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与银行业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利用中国分省面板数据对要素禀赋、发展战略以及经济结构对银行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省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战略以及经济结构的差异能够有效地解释各省银行业结构的差异:赶超越严重的地区,银行业结构越集中;经济结构越偏向于重工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银行业结构越集中。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提出的分析框架提供了较好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2.
张岚 《经营管理者》2011,(12):127+119
本文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和要素禀赋理论,结合中泰两国2007-2009年双边贸易数据及各自历年的资本劳动数据,对中泰两国的贸易模式进行验证分析。结论表明,中泰两国的贸易较好地吻合了比较优势原理和要素禀赋理,中国的优势产品与泰国的优势产品互不相同,两国贸易互补性极强。  相似文献   

3.
要素市场扭曲是否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选取2002~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工业二位数行业和服务业一位数行业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工业和服务业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要素市场扭曲有利于工业的增长而不利于服务业的增长,要素市场扭曲呈现出偏向于工业的特征。本研究同时还发现中国的FDI以及出口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的原因之一是相关企业为赚取中国工业偏向型的要素市场扭曲所形成的"扭曲租"。这些研究结果也对中国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相对滞后的现象给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与问题的理论归纳是中国管理学界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不理想,研究领域的“跟风”现象普遍,大多数研究只是对西方构念和理论在中国情境下进行了实证检验,而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进展缓慢.本文从制度和历史文化两方面揭示了中国企业面临的情境特征,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些情境特征的理论阐述和研究发现.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十四五”规划相关领域的前期专家讨论意见,凝练出该领域四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即“中国企业组织演进、管理制度变迁及基础理论”、“市场-政府双重驱动下的企业管理理论”、“不同所有制企业及其产权多元化演化与企业管理理论”和“中国情境和文化要素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机制”,也同时提出了每个方向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示例.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仍存争议,其背后原因在于可靠产能利用率数据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实证研究缺乏。本文基于生产函数理论,进一步扩展成本函数法的产能测度框架,试图解决要素价格水平变化、成本函数形式单一以及内生性问题导致的测度偏差;同时,借鉴生产率分解框架对产能利用率变动来源进行分解。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了相关分析,其中需引起重视的结论主要有:(1)并非政府文件认定的典型产能过剩行业产能利用率最低,尚存在89个四位代码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这类典型过剩行业,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政府认定的过剩行业中只有国有企业存在明显过剩;(2)政府文件认定的典型产能过剩行业中,企业进入退出以及产能扩张行为均直接推动了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增长,这与现有认识相悖,意味着政府长期在这类行业中推行的产能管制政策需要进一步审视。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过剩行业的相关事实,并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理性预期理论为基础,利用1980-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和卷烟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卷烟消费需求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相关结论表明,居民卷烟消费行为是理性决策的结果,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卷烟消费仍然将保持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7.
RD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RD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会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在RD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测算了产业间、国际贸易和FDI三种渠道下的RD资本溢出以更为全面地考察研发投资的作用,进而以2000—2009年中国制造业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RD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异质性,结果发现:在资源加工业和机械电子业中,RD投资和产业间RD溢出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国际贸易与FDI渠道下的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轻纺制造业来说,RD投资并没有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自产业间、国际贸易和FDI的RD溢出却都有助于其生产率改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的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H-O模型)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最基本的因素解释了国际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核心理论。1968年,继瓦尼克将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由商品替换为要素后,很多要素被纳入H-O模型中。随着环境要素越来越成为与贸易密切相关的因素,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环境要素禀赋论。本文将从要素禀赋论角度探讨由于环境要素禀赋加入一国生产要素体系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启发。一、环境要素禀赋与环境比较优势1、环境要素禀赋作为生产要素的…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强弱。而我国的制造业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价值链的低端。本文运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力图找出影响我国制造业出口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出口与要素禀赋、技术进步、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运输通信等基础设施等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顾客价值与企业竞争优势——以手机行业为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研究以顾客价值为理论基础、顾客价值分析为方法,对2003年中国手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手机行业的竞争是在“物超所值”层面上的竞争,企业间的竞争程度激烈;以行业平均为参考基准,手机行业存在着“优势”、“平均”和“劣势”3种优(劣)势类型,“优势类型”企业的手机“感知利益高”而“感知价格低”;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只在其中的一个方面领先是不够的;从竞争关系的角度看,手机行业存在着4个竞争阵营,多数企业都在同一个阵营里进行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11.
关于“通缩出口”论的检验:中、日、美三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目的是根据价格传递效应的理论,通过考察中、日、美三国间进出口价格的相互影响来检验是否存在中国“通缩出口”的现象。为了使检验结果更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稳健性(robustness),论文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创新的努力:首先,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不再是只依赖对数据要求苛刻的古典最小二乘法来做参数估计,以免造成“虚假回归”的问题。注意到数据本身的序列相关、异方差、结构变化和非线性等特征,我们还分别采用了工具变量(IV)、虚拟变量(DM)、一般矩(GMM)、向量自回归(VAR)和误差修正(ECM)等比较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中国“通缩出口”论假说的真伪性。其次,代理变量界定及其数据的设计。由于数据本身的不稳定性、数据不全或某些重要的概念缺乏对应的数据,所以,论文运用了ARI-MA的动态预测模型来完善数据,以减少其他数据加工的方法所带来的严重性的估计偏差问题。鉴于上述比较严密的实证方法,我们得到两个重要的政策含义:首先,主张中国“通缩”输出论是基于传统的“支出转移效应”的宏观分析视角,但忽略了进出口企业的定价能力等微观要素,所以,这种主张不符合数据反映的现实情况。其次,一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制约汇率和外国价格对本国价格的传递效应,这一特点是现有的价格传递效应理论,即支出转移效应和商品价格?  相似文献   

12.
从数字经济时代背景出发,构建包含数据要素的适宜性技术进步理论框架,采用二阶泰勒展开对多要素CES生产函数进行近似表达,根据Solow的核算方法进行经济增长率分解,系统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偏向性要素配置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理论研究发现:有两种方法可以判定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性要素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1)要素效率(投入)增长率变化与要素效率水平或要素禀赋结构水平是否一致。若要素之间是替代关系,方向一致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若要素之间是互补关系,方向相反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地,当方向一致时,可以通过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大小选择适宜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方向推动经济增长;当方向不一致时,无论选择何种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方向都会抑制经济增长。(2)是否偏向效率高或禀赋丰裕的要素。对技术进步偏向而言,技术进步偏向效率相对高或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对要素配置偏向而言,当要素之间是替代关系时,要素配置偏向效率相对高或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当要素之间是互补关系时,要素配置偏向效率相对低或禀赋相对稀缺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为有效促进经济增长,选择技术进步偏向效率高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不平等对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的影响。文章首先对人力资本不平等影响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率的作用进行了数理分析。在实证研究部分,采用DEA包络分析法计算了1995-2005年30个省的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率及其两个组成部分——技术进步率和效率变化率的曼奎斯特指数,利用30个省的面板数据分别用三个计量经济模型对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不平等与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本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响应产业绿色创新号召、充分利用产业数据发现高价值情报信息,基于哲学三维之时间、空间与意间基础,构建面向产业数据的三维分析框架,并将其作为基点,应用GSO-边缘计算设计绿色创新要素挖掘方法,应用Arena 3.0网络设计可及推定方法。以“光伏产业”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本文提出方法论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创新要素包括制度要素、产业要素、技术要素与基建要素4种类型,对应10种特征表达,上述类型与特征表现均能够被行业全部吸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产业绿色创新要素特点、可及推定关键因素与转移转化策略,有助于企业制定更有效的产业绿色化策略,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高效应对日益变化的绿色需求。  相似文献   

15.
要素禀赋、适宜性创新模式选择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创新竞争中呈现了一定的"R&D崇拜"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政府对创新的支持行为,部分地区主观强制推动的自主创新战略并没有取得良好效果。为此,本研究引出了适宜性创新模式的讨论,考察了适宜性创新模式选择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适宜性创新模式选择应该与要素禀赋、制度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只有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水平以及制度环境达到一定程度后,采取以自主研发为主的内源式创新模式将有利于提升该区域技术进步水平,否则采取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模仿性创新是相对有效的。在此基础上,以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样本,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验证了以上提出的适宜性创新模式假说。  相似文献   

16.
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以中国沪深两市2007年至2009年261家高科技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层多元回归技术,尝试在中国情境下基于高阶梯队和群体断裂带理论的双重视角,实证考察董事会认知异质性总量和结构对企业创新战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成员职能背景异质性、教育程度和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强度对企业创新战略具有积极的影响,董事会成员行业背景异质性对创新战略没有显著影响。该结果为在实践中优化董事会构成提供了新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共同创造”思想自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来后,受到了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信息系统等学科的普遍重视,特别是最近成为MSI未来两年的优先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大量的文献回顾和综述分析,探讨了“共同创造”思想的、起源“共同创造”思想的理论背景、“共同创造”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同时回顾了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关于“共同创造”的相关研究。希望为学者们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公共数据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资源,评估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影响是科学施政的前提。本文以我国地方政府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1年295个城市级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检验公共数据开放是否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显著降低了城市内区域发展水平差距,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分析表明,该影响通过破除区域信息壁垒、弥合区域资源禀赋差距的作用机制予以实现。此外,公共数据开放不仅促进落后区域后发追赶,也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发展与共富的有机统一。本文量化评估了数据要素开放共享的经济效应,对于深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考察近代中国丝织业技术发展史,发现不同要素禀赋结构地区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不同。与先发国家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结构的地区,选择以"要素积累驱动技术引进"的方式,通过要素积累缩小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差距的同时引进前沿技术;而与先发国家具有互补要素结构地区,为缩小技术引进的效率损失,则选择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的技术类型,通过"技术引进与要素积累交互推进"这一循环往复的技术进步路径,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追踪2006年~2014年中国230个城市的发明专利是否得到转化的信息,构建了城市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化指标,系统考察科技成果转化对地区经济发展动能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梳理与实证模型论证指出,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显著提升技术效率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内在作用机制在于通过破除已有资源在使用途径中的瓶颈,充分调动地区要素禀赋的潜力,更好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因此赋予城市经济新的动能.本研究也分析了这种影响的地区异质性并基于一系列因果识别方法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新动能培育的促进作用,需要不断完善市场制度条件及信息、金融等相关服务,通过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竞争选择积累技术市场中交流合作的信任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