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家国情怀"作为一直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思想,不但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且蕴含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思想,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高校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主要载体,并通过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是指提倡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们要通过阅读和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更好地形成文化自信。语文教材中既有男性角色,也有女性角色,都或多或少渗透着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守正创新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基本遵循,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守正的核心内容.在内容创新层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坚持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教育为价值归旨,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由"爱祖国"向"爱国家"教育的辩证演进;在路径创新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厚植文化底蕴,以文化自信滋育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家园,弘扬家国情怀,激发青少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4.
家国情怀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时代新人的成长、发展提供精神滋养。培育时代新人家国情怀需要以科学思想为引领,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夯实理想信念、树立公民意识,同时需要坚持从优秀文化中汲取家国情怀培育的养分与力量,在实践锻炼中以丰富的活动、广阔的平台夯实教育成果,并不断从领导机制、治理体系、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推进时代新人家国情怀培育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侨批文化中蕴含的家庭伦理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并从家国情怀培植的角度探析侨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提出要从讲好侨批故事、弘扬侨批文化、搭建学习平台、研究侨批文化等四个方面深入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爱家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共梦想之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书院精神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对书院生徒家国情怀的涵养和培育。通过分析传统书院涵养家国情怀的感性基础、传承家国情怀的理性培育、培育家国情怀的道德践履等三个方面,探讨传统书院家国情怀的历史意义。由传统书院培养生徒家国情怀的历史经验中,探求可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提供借鉴的智力支持和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仁爱精神,增强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培育献身精神,增进热爱祖国的荣誉感;加强社会实践,夯实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论述蕴含着由家延伸到国的递进圆融关系,其形成既是对优秀传统家国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又是对中华儿女奋斗历程的省察与总结,同时也是对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研判与回应。其内涵要义主要包括以厚植家国情怀上下功夫为基本要求、以爱家与爱国相统一为核心内容、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共建为践履路径三个维度。从个体、社会、国家、世界来看,这一论述在于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道德准线、培植清正淳朴家风民风的价值导向、筑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精神根基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凝聚民心的强大精神动力。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光辉,同时也昭示出人民领袖家国情怀的伟大人格魅力。毛泽东的家国情怀内涵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家国情怀思想的理论原点和思想资源;习近平的家国情怀是毛泽东家国情怀的当代形态,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要注重弘扬传统忠孝文化,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握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发展逻辑,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促进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家国情怀自古有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美好情感,做好家国情怀培育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在当前互联网建构的信息化社会生态下,家国情怀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必须紧跟新时代的新特点,从媒介选择、内容建设、素质提升三个维度来推动新媒体视域下的家国情怀培育工作,从而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精神能够为重大公共事件的应对提供有效支撑,为解决重大公共事件凝聚思想共识、整合社会资源。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家国情怀是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生成的内在原因,责任担当是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生成的重要原因,自强不息是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生成的深层原因。江苏高校在开展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实践时,应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指引,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为本质要求,以重大公共事件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在具体践行中,江苏高校还应以“三个深化”培育青年的爱国理念,以“两个创新”优化爱国主义培育方式,以“两个视野”拓展爱国主义精神向度,以“四位一体”凝聚爱国主义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1.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文化“家国一体”思想的新时代阐释,集个人、家庭、国家与国际于一体,是思想教育与文化书写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性科幻作家,叶永烈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哲思融入科幻作品中,以饱含爱国主义的笔墨,书写了从个人、家庭至国家三重递进式的家国情怀之思。其科幻作品的家国情怀书写,既尊重并发挥了人民中心地位,更致力于展现家庭和谐、祖国繁荣的光明未来,以此激励青年一代爱科学、爱祖国的热切深情。  相似文献   

12.
从"国"之大处着眼,从"家"之小处入手,是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逻辑理路。优秀传统家训蕴含着涵养家国情怀的价值源泉,它倡导"睦亲和家"的家庭理念,并推崇"公忠报国"的价值情怀。在推进传统家训的现代转换中加强家国情怀培育,要有鉴别地对待传统家训,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要着力衔接当代家风建设,将其融入于日常的家庭教育之中;要创新表达方式,在生活化中融通家国情怀教育。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深刻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从两个基本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民族精神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涵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应当包涵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期实践中所熠熠生辉的指导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革命传统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中国精神的新时代的主旋律,党的群众路线的指导精神在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发挥着根本性的重大支撑作用,弘扬中国革命传统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条件,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革命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红色资源”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红色资源中的“铁军文化”所蕴含的“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铁军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和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及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6.
英雄情怀具有丰富的核心内涵,彰显着深厚的时代意蕴。青年是祖国发展的生力军,将英雄情怀融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能引领青年拥护党的领导,涵育青年厚植家国情怀,凝聚青年强大青春力量。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增强军事化拓展训练和夯实纪念日教育制度,是将英雄情怀融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求高校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军事素养与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高校的国防教育必须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以更好地提高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论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具有恒久的魅力。但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系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应突出开放性;弘扬团结统一应注重各民族的特色发展;弘扬爱好和平应在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积极作用;弘扬勤劳勇敢应高举科学旗帜;弘扬自强不息应大力提倡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从红色记忆向度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有助于其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当前,红色记忆的弱化致使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维度存在挑战。对此,要从守护和传承彰显家国情怀的意义标识、以多元形式复现红色记忆的历史场景、挖掘和弘扬红色记忆所承载的价值、推动红色记忆向体化实践转化等进路,开启青少年认知辨识的记忆之门,促使其生发出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坚定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志品格,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对文化领域里一边倒的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学校教育中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教育只有“才”的培养,而不见“人”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人们情感的疏远和冷漠。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濡染、浸润学生心灵,提升学生道德价值观,重构人文精神,是教育必须完成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