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本质上是反人类的,因为它在根本上确认和坚持的是一种物种主义的或动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与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是相矛盾的.人类在地球上是作为一个文化的物种进而作为一个道德的物种存在和发展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正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在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之后所给出的一种人道主义的观点,同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也是人类的道德进化的一个内在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和需要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督教“是所有宗教中最具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宗教”;佛教则认为众生平等,人类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主宰世界的权利。儒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介于二者之间,主张人与自然或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遭受大自然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开始反思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认识到人类健康权与动物生存权是并行不悖的,并且纷纷推出各种主张,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利益至上"两个极端化观点,并提出建议。即"以人类和动物为价值主体",又对未来动物保护的立法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4.
从类哲学的观点看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的凸显引发人们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思考 ,人类中心主义正是这样的一种思考 ,它经历了四种历史形态 :宇宙人类中心主义、神学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人们对之有着种种诘难和非议 ,而类哲学则从人的类本性出发 ,确证在“人自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既强调人的本位价值 ,又不否认非人类存在物的工具价值和手段价值 ;在“人人关系”上它既强调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又不否认特定历史时期不同个体的暂时利益和局部利益。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视阈下,"底线"是量变和质变的节点,"底线思维"是被动向主动的转化。传统工业文明在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导下,出现了人的物质需求缺底线、人的伦理道德失底线和人类破坏自然无底线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底线思维的最新文明形式,在人类个体价值上坚持集体主义,反映了人作为群的动物的社会伦理底线;在人类价值追求内容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反映出人追求意义的精神底线;在人类的类价值上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统一,反映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智慧底线。坚持以底线思维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强社会制度设计,切实保障人的生存底线;调适个人价值目标,坚守人的社会道德底线;反省人与自然关系,守住生态环境底线。  相似文献   

6.
动物纳入权利主体范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环境伦理学的升华 ,即由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 ,动物的权利、动物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亟待学者们的探讨与解决。在诸多问题中 ,民事主体与动物的联姻 ,备受青睐。动物是否能纳入法律关系主体范畴 ?动物是否能成为有限的法律关系主体 ?如之 ,其对民法体系的震撼与权利义务的失衡又将如何得到改观 ?公法与私法如何最大限度融合 ?……等等 ,都值得我们备加关注  相似文献   

7.
齐物论阐明了人要做到无我、忘我的理想境界,就必须齐万物、齐物我。以庄子之见,一切事物之间没有本质分别,在"道"的高度上具有"齐一"性,人和自然是合而为一的。自然中心主义主张把道德关怀扩展到所有生物,乃至大自然,其立论根据是认为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齐物论与自然中心主义有诸多不同,但是可以相互影响,共同为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一方面,齐物论有助于人与自身、人与人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齐物论主张的平等心智与自然中心主义一样可以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的代表作。殖民元素和旅行叙事使该小说成为后殖民主义批评和生态批评研究的两个热点层面。结合后殖民和生态批评理论,透过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人与环境、人与人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可以破解文本中的种族语码和西方霸权话语,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双层统治逻辑。白人殖民者在发展的伪装下,通过暴力统治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导致了部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把原住民和动物视为他者而无情地进行了杀戮,给非洲的种族和环境带来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语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基本话题,它构成了生态伦理学语境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背景和哲学基础。西方哲学语境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具有三种形式,即古代形式、近代形式和现代形式。以此为背景和基础,生态伦理学中分别具有了以第二种形式为背景和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似乎以第三种形式实质以第一种形式为基础的自然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是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诞生的学说,它若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以第三种形式为背景和基础因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学,并且有效彻底地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那就必须真正接受第三种形式的启示,在自然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历来被认为只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观点必然导致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否定。随着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态伦理哲学从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向生态中心主义过渡,在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视野下,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也必然应该有新的发展,就是环境资源不仅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和应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发展是法本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已经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可从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的维度加以认识。它主要强调人的主体属性、人的中心地位、人的内在价值等,然而它却因此而陷入了层层困境,加剧了人与大自然的紧张关系。因此,为了理性把握人类中心主义,辩证和批判性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则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以蒋方舟《我是动物》、颜歌《异兽志》等为代表的“80后”文学,用隐喻、寓言童话的方式,深刻反思并试图重建人类与物类的伦理关系,体现了一种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物类中心主义的互为主体的伦理思想,照射出人类与物类间争执与共生、相惜与相恋的美学光芒.  相似文献   

13.
在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如果仅仅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反之,都会陷入环境伦理困境,和谐理念可以整合两者中的合理成分,超越两者的对立。这就要求处理好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关系,人对自然的适应和改造的关系,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根本的是要依靠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自然观、实践观和主体性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有着密切地联系.但是,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视角更深层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存在紧密联系,人类中心主义的出路何在?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片面、狭隘与冲突的社会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全面、和谐与融洽的社会关系;其次,把对自然的控制理解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把握;最后,寄希望于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把一个古老而严峻的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并由此引发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 ,随着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深化 ,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 ,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两种观点的精神实质 ,建构起一种合理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 ,已成为拯救人类走出今天生态困境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也是研究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类本位意识     
环境危机是由唯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人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所导致的。因此,解决环境危机必须解决唯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要解决这种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就必须实现由唯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人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向以类为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危机日益严峻,人开始反思自己曾经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得与失,于是出现了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其中,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关于“人类中心主义论”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论”的论争尤具代表性。从表面上看,二者观点似乎是对立的,其实,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二者的争论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二者的争论,促使人类理性地进行自我定位,努力探寻并走向一种“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称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一个文化进化的观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文化进化可以表述为一个从人在一般物种意义上的存在到人作为人的存在这样一个自我完成和自我完善的进化过程。人类中心主义是与文化进化的第一个任务相对应的文化观念,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是与文化进化的第二个任务相对应的文化观念。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换,本质上是人的自我超越和逼近自己的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人类中心主义与天人合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中心主义与天人合一詹宇国本文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动机之一是想提高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尊严;西方近代哲学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类中心主义,它实际上是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人类中心主义的长久梦想因此破灭。作者指出,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试图把良好的人...  相似文献   

20.
现代环境伦理学应包括两大问题 ,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与“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本文据此对现代环境伦理学中主要流派的观念恰当性进行评论。首先基于对“内在价值”概念的剖析 ,比较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并指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意义以及它在发达国家中的实践意义。接着从对“人与人关系”的处理着眼 ,比较了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与生态中心主义 ,指出生态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广泛可接受性 ,并且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理性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本文最后讨论了中国经济制度转型期中环境伦理观的选择 ,指出其优先需要的是环境意识启蒙以及有利于提高与落实环境意识的一系列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