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汉赋用《诗》以词章解读经义,内涵修辞、讽喻、引述、经传四方面,彰显了一代文学之赋的时代特征与用《诗》的文学传统。汉赋用《诗》以文引言,通过直引、论诗、乐歌、取义、取辞诸方法,表现出修辞艺术由言词向文本转化的趋势;汉赋于《诗》兼取三诗,而以《风》、《雅》为主,体现其偏重言情、陈义而略于述德的讽喻功能;汉赋引《诗》由断章取义到取辞见义的转变、对文学意境空间的重构,也使文章的意义得以增强;汉赋用《诗》有着以传解经的意义,内涵赋词与《诗》义的互文性,决定了汉赋对《诗》的摹写特征。汉赋首次以文学文本形式用《诗》,其引诗、解诗、化诗的文学化表现,以及常见的公式套语与举一例百之法,既隐含了赋体中经义与词章的矛盾,又为《诗》进入后世文学创作领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诗经·大雅·凫鹥》首句“泾”字,传本《郑笺》谓“水名”.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该“泾”字与篇中“沙、渚、潨、亹一例”,今本《郑笺》“水名”为“水中”之误.本文依《诗经》及《周易》的书法体例,证实段说不误.或据误本《笺》语谓“泾为豳地之川,公刘国豳,故即所见以入咏”,断《凫鹥》为公刘时诗,恐难为的论.  相似文献   

3.
《周易》时间问题的现象学探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时间问题是一个烦难的问题,也是一个为今天的易学研究所忽视甚至遗忘的问题。其实,《周易》是先秦古籍中最集中而深致地关注与论述时间问题的一部典籍。其时间观,是在原始文化的人文土壤中滋生出来的,具有独特的人文素质、品格与精神。《周易》的筮符结构就是它独特的"时"结构;而所谓"命运",表述的是一种处于神性时间与人性时间之际的巫性时间。"知几,其神乎"正是《周易》对这种巫性时间的趋于哲理内涵的追问。它显示了一种现象学的意义。用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对周易时间观作深度解读,以"在"的提问会应《周易》"时"的价值与意义,在反思与批评中揭橥《周易》时间观特点。在众多的巫术文化中,唯有《周易》巫筮转嬗、成长为以哲理、伦理为主的史文化,这与它的巫性时间观有着密切的人文联系。  相似文献   

4.
《诗经》的小学训诂与经学训诂包括:《诗经》之风、雅、颂与语体之口语体、正式体、庄典体的对应性。文章讨论朱熹《诗集传》经学训诂与毛传、郑笺之不同;马其昶《毛诗学》出而“经学不得废”;戴震《毛郑诗考正》的小学训诂与经学训诂考证法,以及《诗经》三体与《春秋》褒贬所表现出孔子“语体施教”的特征与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晨 《北方论丛》2001,(5):37-39
从史学与文学两个角考察,《史记》中充分地体现了司马迁的《诗经》观,《史记》与《诗经》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史学角度看,《史记》不少处借鉴利用了《诗经》,从文学角度看,《史记》又评论探究了《诗经》的诸多问题,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典籍,探求《史记》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6.
尽管当今学者对孔子编《诗》删《诗》提出了种种怀疑,而文献却在证实着司马迁这一记载的可信性与合理性。孔子于编《诗》中,寄寓着巨大的文化期盼,由此而使《诗经》承载起了两项巨大的文化使命:一是"文化复兴",二是"文化承传"。就"文化复兴"而言,主要是:在制度的层面上,复兴礼乐文明制度;在人伦道德的层面上,修复世道人心;在风俗的层面上,恢复"王化"时期的社会风尚。就"文化承传"而言,主要是建立以《诗经》为代表的经典文化体系与文化学统,使这一文化万代相传。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灭,奥秘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商颂》 见存于 《诗经》, 有其历史渊源. 商周之际, 殷商文化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渊源. 西周以后, 它演化为周代礼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商颂》 进入鲁国是华夏诸国文化交流的结果.它保存在今本 《诗经》 中当与孔子有关. 《商颂》 流传过程所表现出的殷周文化融合的纵向与横向作用,在华夏民族文化的形成历史上颇为典型, 是一极具理论意义的文化个案.  相似文献   

8.
早自商朝开始,中国古典文化即已对韩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韩国古典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文学源头——《诗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经》开始传入韩国,韩国文人从此对《诗经》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并以此为模式创作本国诗歌。受《诗经》的影响,韩国古代诗歌也沿袭了《诗经》的创作风格,在形式、内容及诗言志等方面与《诗经》有许多相似之处。韩国古代诗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丰富了韩国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唐明邦 《殷都学刊》2003,(1):110-110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历来有着重要的地位。《周易》诞生于安阳里 ,不止安阳人引以自豪 ,海内外学者络绎不绝赴里朝圣 ,无不钦羡。《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30 0 0年来 ,不断受到尊崇。研究《周易》的著作多达五、六千种 ,中国其他文化典籍望尘莫及。殷周之际出现的《周易》只有经文 ,仅是一部占卜之书。王公大臣及平民百姓 ,往往利用它来占筮决疑 ,作为重大抉择的参考。春秋末年 ,相传孔子对《周易》作了新的诠解 ,出现“十翼”(即《易传》) ,深刻地阐发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及其多方面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郑笺》成绩斐然,代表了汉代《诗经》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代注释之作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垂范百代。《郑笺》的释词之例、训解方法及其表现出的文学质素对《毛诗传笺通释》都产生了影响,《郑笺》与《毛诗传笺通释》在传统训诂、文学、义理上均有相通之处。《毛诗传笺通释》对《郑笺》全面地继承发展。从汉至清,诗经的注释之学紧密传承,可见中国学术之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1.
《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的忧患意识张崇琛《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之间有着某些相似。而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种相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三百篇》中,反映忧患意识最多、最充分的要数《小雅》了。象《小雅》中的《节南山之什》、《谷风之什》...  相似文献   

12.
《尚书·酒诰》与《诗经》中写酒的诗篇所反映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都与周初崇尚节俭的政治思想有关 ,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诗经》产生的时代 ,已经形成了十分严格的用酒制度 ,各种礼仪都离不开酒。《诗经》中写酒的诗篇体现出了两种精神 :一为饮酒观德 ,二为戒溺酒。周人既重礼又重德 ,饮酒之是非得失 ,看其社会效果如何 ,是否合乎礼仪 ,有否酒德。  相似文献   

13.
毛宣国  王璐 《云梦学刊》2010,31(4):95-101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美学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梁启超在多个学科和领域都有开拓,《诗经》研究也不例外,这具体表现在:第一,提出《诗经》的读法问题,对《诗经》作文学、历史、应用的多重解读;第二,以《诗经》为范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情感表现方法;第三,从时代、心理、审美趣味的变迁出发,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另外,梁启超的《诗经》考证,由于注重材料搜集和归纳方法的运用,也取得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日本历史上,有一个时代是《万叶集》时代,有一种文化是《万叶集》文化,有一类文学是《万叶集》和歌.《万叶集》标志着日本古代文学的自觉,由蒙昧走向理性,显示了时代的野心与张扬.由于《诗经》文化东渐,《万叶集》中表现婚恋的诗歌、服饰诗歌、宴饮诗歌等都体现了《诗经》文化精神的影响和传承,也体现在文学建构的内容和形式上,显示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日本本土文化基础上,吸收多元外来文化因子,创造了日本《万叶集》时代的文化辉煌.  相似文献   

15.
章次问题与《诗经》叙事艺术密切相关,是《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安大简《诗经·殷其雷》篇的章次与传世本有异,为这一课题提供了讨论契机。综合语词训诂及《诗经》文本考校,可知简本的章次更加合理。安大简《殷其雷》篇的章次可称为《诗经》章次的“处—息”类型。这一章次类型在《诗经》其他篇目中普遍存在,是《诗经》特定叙事逻辑及思想原则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由原始新石器时代的契数演变为古代算筹十进位制;算筹十进位制又进而演变为《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的算筹二进位制,这是《周易》卦象的本义。在弘扬这个本义的同时,一定要肃清象数流毒在当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振龙 《齐鲁学刊》2015,(2):113-118
曹操和曹丕对《诗经》的接受,最直接的就是表现在他们的作品对《诗经》的引用上。曹操、曹丕对《诗经》的引用,既有对前代文人引用《诗经》传统的继承,又有发展。就他们引用《诗经》的总体情况、方式、目的和特征而言,有同有异。这反映出他们不仅对《诗经》的接受有相同的一面,而且彰显出他们对《诗经》接受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09,(4):151-151
《周易本义》(李红著)于2009年3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共分三编:上编是《周易》经文,以传世通行本与马王堆帛书本逐卦对照,附以《彖传》、《象传》和《文言》;中编是《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以上两编均有白话译释。下编则“是参悟《易》道和《周易》入门的知识”,有《悟(易)本相》、《读(易)举隅》及《读(易)入门》三篇。这三篇更能看出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金庸小说不仅有精彩的武功描写 ,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金庸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周易》的影响密不可分 ,这种影响表现在武功描写、人物设计和理想追求三个方面。正是由于金庸将《周易》学说融入到他武侠世界的武功、生活和理想之中 ,融入到对历史和现实、人性和人生、社会与文化、英雄与人格等的思考之中 ,因此 ,他的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孙熙国  肖雁 《东岳论丛》2002,23(3):73-75
《周易》研究必须走出占筮迷信的误区。《周易》产生于古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是古人生活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 ,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周易》特别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特别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特别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与神道相对立的人道观念和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所见的以《周易》名义出现的许多迷信的内容 ,实是后人附会的结果。因此 ,在当前的《周易》研究中应坚决克服本末倒置的现象 ,坚决反对一些人直接或间接地热衷于作为《周易》的形式和外衣的占筮或所谓预测功能 ,注意把《周易》由于时代的局限而带有的占筮形式和后人的占筮迷信同《周易》本身所具有的理性和科学的内容区别开来 ,注意研究《周易》所包含的古老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信息 ,注意研究《周易》中所蕴含着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 ,注意研究《周易》同整个中国文化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 ,注意研究《周易》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