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通过对苏北农村人口的调查,分析当前农民外流的现状,并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农村人口外流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城乡收入差异、家中有未成年学生、有老人需要赡养和国家的政策等与农民外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村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实证调研发现,农村教育扎根的社会基础正在转型变迁,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阶层竞争、社会舆论的污名化评价与城乡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现实之间相互耦合,共同驱动农村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流出,乡土教育面临主体流失的“空心化”困境。该困境在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同时,留村师生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损,造成文化贫困的代际再生产和乡土教育公共性的式微。由此,应从农村基础教育成长的社会环境出发,加强政策层面的资源和制度供给,引入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灵活参与,使用数字赋能家校连接与合作等,多管齐下助推农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本文将农村空心化、农民荒和职业农民培育作为系统逻辑体系,构建了一个全新多维研究框架。农村空心化不但带来了"农民荒"的严重挑战,而且也带来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历史机遇。鉴于"农民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把农民兼业化作为短期有效缓解手段的同时,长期中应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收益,以此化解农业生产接班人危机。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农村劳动力正走向结构性短缺,致使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梳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现状及其危害,简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地位,通过探讨新生代农民的特征、观念和利益诉求,提出加速新生代农民培育的措施和动力机制,以此化解农村空心化导致的"农民荒"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下,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断流向城市,农村从人走楼空的现象逐渐演变成农村社会空心化状态。农村社会空心化造成发展潜力不足,农村社会脆弱性风险凸显。识别社会脆弱性风险并进行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村"空心化"是指农村的各项事业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的现象,表现在土地、人口、地理空间和"软"环境等方面。其产生原因有:城镇收入高于农村收入的拉力、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推力,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镇;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融入城市的艰辛,使农民难以割舍与土地的联系。治理农村"空心化"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为农民进城提供稳定的就业环境;推动农村经济走产业化之路,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培养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合理规划布局,建设美丽"村镇"。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受到农村土地权利分配机制不够合理、经济条件不够充分、城乡制度二元对立以及土地管理使用法律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出现了老无所养、未成年人教育缺位、社会管理功能弱化、土地资源浪费等诸多空心化问题,应通过加大现代新型农民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范围和质量、做好农村发展规划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国农村土地权利配置不当,导致大量的反公地悲剧,土地浪费和土地低效利用,丧失了大量的附着在土地上的经济机会。由于农村缺乏相应的经济机会,农村生产要素要么大量浪费,要么纷纷流入城市,进而导致农村空心化。由于土地是农村最为丰富的生产要素,治理农村空心化应首先从激活附着在土地上的经济机会着手,调整土地权利,落实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从而为农村自主非农化开创条件,发掘农村非农经济机会,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剥离土地的社会功能,为巩固和加强农户的土地流转权利创造基础条件,增加农业经济机会。  相似文献   

9.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特殊现象.农村“空心化”导致了农村凋零与土地浪费、粮食生产堪忧和农村社会管理困窘等.农村“空心化”产生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元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是“时空压缩”阶段表现出的特殊现象,其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市场经济下“用脚投票”等密切相关.加强农村“空心化”的综合治理,需辨证地看待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关系,树立农民是职业的理念,保障农民作为职业的利益,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资本下乡,对农村实行撤并整治.  相似文献   

10.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发展转型过程中农村青壮年人口持续流向城镇后农村经济社会陷入衰败的现象。其中土地抛荒和留守家庭问题是新闻媒体、政策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文章从组织制度角度探讨空心村治理的多重逻辑,分析相关利益群体的行动逻辑及其相互间的竞争和合作过程,解释目前空心村治理困境的生成机制,从而为探求一个更为合理的治理框架提供理论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当前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性制约因素。因此 ,要促进农民增收 ,就必须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农村人口的大幅下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结构性差异,客观上使得中国农村普遍陷入了“空心化”“老龄化”和“空巢化”困境。农村的人口空心化又导致了产业空心化、文化空心化和社会碎片化等多重空心化。农村多重空心化之后,造成了典型的农村治理分散不经济的发展陷阱。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面临农村人口空心化这一重大现实,需要做出战略调整与路径创新。本文秉持“因村施策”的核心理念,依据空心化程度、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等关键指标,提出以“国土整治”“有机收缩”“适度集中”和“产村融合”等战略规划持续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城乡对立统一论;第二,城乡关系变迁论;第三,城乡融合论。研究和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观对当下我国出现的空心村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农村空心化是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必然产物;第二,城乡统筹是解决农村空心化的根本途径;第三,打破城乡壁垒,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最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一些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并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通过对村落“空心化”现象的驱动机制以及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模型的阐述,讨论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形成机制;从土地资源、农业生产、留守人口的角度,分析了“空心化”的负面影响,并对整治“空心化”问题提出了...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要,农村产业结构必须全方位"空间转移"。作者在追述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历史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空间转移"的紧迫性、必然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培养经济增长、引进新技术、加大资本投入、加速专业化生产、加强线路建设和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要,农村产业结构必须全方位“空间转移”。作者在追述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历史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空间转移”的紧迫性、必然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培养经济增长、引进新技术、加大资本投入、加速专业化生产、加强线路建设和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发展空间 ,揭示了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提出内需扩张政策的重点应从刺激城市居民消费转移到加大力度增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上来 ,制约农民购买力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 ,应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和合理的制度创新来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等论断  相似文献   

18.
人口“空心化”问题已成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最大约束条件,全方位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工作方式、社区文化和经济。城乡空间居住距离动摇家庭代际互助基础,即使“隔代照顾式”随迁和“女儿养老”的家庭功能自适应调整亦难以扭转变局。政府同时扮演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后者容易陷入“主导”幻觉和制度创新“盲点”。基层治理组织受人口流失影响,其管理能力与村民所期待的养老服务角色间存在差异。志愿部门出现“非典型性失灵”,发展动力不足。政府成为其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最大的推动者,但因得不到所嵌入制度环境以及社区网络的支持而出现效用递减。因此,突破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困境需要政府由“主导”角色转向合作“平台”角色,通过知识转移机制、合作纠偏机制和非货币奖惩机制构建社会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9.
依据人口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对1985—2009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剖析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其对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来证实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并简述其后果,以期这一现象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0.
城乡区别的二元管理体制人为地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把中国社会分割为城市和乡村两块 ,阻碍了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 (三农 )的发展。中国现阶段改革二元体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如果让三农大胆地走三化之路 ,也就是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市化 ,三化互相支持配合 ,就可以消减二元体制 ,促进三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