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本世纪初甲骨学兴起以来,学者对古“毓”“后”二字多有研究,每见创获。王国维一九一七年曾发凡“毓”字说,指出“毓”象从女从倒子形。“后”字从人从倒子,是“毓”字的异文,“后”表君后义乃生育义之引申。三十年代初郭老在其著作里既维护了王说,又有  相似文献   

2.
释“馘”     
从古至今,无论传笺注疏,还是辞典字书,对于“馘”字的释义,或是或否,矛盾百出。我不揣简陋,试以甲骨文、金文和古籍所载,探释其义如下,实冀方家不吝赐教。 一 甲骨文“馘”字,颇多异体,隶定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字形:(甲)“从百在戈下”之形,(乙)“从眉在戈下”之形,(丙)“从自在戈下”之形(此“自”为象形字横目在|下,与释“鼻”之“自”不同形)。这三种字形的“戈”字下所从之字的下部,  相似文献   

3.
“仁”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关于“仁”字的起源及其古文异体的形义,还存在不同说法,尚有进一步探索的余地.本文主要通过先秦出土文献探讨“仁”字形义的相关问题.本文认为,“仁”字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说文》“仁”字古文“(尸二)”源自三晋文字,与战国楚简读为“尸”或“夷”的“(尸二)”是同形字的关系.《说文》“仁”的另一古文“忎”,与楚简从“心”的“(身心)”“(人心)”都同属战国楚系文字,表示心性之“仁”,其构形反映了战国儒家思孟学派的心性之学对楚国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战国古文中的“忏”字应是“仁”字古文“忎”的异体,而非前人所释读的“信”字;古玺中未识的“(身)”字,有可能是“仁”字的另一古文,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仁”.  相似文献   

4.
《老乞大》里的“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着”本字为“者”。许氏《说文叙》:“古祗作者。者者别事词也。别之者则其事昭焯。故曰者明……引申为直略切之附者、张略切之衣者。”所以“着(著)”的本义是“明显”,引申出“附着”“着衣”二义。上古时期它就作动词使用,“南北朝以后,‘着’字开始虚化,”演生出多种虚词性用法,表达丰富的语法意义。吕叔湘先生对此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以著字辅助动词,初以表动作之有所著,继以表事态之持续,此今语所盛用,而唐人诗中亦已有之。”“大概者、著二字,唐人兼用,文书作者,谅  相似文献   

5.
<正> “章“字无论从字形结构或者从它最早的词义来说,都是一个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历代的学者,绝大多数都沿用了许慎的说法,“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他们没有想到,所谓“从音十”只是小篆写法的“想当然”的分析;没有想到、是“章”借为“乐章”字后,字形经过修改才变成“从音从十”的。金文所有“章”字完全排除了“从音十”的可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也没有觉察到,“从音从十”这种说法同“帝”字下的说解“辛,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上”(实际上,这七个字都不是从古文“上”)互相矛盾,因为从“上”与从“音”是排他的。  相似文献   

6.
“出”、“具”二字在唐笔记史料中分别含有“贬官”和“穿戴 ,整理 (服饰 )”的意思 ,而《汉语大字典》缺此义项 ,今引例补充说明之。  相似文献   

7.
一、泛义动词“见”字有独用、前附和后缀指称具体动词的三种用法。二、主动句、被动句中的“见V”是“见”字泛义前附的同一种用法,“见”字本无表被动的作用,是句子事理制约区分主动、被动的。三、被动句中的“所”字结构是独立的整体,“所”字没有表被动的功用。被动句仅用一个助动词表被动。四、之=所,所见=所,之所=所,所见=之所,诸释皆误。五、没有“为A见V”格式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8.
在甲骨文中,后是司字的反写,即后司是一字,皆读si,周因於殷文才分为二字,后才读同后音,即《说文》所云:“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这是周以后才具有的后字的字音、字义,即后字的“今音”、“今义”。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中,“斯”字出现了七十一次。第一个“斯”字出现在“学而第一”篇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的“斯”字,按宋人邢昌疏说:“先王之道斯为美者,斯,此也。”朱熹注:“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二家之注均以斯为“此”字之意义。今人杨伯峻注(按:杨著《论语译注》后,附有《论语词典》)指示代词:这人、这个、这里、这样(25次):斯为美,有美玉于斯。指示形容词:这个、这种(15次):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连词:这就、于是(31次):观过斯知仁矣。杨注有两个指代性词类,一个作为连词。  相似文献   

10.
“算”字初文是个象形字,象甑中之箅,圆廓,后与方廓的“田”字混似同形,它是“卑“毕”的声符。后来,初文被从竹卑声的形声字“■”代替,秦汉后讹作“箅”。殷商时期,“毕”“禽(擒)”二词同用一个象田网的象形字,商周之际,分别加声符“今”和“田(箅)”,成为两字。  相似文献   

11.
说“朝”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注一〕作为记录汉语之符号——汉字,远在造字之初,表意性明显。按其形皆可知其义,形义一也。因形表义,义蕴于形。由殷虚甲骨,可察一字之源;纵览金、石、籀、篆、隶、楷之变,其正、误可辨。(?)(朝)字,以殷代甲文较今之楷书,其结构无二,古人造字之旨亦明。然汉·许慎《说文解字》主小篆之形,附会其说,“朝”之形义离矣。今人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出版)一书,“朝”字释例,据金文而未之验以甲骨,溯流而未穷其源。笔者欲探“朝”字本源,遂  相似文献   

12.
示与“大石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示”字表示神圣。汉字有关神物的字都有“礻”的偏旁。它的原义让旧学者搞得一塌胡涂。例如《说文解字》卷一示部说:“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于是出现了“示”为“三光崇拜”的说法。近人努力发现它的古义。有人说:“示则实为崇拜光明之义。三垂盖本作○○○,变为□□□,又变为|||也。”有人却说:“三垂象垂示之多。”有人竟说示所从之|,象征着“恍惚有神  相似文献   

13.
(一) 在古汉语中,“之”字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一字多词多义,且功能多样。众所周知,“之”字在谓语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成分,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之”字;不及物动词如果作使动词用,也可以带宾语“之”字,如: (1)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2)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3) 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  相似文献   

14.
说“契”     
契字多见于先秦古籍。《说文》:“契,大约也。从大,(丰刀)声。易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段玉裁注:“约取缠束之义”。按《说文》释契为大约,取大之义,以(丰刀)为声,恐非契之本义。段注又广其义为约束,其说亦有未安也。先秦经典多用契字。迄于秦汉,古籍中字形与契有关之字亦多。如:锲、栔、絜、挈、恝、楔……等。此类字与契字,或以声,或以义,实出一源,其源即(丰刀)字是也。《说文》:“(丰刀),巧(丰刀)也。从刀,丰声。”段注云:“巧(丰刀)盖汉人语”。然不著出处。《广韵·黠韵》有(丰刀)字,写作  相似文献   

15.
钟惺(字伯敬,公元1574年——1625年)、谭元春(字友夏,公元1586年——1637年)是晚明风靡诗坛的“竟陵诗派”的创始人。他们论诗“另立深幽孤峭之宗”,一时间,“闻者皆为所摄”,“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他们评点的《诗归》问世之后,曾令纸贵一时,人们“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其影响达“三十余年”。然而,清代以后,对钟、  相似文献   

16.
“■”、“■”二字,在我国汉语字词书中,始见于清初吴任臣《字汇补》。其书释“■”为:“与馨同。见《齐民要术》,又见杨慎《山海经补注》。”释“■”为:“读与馨同。《金匮要略》:‘(殸 禾)’饪之邪。’”稍后于《字汇补》问世的《康熙字典》对此二字的诠释与《字汇补》完全相同。《康熙字典》在我国辞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向深远,以致我国现代编纂行世的大型汉语字词书,凡收有此二字者,如《中华大字典》和《中文大辞典》(台湾省编)均沿袭了这一误断,乃至现代日本诸桥辙次所著《大汉和辞典》也受其影  相似文献   

17.
从汉语史角度论“见V”之“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见“V”结构中的“见”字,一用于被动句,一用于主动句。对于后者之词性与功能,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汉语史角度论证了此“见”字已虚化为与“相”字相类的副词,有时具有称代性,有时具有表敬性,这也是该词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出土简帛文献和传世典籍,发现“瘅”病多表现为热盛于内,既有黄疸之候,又有阴亏虚劳之候。东汉以后,“疸”逐渐取代“瘅”的“黄病”义项,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瘅”“疸”二字混用,皆可谓黄疸病。“瘅”可表“热”义,用在病证名中表示有内热重、形体消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释“尤”     
通过考释“尤”字的甲骨文形体 ,笔者认为“尤”字“从又”(“又”即手状 ) ,并在“又”字上方的手指处加一短横划。“尤”字中的短横划为指事符号 ,“尤”字属于指事字。“尤”字的字形义指手指上有肉瘤。“尤”的本义为手指上的黑色肉瘤 ,为名词 ,“”为“尤”字的增形孳乳字。“无尤”一词在卜辞和先秦典籍里均用如“无灾异”、“无不利”之义。  相似文献   

20.
“饼”字在《康熙字典》中有两种写法:食部八画中有“饼”字,下面有注音也有解释;六画中有“饼”字,下面只注明“《正字通》俗饼字”,是作俗字(异体字)处理的。一九六四年三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饣”部,将“饼”字简化为“饼”,取消了“饼”字。一九六四年十二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印刷通用文字字形表》,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