,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造成粮食生产总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灾害、作物布局调整、水利  相似文献   

20.
流通体制是粮食生产和消费诸矛盾的焦点,研究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对促进粮食生产,引导合理的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三种方案设想,并进行比较分析。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是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的原则。目前,粮食经济的运行,主要是依靠行政指令来维持;这表明现行的粮食经济政策不利生产和流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动力机制,为粮食产区和粮农带来经济利益。 其二是和粮食生产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流通体制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因此,实行何种体制将取决于粮食生产力水平。我国人口多,粮食生产水平低,人均占有量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现在不可能实行完全商品化的流通体制。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