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案(杀死同寝室4名学生)被害人家属最终因为加害者的家庭情况放弃赔偿要求;2006年12月28日当杀害11人的邱兴华被执行死刑时,这11个被害人家庭仍未获得任何赔偿,类似的案件不胜枚举,这些案件大都存在相同的特点,即犯罪行为人几乎都没有财产可供执行,被害人及其家属也因此得不到赔偿。从刑事诉讼角度关注被害人,关注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因犯罪行为而遭到直接的侵害,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关注。在诉讼中作为案件当事人理应与被告人一样受到同等的重视。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兴起和被害人要求刑事程序保护呼声的高涨,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才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认为:"今后应赋予被害人以平等的防御权,使过于向被告人倾斜的天平恢复平衡"本文通过对刑事被害人的含义,特点以及对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及改善的详细论述,对我国被害人制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的法制建设的完善,略尽薄力。  相似文献   

2.
周建军 《经营管理者》2013,(16):244-24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精神损害赔偿、赔偿和量刑之间的关系、执行难、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制度缺失等。对此,应从在立法上扩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妥善处理赔偿和量刑之间的关系、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法律制度、规范和建立对刑事被害人人的补偿制度等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个大背景下,建立健全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显得极为重要.从全国各地统计出来的数据看,刑事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得不到赔偿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对刑事被害人赔偿或补偿,就是通过给予被害人各种形式的物质补偿和精神抚慰,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创伤,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刑事司法政策保护被害人的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目前,我国立法在这方面还是一个空白,实践中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确、资金来源没保证等软肋。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律规定在刑事诉讼中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不予受理,但是在近些年的实践中,有一些突破性的案件给予了被害人及其家属精神损害赔偿。暴力强奸案件对于受害妇女的精神损害极大,是否应该突破我国法律的规定给予被害人赔偿,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我国的法律和司法实践,对暴力强奸案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刑事和解制度对被害人救济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在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攻坚阶段,应该认识到要强化刑事和解制度对被害人的救济,并对被害人在经济上获得的赔偿或补偿给予保障,如此才能真正彰显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朔 《决策与信息》2011,(10):43-44
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害的被害人是否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民法学界和刑事诉讼法学界争执的热点所在。本文从立法、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三个方面阐述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以期对此问题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周若蒙 《经营管理者》2011,(1X):259-259
<正>一、我国确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必要性被害人补偿制度是指,国家对因遭受犯罪侵害又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合理渠道获得充分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通过法定程序在一定范围内给予经济补偿,使其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的制度。其有  相似文献   

9.
我国死刑案件适用民事赔偿的必要性可从现实价值、实践操作层面和诉讼经济角度考量;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与我国当前死刑政策目的相一致、与我国目前司法环境现状相适应、与我国死刑量刑体系相适应;对民事赔偿在死刑案件中适用的前瞻性构想有:完善死刑案件附带民事调解制度;建立被害人民事赔偿先行起诉权制度,明确死刑案件民事赔偿的具体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范围内,公共政策执行情况较好,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的情况。本文主要研究了公共政簸执行不利的原因,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办法,希望能够提高公共政策在基层部门的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11.
执行活动是民事行政诉讼的重要环节,与当事人的权益息息相关,普通老百姓只有在判决得到有效执行的情况下,才会相信法律的权威;反之生效裁判得不到执行或者出现错误,就可能给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执行难、执行乱一直是多年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及司法不公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司法执行存在的难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再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屡屡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了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而广大受害者却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和补偿。本文拟从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入手,剖析我国对食品安全事故赔偿救济不力的状况,提出建立补偿基金制度是维护社会安定、保持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借以期待受害者能得到实质补偿,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张锋 《决策探索》2009,(12):55-56
刑事和解制度来源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和解尝试方案。那时,加拿大安大略省基秦拿县发生了一起破坏艺术作品的犯罪案件。鉴于两名犯罪嫌疑人都比较年轻,该县一名了解案件具体情况的缓刑官员说服了本案法官,同意让两位年轻的犯罪嫌疑人与所有被害人见面,两位年轻人当面承认自己的罪行,诚恳赔礼道歉,并对造成的所有损失给予经济赔偿,得到了受害人的谅解,一致同意对其从宽处理,法官最后决定对两名年轻人宣布判处缓刑。这种解决方式后来逐步演变为刑事和解制度,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拥有1200多个“被害人——加害人”和解项目,其中美国和欧洲占75%。  相似文献   

14.
在法律实践中,有很多案件得不到及时执行或不能执行,形成"法律白条".迟到的法律判决已属不公正,法律判决之后,迟迟不能执行,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形成"法律白条",同样是不公正的,更应注意防止和纠正.  相似文献   

15.
<正>交通肇事案件中,被害人当场身亡而其身份又无法查清,而作为交通肇事案件中的被告人愿意主动承担对死者的相关赔偿以求得法院从轻判处,此时被告人的权益要怎么维护?由谁对该笔赔偿金提起诉讼?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都没有提到上述问题。交通事故中无名氏死亡赔偿诉讼主体问题,在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中还存在空白,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16.
邢增杰 《经营管理者》2012,(9X):322-323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包括物质损失,但不包括精神损失。而精神损害赔偿及其相关制度在民事法律领域已得到广泛确立,刑事立法却予以否定,在逻辑上及法理上都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无论从必要性、可行性两个方面分析,都应该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通过立法,完善对被害人精神遭受损失情况下的赔偿问题,以改变当前我国法律在该领域的空白现状,更好地保护公民精神上应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推动被害人社会支援体系的建立完善,有利于实现被害人保护的社会化,更好地保护刑事被害人的权益。本文结合国内外立法与实践的经验,对我国被害人社会支援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开篇提出问题,论述了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法理依据,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有限诉权等权利,建议我国刑事法律在立法层面应坚持公正为主、兼顾效率的价值理念,并引入信息通报、被害人影响陈述、被害人司法审查申请等相关制度;在实践层面上应扩大被害人赔偿金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助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给予被害人充分、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19.
刑事被害人问题成为近几年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确立刑事被害人在案件处理中的能地位,赋予其充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是改善刑事被害人不利现状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如何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量出现的刑事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之后,其本人和其家属生活困难甚至无以为继的现象,浅析如何在我国科学合理地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以对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