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基本原则和重点举措: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的资源要素交换制度,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村党的组织和村民自治制度,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构建城乡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农村的发展虽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城乡发展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也不平衡。因而,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实现乡村善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治理体系,既能够为破解农村治理困境提供新思路和改革取向,也可以通过塑造具有新素质、新思想、新文化、新境界的新型农民,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目前,道德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仍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价值弱化了道德的控制作用、治理主体伦理素养不高、现有的乡村治理实践尚未对德治表现出充分的重视等。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创造了一种系统性、全面性、有针对性的乡村德治模式,为其他乡村推进道德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具体而言,即发展乡村产业,奠定道德治理物质基础;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传统文化;设计完善的道德治理制度规则;构建道德奖励机制,强化道德行为;恢复道德的评价功能;提升治理主体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4.
鹿盟  霍国庆 《管理学报》2007,4(6):791-795
乡村企业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以后,我国乡村企业的发展困境依然存在。按照经济成分和产权的不同,乡村企业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治理模式。通过讨论我国乡村企业的治理模式,系统阐述了龙门混合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成因以及存在问题。最后,总结了龙门混合治理模式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对乡村企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它极大地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和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乡村治理的运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内外,阻碍了我国乡村治理之路的发展,本文通过阐述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进一步揭示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乡村治理的重要性,以期为乡村治理改革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现代化目前存在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乡村治理主体行政色彩浓厚,乡村治理格局发育迟滞;治理权力强制性色彩较浓,乡村治理规范缺乏法制化;乡村治理结构碎片化,乡村治理缺乏完整有效的权力机构;传统乡村治理制度正在解体,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还未形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文化传统束缚、体制环境制约、民主法治意识淡薄、制度供给不足等。化解这些问题,须发展乡村市场经济,构筑乡村治理基础;健全乡村民主法治,制定乡村治理标准;完善乡村治理制度,增强乡村治理保障;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重构乡村政治文化,增强乡村治理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正>比较理想的乡村治理模式应该是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社会中介组织、村民等多种治理主体构成的网状治理结构。通过这种多元合作治理模式,乡镇人民政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及其他社会组织和村民等都能平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对乡村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中,并通过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平等合作,维护和实现乡村公共利益,推动农村社会有序良性发展。要明确县级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和责任,使其担负起乡村治理的财政保障职责,并监督乡村良治在本区域的顺利实施。要切实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分化加剧可能带来乡村社会割裂与集体行动困境、营利型经纪人主导下的项目进村可能导致乡村公共决策失误,土地大规模流转后经营不可持续可能带来村集体债务累积风险、村民自治弱化与组织叠加可能带来乡村基层组织内卷化风险。要化解这些社会风险,需要形塑乡村基层组织新框架,厘清各组织主体及负责人之间的权责关系;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推进公共事业发展,弥合乡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以乡村中长期发展规划为蓝本,创新下乡财政资源的配置机制和项目验收方式;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擅长乡村治理和运营的"国家队"。  相似文献   

9.
<正>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员流动速度的加快,农村社会成员逐渐开始多元分化和多向重组。此时,村民之间在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意识形态各方面开始发生分化。这一正在发生的变化,使乡村治理嵌入了许多新的变量,这势必影响乡村治理的结构及运行过程,从而导致了同质性社会结构的逐步解体,同时衍生出了一种新的乡村治理模式——精英治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农村社会治理有了更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但农村社会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理念滞后弱化治理效能、组织惰性导致活力不足、机制缺陷减弱治理动能。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应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力;强化共治理念,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融合化;聚焦现实问题,找准农村社会治理着力点;推动机制变革,激发农村社会治理新动能。  相似文献   

11.
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但由于历史以及相关政策的缺失和不完善等诸多因素,造成目前乡村医生队伍面临着待遇不高、学历和职业水平低、执业资格缺乏、培训与需求失衡、养老保险缺失和"后继乏人"等困境,严重制约着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战略施行的背景之下,由自治、法治、德治构成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而村规民约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使其朝着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文章立足于“三治合一”视域,分析乡村治理模式中村规民约建设的不足,从自治、法治、德治3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乡村治理模式中村规民约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需要高度重视乡村社会的法治秩序建构,将自治、法治、德治结合起来。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是民主与法治的结合,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首先要树立法治思维,形成基层政府与农民的良好互动关系,打造多元主体共治的局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法治化中的关键作用,坚定法治化治理的目标、理念,制定专门的乡村治理法律体系,营造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良好社会环境,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两委""一肩挑"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具有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优化农村"两委"干部队伍、提高村民自治效率的制度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两委"干部思想观念落后、乡村精英外流、组织权力过于集中、"一肩挑"不具普适性等难题。为此,需要从"两委"干部教育培训、人才引进与培养、规范权力运行、稳步推行"一肩挑"等方面完善农村"两委""一肩挑"制度,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旨在为乡村提供公共物品,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管理人才问题是乡村治理好坏的重要因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乡村治理状况的好坏取决于农村管理人才素质的高低。然而,在诸多原因的影响下,我国乡村社会中出现了“能人不干”、“干人不能”、管理精英“净流出”等现象,乡村管理人才的匮乏成为乡村治理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正>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维护基层和谐稳定,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村社会治理改革,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大胆创新,从乡村文化、议事机制、便民服务三个方面入手,成果探索出了"两公约管言行、五步法定事情、三张网保民安"的新型村级治理体系,乡村民风政风得到极大改善,矛盾纠纷发生率极大降低。  相似文献   

17.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是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实施的制度基础,而要促使目前封闭、排外的村民自治制度实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型,就必须以"政经分开"改革为先导,并由此推动中国的农村民主实践由村民自治向社区治理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农村的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以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为引领,通过"政经分开"改革以构建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原则、以社区治理为主要运作方式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并推动以生活共同体为范畴的、超越单一行政村为治理单元的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8.
新乡贤对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价值,但在一些地区,新乡贤的参与遇到了"局外人"困境,身份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对称的状况使得乡村社会对新乡贤的接纳程度有限,新乡贤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制约。根据信息与利益不对称的程度不同,可将新乡贤与乡村社会互动划分为排斥型、合作型和观察型三种类型,其中合作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双边互动状态,也是排斥型与观察型调适的核心方向。为此,新乡贤要主动实施本地化融入,积极获取"局内人"身份;政府要完善和改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各项机制;村干部要营造乡村社会良性氛围,并提升村民的主动精神、合作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村干部、村民与新乡贤在内的乡村共同体,以多元主体和谐共生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冷茂林 《领导科学》2022,(8):115-118
乡村治理智能化既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方向,又是实现乡村治理范式由传统科层化管理变革至智能化治理的重要契机。智能技术推动乡村治理领域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势必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乡村治理配套政策制度滞后、治理主体职能不清和权责模糊、治理智能化人才缺失、治理智能化技术作恶、技术越位、应用背离初衷等因素,阻碍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化解乡村治理智能化带来的风险挑战,须强化治理智能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外部引进和内源激发并举,推动人才入乡返乡;限制主体行为,谨防技术越位与作恶;建构绩效评价体系,破解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20.
秦中春 《管理世界》2020,(2):1-6,16
乡村治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对治理问题的分析必须尊重治理规律。现阶段探讨我国的乡村治理问题有特定的背景。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已进入历史新方位。乡村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人的社会管理问题和人的公共服务问题等三大问题。做好乡村治理工作责任重大,它的紧迫任务是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最终目标是要在乡村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实践中,要应对城乡人口流动,扩大乡村治理主体的范围,实行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治理框架;加强村庄人员管理和服务,了解乡村居民现状,健全联系机制,完善登记制度;引导乡村居民的进步,改造人的精神思想,推动人的现代化,夯实善治之基;调控乡村居民的矛盾,重视改革"三有结合",完善治理体系,保证社会稳定;服务乡村居民的需求,强调分类分级施策,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问题;疏导乡村居民的转变,正确解释人的差异,支持社会流动,搭建转变阶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