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西方艺术从古典艺术(精神艺术)到现代艺术再到后现代艺术的演变过程,是一种必然的逻辑结果。中国现代艺术直接“嫁接”自西方现代艺术,并不具备西方艺术的逻辑演变过程,是一种在短时期中对西方各种艺术形式并融汇合与快速流变的掺杂样式,从产生的那天起,本身就是模糊和非流派性的。中国现代艺术承担了西方现代艺术所无须考虑的使命感,这是原本现代艺术所不能和无法承担的,这种虚假性的使命感所形成的文化误会构成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所谓“前卫性”以及内在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2.
80 年代以来发生在台湾与大陆的小剧场运动,可谓“一母所生”,同中有异。两者都是文化开放的产物,都是在西方戏剧新潮的影响下突破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果,又都是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把艺术的目光盯到了中国传统戏曲上。但这一运动在台湾的酝酿要早一些,海峡两岸在艺术探索的“前卫性”与对主流戏剧的“反叛性”上是有差异的。台湾的小剧场运动,其业余性、独立性很强,而大陆的小剧场运动则大体上是主流戏剧的“分枝”与“附庸”。此外,前者多以“喜剧之美”取胜,后者则多出之以正剧或悲剧。把两者放在本世纪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观察,它们都带着“弱势文化”的矛盾与尴尬。  相似文献   

3.
把握现代西方艺术必须将之置于其得以产生的特定的话语模式中。为此,本文提出:首先,现代西方艺术产生于与传统文化经验系统根本不同的现代文化经验系统,这是理解现代西方艺术的首要前提;其次,把握现代西方艺术,还有待我们对“美”有一正确的认识,那就是,并不存在所谓“永恒”的美和艺术,存在的只是特定话语模式下的“美”或“对象”,为此,现代西方艺术给予我们的“美”不同于大家熟知的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浪漫主义艺术给予我们的“美”的感受。最后,解读现代西方艺术的话语模式启示我们不能违背自己的文化精神,硬着头皮去艺术“现代化”,与西方“接轨”同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产生、发展的前提、基础、状况,认为中国所谓的现代主义的基础和前提与西方现代艺术产生的基础和背景完全不同,由此决定了中国艺术不应该也不可能走完全相同的西方现代艺术之路,从中国当前的状况来看,还是以"中国当代艺术"或"前卫艺术"指代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5.
现代艺术如同是一座大厦,由各种不同类型的风格组合而成,建造这所大厦的原理,是科学、理性和文化。然而组成现代艺术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的西方由于其高速的发展它所孕育的西方文化是现代文化精美的外衣,并且由于中国厚重的文化正像一支强心针打入现代艺术体内,成为它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地整体地影响着现代艺术。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思维与中国诗学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少理论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正不断以游戏的方式使用着西方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视为解除历史深度威胁的有效符码,其结果不仅使现代主义的前卫艺术失去了惊世骇俗的力量,同时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否定了经典美学的崇高感。本文不完全同意这种见解,并试从跨文化立场寻找新的阐释思路。通过以中国经典的诗学传统与后现代美学原则的对话和比较,从而有理由认为,后现代主义对前卫艺术和经典美学的双重否定,只是针对西方主流文化艺术传统的反叛,而当后现代的文化钟摆游荡出西方近代理性思维的囚笼之时,它可能在无意中却接近了东方中国的某些诗学观念和美学精神。论文进一步从主体的消解、意义的模糊化和生活的美学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中,我经历了一番“认同危机”后,终于顿悟到:建构民族的“超现实”的艺术世界,是迈向21世纪文学的必由之路。 1 新文学史表明,“五四”时期,中国现代作家在努力介绍引进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的同时,也曾热切地向西方求助“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可是,所产生的作品,却与欧洲“现代主义”前卫人士激进的潮流不同,虽然中国作家意欲和西方潮流并驾齐驱,但他们的作品所印证的,仍是19世纪欧洲文学的缩影。诚然,不同文化在任何状况下接触,都可能发生“自然时差”的现象。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它暗示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同文化在不同阶段中呈现的“现代风”所具的多义性。众所周知,在19世纪西方文明的舞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中国现代书籍的装帧设计方面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不仅对中国传统的书籍装帧艺术深有研究,还大力引进了西方好的书籍装帧形式。在引进西方优秀文化艺术的同时,他注意到了一个关乎民族文化根本性的问题——"民族性",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正是他勇于引进西方文化而又能够保持传统文化中"民族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形式等不同角度论述西方前卫美术对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颠覆,进而分析这种颠覆影响的深度和范围,提出传统文化在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出路和前途.  相似文献   

10.
摘要: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影响的认知梳理中,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形式和意象本质的象征性进行了研究,挖掘中国传统图形的深刻寓意与哲理的文化内涵。由于中国传统图形文化理念对现代标志设计最终是否呈现出的深厚文化内涵起到决定性作用,尝试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阴阳调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运用在三个不同主题的现代标志设计中,由传承、再造走向创新,在讲究形式美感的同时注重彰显现代标志由表及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现代法治概念主要来源于西方社会,引进西方法治理念对于树立法治在中国的权威是必要的,但法治的完全西化却会使法治在中国因水土不服而名存实亡。儒学对国族文化有着深刻巨大的影响,从儒学之“仁”、“礼”入手,寻求传统文化之于现代法治建立的意义所在,有助于中国现代法治内在传统根基的建立。同时,古代儒学也因与现代法治的交互契合而获得新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现象背后看不见的手。对当代中西建筑碰撞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角度与深度进行解读十分必要。通过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是“器”,“器”的定位是“室”用,是实用;西方Architecture的定位是“器艺”,是实用与艺术的并重。对中国当代建筑在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美”与“非美”观念、回归传统的倾向、经济因素与建筑精神、原创与中国建筑大师的培养进行了文化解读,并对日本建筑的现代化历程进行了剖析。指出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本土建筑师的努力,做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现代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京剧风格钢琴音乐创作是当代多元化艺术生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合力”生成的新音乐形象,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作品的艺术魅力,赋予了京剧戏曲艺术崭新的内涵。在文化语境下思考,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在当代进行的传承和演变的重要体裁,是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舞台呈现的形式变体,为西方钢琴艺术“中国化”提供了更宽阔的创作视野。同时,京剧艺术的钢琴化也表征着作曲家们转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致力于追求中国化“民族文化新音乐”的创作理念,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台北)《中国论坛》第32卷11期上发表文章认为,传统文化与商业社会的冲突由来已久,在社会学家或文化史家看来,这是两种社会价值或两种文明的对抗。在西方,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市镇跨入历史的年代。斯宾格勒用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来描述这种冲突的早期模式。他认为精神上由乡村所形成的文化,人类被他的创造物、城市所掌握,所占有了,而且变成了城市的俘虏,成了它的执行工具,最后成为它的牺牲品。尽管如此,西方的现代社会毕竟是从传统社会脱胎而来,与传统保持着天然的联系。在后工业时代,传统与现代经渭分明。现代商业社会自觉充当传统的保护神,“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存贮于商业社会的僻静的角落。然而,在中国,“传统”与“现代”之争被打入“中西之争”的楔子,现代商业社会被看成是西方文明熏陶教化的产物,而不是传统自然进化的结果。因此,传统与商业社会的对立和冲突要尖锐得多。  相似文献   

15.
虽然东西方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本质和面貌,但在20世纪初,现代西方绘画却自然而然地接近中国画的特征和结构,尤其在西方现代绘画更深层的思维结构中,某些精神的特质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一些要义竟有着惊人的本质同一性。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成为西方现代艺术中关键性的提示因素。  相似文献   

16.
2 0世纪 4 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九叶“诗派 ,代表了西方现代主义在经中国本土文化语境的改造和接受过程中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该文分析了“九叶”诗派在受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下 ,在继承中国 2 0世纪 2 0、30年代现代派诗歌传统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基础上 ,所形成的独特的诗学观 ,即他们主张诗歌创作应坚持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自我与时代的统一 ,知性与感性的平衡等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文章思考了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了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列举了日本及西方国家民族化设计的不同特色。提出在日常教学中,设计应着重对本土艺术元素的发掘、应用。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把传统文化艺术的形式美、寓意美、智慧美和精神美逐步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上海文化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形成的一种开放多元的综合文化,在其无比"现代性"的另一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传统质"。在上海文化濡染下产生、发展和嬗变的中国现代派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经验的同时,也鲜明地彰显出怀乡情结、浪漫情怀、通俗意识等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近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西方文化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拒斥、被动接纳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会通三个逻辑阶段。本文以全球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三位一体”为最高价值标准,评析了中西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的价值取向。在中西文化冲突、磨擦过程中,一方面,西方文化精华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可”;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也向西方文化渗透,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西方文化“认可”,并以统一的价值取向,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会通和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发生发展既受制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又受制于其自身包含的现代性困境,还受制于西方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这种状况使得建构一种适合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中国美学”变得十分困难。中国传统美学自20世纪初王国维和鲁迅对其进行审美“主体性”的现代奠基以来,一直影响着后世100多年中国美学的发展。王国维和鲁迅对于传统美学的复杂的“批判”态度,虽在西方美学确立话语霸权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被推为座上宾的情况下得到缓解,却在后现代美学“反现代”、“反传统”的强势入侵下再一次得到张扬。鉴于此,今日中国美学的建设在方向上就不可能还是一种单一的“反传统”或“回归传统”,而要考虑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