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加入WTO与中德经济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中国与德国经济 (投资 )、贸易关系的发展历史 ,论述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与障碍。重点探索中国加入WTO后对中德经贸关系发展的积极效应与消极影响。在上述基础上 ,通过分析影响中德经贸关系的若干因素 ,从而展望、预期中德经贸关系发展的程度、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三年以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并持续升温.中美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发达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发展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中美高层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频繁交流,这对双方加深了解,扩大共识,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中美经贸关系如同一艘巨轮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速度时快时慢,却始终向前航行;中美经贸关系也如同走在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峰回路转,却始终向上攀登.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德国是全球价值链上的核心国家,并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但新冠疫情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重构冲击,两国经贸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加。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出口增加值进行核算后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快速提升,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增加值来源地。中国价值链的独立性持续增强,而德国在上游和下游对中国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出于经济安全考量,德国企业尝试分散供应链布局,或将在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至其他经济体,但这并未改变两国以互补性为主导的经贸关系,由于核心制造业产业链高度融合,中德经济无法"脱钩"。当前非经济因素干扰经济议题,德国强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差异,视中国为"制度性竞争者",经贸关系作为中德关系"压舱石"作用受到限制,但鉴于两国趋于平衡的经济依赖关系,德国对华政策转向并不会对中德经贸合作的基本面产生根本影响。随着两国相互依赖关系深度和广度的提升,中德共同经济利益网络不断扩大,经贸合作依然是中德关系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伊朗关系更加密切,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但发展潜力仍然很大.分析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两国发展经贸关系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探讨在新世纪中伊经贸关系发展的前景及促进中伊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的路径,并提出中国对伊朗经贸合作应采取的方式和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美经贸摩擦两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日益发展,也推动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但其中也不时出现一些分歧和摩擦。诸多因素推动和影响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两国的共同利益、经济的互补性、中国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美国对中国市场的需求是双边经贸迅速发展的基础。对于两国间存在着一些典型性的贸易摩擦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讨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德国威廉二世即位后,积极推行世界强权政策,以德国驻华公使被杀为借口,组织德国远征军,为侵华远征军司令瓦德西征得了八国联军统帅的头衔,联合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发动了侵华战争.和其他侵华军队不同的是,德国远征军对中国政府和军民更凶狠,更残暴,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回答了人们关注的1939—1941年苏德经贸关系对德国军事潜力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问题。作者用大量的资料说明,卫国战争前苏德的经贸关系有助于德国打破对它的经济封锁,促进了双方军事潜力的增长,客观上帮助了希特勒的侵略战争。但是,这种影响并不象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达到了“决定性”的程度。作者认为苏德密切的经贸关系的主要作用是掩盖了希特勒发动对苏战争的准备,使苏联失去应有的警惕性,其政治军事影响比经济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明显改善并取得了迅速发展,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崛起极大地触动了美国的神经,并引起了种种猜测和分析.本文在对近年来中国东盟以及美国东盟经贸关系初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这种"崛起"对美国的潜在影响以及美国方面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中美经贸关系的新格局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当前中美经贸关系出现了三大特征,即经贸纷争常态化,美国对华经贸政策安全化,相互依存深化和对称化.中美经贸关系的上述特点对双边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贸关系将继续支撑双边关系的发展,同时也是中美关系一个主要的纷争之源,中国在双边关系中的博弈能力得到提升,美国在非经贸问题上对华使用经济杠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都会下降;但是由于中国对美国的总体依赖仍然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美国仍会不时地利用经济杠杆来影响中国的经贸政策,以促进美国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独联体国家与欧盟及其成员国之间的双边经贸关系出现了积极发展的态势。欧盟主要是利用“伙伴与合作关系协定”的形式对双边经贸关系进行调整。协定的内容不仅涉及关税减让、数量限制措施、保障措施等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双边政治对话和人权保护等政治问题,这些协定对于中国积极应对入世后的挑战,起草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加速两岸三地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华地位的变化同其与德国政界、经济界的关系紧密联系.但当德中两国利益相矛盾时,德国顾问团明确选择了中方的立场与利益,这与德国顾问团的私人性质密切相关.这种性质使其不同于纯粹的官方顾问团,不受政府的具体政策约束.中德两国的利益需求通过德国顾问团为中介而联系起来.一方面顾问团因这种需求而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顾问团又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最终因利益需求的消失,顾问团也结束了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不同语言文化互动交融而形成的外来词现象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现象进行研究,就是追溯中德文化交流的过程并探求其发展趋势。在当代德语外来词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中文外来词至今在国内外学界仍未得到完整的梳理和分析,运用计量语言学方法对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现象这一文化互动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早期进入德语的中文外来词发音多源自粤方言,主要通过英语进入德语和其他欧洲语言;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则呈现数量持续上升、拼写方式向拼音化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于芳 《国际论坛》2020,(2):127-140,159,160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德国积极加入亚投行,成为创始成员国和最大的域外出资国,但同时又持谨慎态度,"中国威胁论""地缘战略论"日益增多。借助国际信任理论从国家精英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对德国立场分析发现,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植根于德国不同层面对中国的认知和信任程度不一致。德国总理多次访华,积极支持中德扩大合作;德国商界从务实合作中获益匪浅,但随着中德在高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加剧,德国商界担心自己的技术优势被超越,合作的意愿有所动摇;德国外交部、议会等机构强调西方价值观,认为"中国模式"带来制度性挑战,担心中国会走上霸权之路。由此可见,德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更多是基于理性的利益考虑,中德之间缺少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民意基础。对此,中德之间应当加固现有合作,寻求更多共同利益;同时更应当加强机构间交流与对话扩大共识,加强中德人文交流,在上下两个方面塑造共享理念,产生积极的身份认同,减少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加强相互信任。  相似文献   

14.
冯蕾音 《东方论坛》2011,(4):112-116
过去30年间,德国在华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通过对其规模、方式与主体、地域分布、行业分布及技术水平等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德国在华投资呈现出依然看重成本优势、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将进入整合阶段等特点。了解和掌握德国在华直接投资的这些情况,将对更加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德国历史上都曾建立过普世意义上的帝国,并分别选择了龙与鹰作为皇权的象征。中国皇帝试图垄断龙纹,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文化。在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下,兴起了纹章文化,德意志臣民可自由采用鹰纹章作为效忠皇帝的标志,体现了德国封建的自治传统。中国成立共和国后,虽然放弃了龙纹作为国家标志,但龙仍被建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民间最重要的中国象征。而鹰纹章在帝制结束后仍成为德国的国家标志,并为民众所认同。  相似文献   

16.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拓中国市场.这些措施使中德关系不断改善,也促进了德国在华利益的增长,并对德国对华外交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中国研究以我为主,是一种为认识、进补自我而平等看取中国之“异”的中国研究.这种研究思路也可在另一德国汉学家顾彬那里得到印证.与美国的中国研究不同,卜松山认为西方不应自居文化霸主的地位,用西方的概念对中国作同质化处理,不应只“予”不“取”,而应以同情的、理解的态度研究中国,辨识“异”而明了“异”之价值所在,以弥补自身之不足.  相似文献   

18.
美国法典化运动在法律实证主义发展的初期经历繁荣之后迅速衰落。这并不是偶然的,美国法典化运动的衰落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历史传统方面。我国民法自清末变法开始,便以继受德国民法为主。我国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仍应以德国民法典为基本蓝本。  相似文献   

19.
纳粹上台初期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外交决策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外交部、国防军与纳粹党成为德国远东政策决策的争夺者。随着纳粹党的最终胜出,亲华政策终止,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被迫撤出。  相似文献   

20.
信用合作社是社员以互助互利为目的、以合作方式共同联合组成的自有、自营、自享的资金互助组织,是经济弱者按照合作制原则在金融领域的自助联合。信用合作社发源于德国,其制度经由知识分子的广泛传播和民间组织的深入实践,成为民国政府发展合作事业、挽救农村经济的基本路径。德国综合统一的《合作社法》直接影响着民国合作社立法,并构成了民国《合作社法》的蓝本。对德国信用合作社思想、制度以及立法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运用进行系统的梳理、检讨,正本清源,有助于正确认识信用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彰显信用合作社机能,完善我国合作社立法并有效落实国家惠农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