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彝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兄弟民族之一,散居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大小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人口约六十九万,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中等级森严。从上到下,各地一般分黑彝(或土司、土目)、曲诺(或曲火、吉火)、阿加(或吗约、萌柱)、呷西四个等级。阿加属于第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清代凉山彝区的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问题。作者认为,从清初至康熙年间,清王朝在凉山彝区保留了土司制度。到雍正年间,伴随改土归流在相邻地区进行,在没有弄清凉山彝族社会状况下,在凉山也宣布实行改土归流。而事实上,在凉山改土归流并未实行,只在凉山边缘浅山坝子地带推行州县制度。雍正以后,针对不同的情况,清王朝在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问题上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政策,从而一部分土司仍被保留下来,而另一部分土司被革除,使凉山边缘某些地方走上了封建制道路。到清末,为达“筹边援藏”的目的,清王朝在凉山腹地又宣布搞改土归流,并有废奴之议,但终因黑彝奴隶主势力的反扑,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分布在四川、云南大小凉山一带的彝族,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在这里,基本的阶级关系是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对立。社会成员被划分为黑彝、曲诺、阿加、呷西四个等级。黑彝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世袭贵族,其他三个等级都处于被统治的地位。根据民主改革时划分的阶级,黑彝等级绝大部份是奴隶主,极少数是一般劳动者,曲诺等级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习惯法调解制度作为彝区群众的纠纷解决方式,在调解主体、调解方式及调解程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尽管其存在着违法调解,通过调解宣扬等级观念以及阻碍国家法执行等消极因素,但也具有快速解决纠纷、防止事态升级以及调解成功率和执行率高等积极因素.正确对待凉山彝族习惯法调解制度并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凉山彝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199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举办第一届彝族国际火把节以来,已经形成每三年举办一届的制度,现已成为凉山对外形象的品牌及凉山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平台.更是让世界认识凉山、了解凉山、了解凉山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以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泸定县存在着一个没有黑彝奴隶主阶级的"独立白彝"民系。值得探究的是为什么在凉山的边缘地区会出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呢?本文从他们迁来的原因,生存环境以及等级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建国前,凉山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在彝族聚居地区基本上没有正规的教育事业。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1956年民主改革后,凉山从奴隶社会飞跃到社会主义社会,彝族人民在政治一上翻身之后,迫切需要在文化教育上翻身。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凉山民族教育事业,五十年代就从条件优越的内地派遣一批又一批教师进入凉山,扎根凉山,建设凉山,与凉山各族人民一道兴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四十年来,特别是在十年改革中,随着凉山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凉山民族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生着令人瞩目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州委、州政府从凉山实际出发,对凉山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调整教育内部结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舞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中的一枝奇葩.在以往全国各大舞蹈赛事中,凉山彝族舞蹈作品屡获佳绩便是一个客观说明.研究彝族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不但对彝族舞蹈自身大有裨益,对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而言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提起凉山,国内外不少人士并不陌生,但对凉山的理解程度和评价上,却是千差万别。有人说,“凉山,凉山,荒凉之山”;有人说,“凉山山不凉,人情似火旺”。这便是对立评价之一例。就自然环境而言,凉山青山绿水,到处可见。大凉山,山势平缓,高而不险。小凉山,雄伟壮观,林丰竹菠。整个凉山,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日光充足,雨量充沛。凉山地上地下都是宝,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这里作为我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我感到幸运,感到自豪。但是,众所周知,凉山这块美丽的地方,建国前交通闭塞,与世隔绝,残酷、野蛮、落后的奴隶占有制一直延续下来。奴隶主之间成年累月的世代冤家械斗,山无宁时,民无宁日;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不但终年劳动不能  相似文献   

10.
53年前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让凉山彝族人民"一步跨千年",直接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今天的凉山,又再次经历着一个快速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通过两次社会大变革,凉山彝族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凉山彝族人的主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中的地方性知识蕴含着有效利用和保护其所处自然生境的生态智慧和生存技能,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川、滇大小凉山是地质和气象灾害的易发区,凉山彝族人民通过对所处生境的自然物象及气候变化长期观测,总结形成了丰富的减防灾地方性知识,尔比即是其中之一;尔比反映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对于生存环境的历史体察,对于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的经验认知,承载着凉山彝族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灵活、恰当地运用和推广尔比,将对提升社区减防灾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晓蓓  张胜琴 《民族学刊》2019,10(6):39-51, 122-124
彝族土司存在了七百多年,是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土司。梳理近代彝族土司在彝区治理权的变化,结合奏折御批、凉山碑刻、清代凉山历史档案以及民间口述史料来研究彝族土司的的地方治理,更能客观地展示其治理权变化的影响因素,其中可见彝族土司职权的国家依赖性,权利变化受制于中央, 并且始终与黑彝存在利益博弈,其社会治理权在国家统一与国家动乱时,有着极大的不同。国家政权稳定,彝族土司治理权稳定并得到加强;同样,当国家出现危机,土司权利也受到威胁。近代彝族土司权利变化正好与国家统一受到威胁时的权力的变化相对应。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历史悠久、仪式复杂,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风貌,反映出浓厚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也透射出凉山彝族的鬼神观、生活禁忌、性别意识,以及通过祭祀圈反映出社区内部的交往情况,是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和宗教生活的活素材.  相似文献   

14.
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凉山彝族银饰艺术,是凉山彝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劳动与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创造出的自成一体的工艺精谌、造型独特、华美典雅,用于装点美化生活的佩饰、生活器具与宗教法具等实用物的统称;这些古老精美的银饰涵盖了彝族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本土知识、民间智慧、神话传说、万物起源、历史事件和族群记忆等各方面知识;它既是凉山彝族民族工艺的精髓,也是造型艺术的源头,更是彝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选择这篇文章,与我的一段切身经历有关.我第一次去凉山彝族地区做田野调查时看到,当地的服饰、烟袋等上面有很多图案,我想将当地的这些图案与凉山其他地方的装饰图案作比较,看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个考古学式的想法遭到人类学家的否定,这让我第一次亲身体会了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郎维伟 《民族学刊》2016,7(1):91-92
近期有幸拜读由李仕安口述、马林英撰写的《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一书,掩卷之余,感慨良多,通览全书,特作评介. 该书的撰写人马林英教授与我在研究机构共事已有三十年,她专注于文化人类学在彝族和彝区方面的研究,思想活跃,田野扎实,治学严谨,著述颇丰.这是她第一次以口述史的方式书写凉山彝族的历史,该书所选口述历史的采集对象,为当今凉山彝族中屈指可数阅历丰富的百岁老人;其方法应用之娴熟,秉持了口述史尊重客观、挖掘事实、弥补文献不足的原则,通过采访和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围绕口述对象的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的主题,呈现出凉山彝族在民国和新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场景.全书以突出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解读凉山社会历史的新视角,给人耳目一新,令人信服的感觉.具体来看,该书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17.
’94首届国际火把节透出信息凉山经济由凉变热旨在让世界了解凉山、让凉山走向世界的’94中国凉山首届国际火把节,于8月1日至4日在西昌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欧共体、日本、英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45名外宾和53名港澳台同胞,以及2000多名中外记者和上...  相似文献   

18.
论清代对凉山彝区的经济开发杨明洪凉山彝区的经济开发发源于秦汉,唐、元、明、清逐渐有所发展,其中清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清王朝自身政治经济发展及凉山彝族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清代对凉山彝区的经济开发曾出现过两次高潮,它们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内容。本文...  相似文献   

19.
更正说明     
《中国藏学》2014年第4期刊出鄙著《九十自述:如何走上藏史研究之路》一文,因年迈记忆力衰退,口述时即有若干错误,近经老友王晓义同志提醒,有以下几处需加更正:1.第16页第6行"费孝通夫妇到凉山等地的考察",费孝通夫妇应是去广西大瑶山,未去凉山;林耀华先生曾在大小凉山考察。2.第16页第9行"1956年……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十世班禅喇嘛  相似文献   

20.
杨竟艺  杨永清 《民族学刊》2022,13(6):30-36, 141
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成绩斐然。2020年,凉山彝区10县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消除。为了巩固彝区脱贫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彝区乡村振兴,实现彝区农业稳产、农民稳收、农村稳定,本文主要从凉山彝区的社会发育程度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发展滞后、公共基础薄弱、市场发展缓慢、内生动力缺乏等详细地分析了制约凉山彝区持久脱贫的困境因素;并就防止凉山彝区规模性返贫的困境因素,首先从政策、产业和互助合作方面对已有的主要帮扶措施进行了优化与健全,其次,从构建与完善保障督查、政策联动、内生动力激发、贫困文化消解、禁毒防艾和监测评估等机制方面提出了防止凉山彝区规模性返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