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今世界各民主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善治模式。善治模式是对近现代民主政治以及人权发展的积极回应。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存在问题较多,从善治维度下进行考察,主要表现为社会管理偏重于管制而忽视服务,社会管理的主体单一,公众参与的程序规范性不够,政府对信息资源有效整合的能力不够,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和统合协调功能有待增强,社会管理的基础设施没有相应跟进。为此,善治维度下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需要加强社会管理的合法合理审查机制,建立社会管理的责任细分明确机制,建立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社会管理的绩效评估机制,建立社会管理的风险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具有贴近基层,深入边缘人群的特点,它运用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将政府的刚性政策转化为温和的社会管理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沿力量。分析了当前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管理中的问题,认为通过建立新型的社会工作机制,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增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善政是通向善治的关键,而欲达到善治,首先必须实现善政,在我国,想要达到环境善治这个目标就必须先实现环境善政。本文通过回顾我国环境治理路径的选择历程,分析目前我国环境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与环境善治这个终极目标存在的差距;为了缩短差距,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一条道路来治理环境?是按照目前的治理路径还是学习西方的多中心治理?本文认为这两条道路在我国目前的过渡时期都行不通,从而提出了一条创新式的路径,即从环境善政走向环境善治。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路线的定义,论文试图找出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它们的契合点——共性,作为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面对当前社会在基层社会管理及群众路线方面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结合群众路线与基层社会管理的本质、内涵和特点,尝试着找出加强党的群众路线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并列举了三个示范性实践案例。论文最后认为:要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必须探索中国特色的善治模式。  相似文献   

5.
陈建义 《社区》2014,(24):12-14
如何实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工作的三者联动,从而实现基层社会的“善治”,是近年来各地都在不断思考、孜孜以求,但又缺乏整体性安排的重大课题。为了把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促进社会组织激发活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发挥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的独特功能,浙江省民政厅近日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三社联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即浙民基135号文件,就“三社联动”提出了一些颇具引领性和实践性的观点、举措。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社会公平、社会善治和有效的应争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三大基础。社会公平正义既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会善治则是增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而有效的应急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在社会发生重大不和谐事件时必须采取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来保障全体公民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良政"是精英政治、集权体制与动员型民主相结合的产物;"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普遍代表性或治理绩效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或模式,它是在政府与公民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对公共生活的有效合作管理.依据"善治"的10条标准,社会治理要达到"善治"的境界任重而道远,国内外政治社会环境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但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去追求.为了社会和谐与善治的目标,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回应公民需求以解决"民本"问题;充分赋权于民以解决"民权"问题;保证最大限度的民众利益代表性以解决"民生"问题;通过与民间更多合作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均衡治理格局以解决"民享"问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默契出现的治理理念填补了管理观念在如何面对被管理方方面的空白,它将管理对象纳入管理过程中来,形成了一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型政治行动模式。当政治学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政治机构试图用公共权威制定具体的政策项目来改变社会状况,努力实现政治目标的时候宏观的政治制度研究就转到具体的治理研究上来。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具有一些明显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如虚拟性、结构扁平性、互为主体性、管理自治性等。网络社会在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和挑战,例如网络犯罪、信息知识产权未被充兮保护、主流意识形态被消解、道德失范、网络群体性事件滋生等等。引进网络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将成为虚拟社会管理的最为积极、有效、建设性的直对。具体而言,应建立育关网络社会管理的专业职能部门,尊重网络民意,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积极开畏网络社会工怍。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和谐新农村重在管理。当前,农村乡镇基层管理出现了崭新的特点.肩负着管理发展农村重任的乡镇基层组织,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进行管理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在欧美国家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方面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是把社会工作引入到社会管理创新的极好契机。应当通过传播社会工作理念、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育民间社工组织机构、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具有亲和力和实效性、整合社会资源、调整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推动党的群众工作变革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为社会群体与居民提供专业化、个体化的优质社会服务,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2.
性工作在中国大陆一直是备受道德谴责、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灰色行业,并日益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性工作是否应该合法化的争论愈演愈烈。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跳出合法与非法的争论,依据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关于女性性工作者社会管理的创新,需要从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全面了解着手,保障人权与社会控制并举,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政府单一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面一临着巨大挑战,亟待创新。善治理论则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思想武器。遵循善治理念,应从扩大供给主体、优化供给结构、丰富供给方式、培育供给文化等方面开辟改革的新路径,从而走向一种社会合作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4.
管理民主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实现对农村公共事务的"善治",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善治(治理)理论打破了"国家—社会"两分法的传统思维,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耦合,提供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乡村治理这一复杂社会政治现象的组织框架和价值理念,对新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政府单一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亟待创新。善治理论则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思想武器。遵循善治理念,应从扩大供给主体、优化供给结构、丰富供给方式、培育供给文化等方面开辟改革的新路径,从而走向一种社会合作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村域治理环境的变迁,传统的乡村治理理念受到了时代发展的挑战,推动村务管理向村务善治转变是新时期乡村治理机制变革的内在诉求。基于"善治"理论的分析范式,村务治理的可问责性是现实村务民主治理的重要维度。在分析村务问责建制的重要实践价值的基础上,从问责主体、客体、内容和程序4个要素梳理了村务问责体系,进而以村务定责、履责、督责和追责4个环节为核心内容分析了村务问责的内在运行机制,最后揭示了从问责文化的培育、问责法规的完善、问责渠道的拓宽以及问责公开的落实等4个维度的建设和完善来保障村务问责机制的长效发展,以期通过村务问责的建制与完善来提升村务治理的民主性、有效性和持续性,从而实现村务"善治"。  相似文献   

17.
善政是历代政府和人民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管理模式,善治是良好的治理,是政府和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以善政为现实基础,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不断发展壮大公民社会,善治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我国提出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和执政要求,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和执政理念的重大突破。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就是要澄明和守护公共性。公共性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价值坐标。从"统治"到"善治",既是彰显政治公共性的历史必然,也反映了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政治理念变革。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以善治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的发展演变进行总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善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并就我国如何推进善治,实现社会和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许庆永 《东方论坛》2021,(3):121-135
近年来国家全力推进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的全面下沉,加强基层网格化治理,试图解决国家公权力在基层的"空壳化"和"悬浮"问题,虽然基层治理资源不断增加,但边际效应递减,出现了"内卷化"趋势,乡镇人民法庭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取M乡镇法庭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其具体考察和分析,梳理出乡镇人民法庭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案件多、人员少、有效沟通乏力、执行难等困境,进而在参与平台化建设、基层司法人员的角色定位与运行过程的平衡机制构建等方面做了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