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此文为杨红玉博士对马佩教授的访问笔录,共16个问题。问者为杨红玉博士,答者为马佩教授。马佩教授从事逻辑学教学、研究60年,涉及普通逻辑、辩证逻辑、逻辑哲学、语言逻辑多个领域。在这些著作和论文中,马佩教授主要完成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论述了他的有关逻辑、普通逻辑、辩证逻辑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二是在澄清了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非形式化的辩证逻辑系统,它体现在马佩教授的辩证逻辑著作———《辩证逻辑》中。  相似文献   

2.
当今之世,摧残了逻辑科学发展的并不是辩证逻辑学者。说逻辑化的辩证逻辑“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其基本原则相当程度上是似是而非的”,或者是对辩证逻辑的严重歪曲,或者是对辩证逻辑不甚了了。《寻觅了半个世纪的辩证逻辑》一文中“与马佩先生商榷两点”的内容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金顺福先生主编的<辩证逻辑>一书在一些内容上存有值得商榷之处,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根据"辩证逻辑乃是研究人类辩证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的共识,辩证逻辑的对象应是辩证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而不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2.确实存在着与普通思维形式不同的辩证思维形式--辩证概念、辩证命题、辩证推理等;3.概念、命题(判断)等确实存在着辩证法,但这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它属于辩证法研究的对象.辩证逻辑的对象是辩证思维形式,不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辩证逻辑必须从哲学中脱离出来.  相似文献   

4.
在《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一书中,冯契曾就辩证逻辑同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辩证逻辑是哲学和科学达到具体真理阶段时的逻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第154页,后引自本书者,仅注明页数)。这一论断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辩证逻辑的科学性质和任务,揭示了辩证逻辑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契机,同时,也为正确判明辩证逻辑同哲学与科学的历史联系指明了正确方向和途径。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论断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和研究。一如何理解“辩证逻辑是哲学和科学达到具体真理阶段时的逻辑”这一命题呢?概略地说,这一命题乃是从…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几年来我国逻辑学界对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问题提出的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观点,我们曾经发表过《不应模仿形式逻辑的模式建立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一文(见《中州学刊》1984年第2期)。该文对几本辩证逻辑论著中把“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和“辩证的思维形式”确认为辩证逻辑思维形式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的思维模式并未超出知性分析的思维水平,在本质上仍属于形式逻辑的模式。马佩同志对我们的异议提出了质疑。为了重申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并引起逻辑学界广泛深入讨论,本文对《评〈不应模仿形式逻辑的模式建立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一文(以下简称《马文》)作出辩析。  相似文献   

6.
道家哲学智慧的异彩陈庆坤著名诗人和学者张松如(公木)教授与学术新秀邵汉明研究员所著《道家哲学智慧》(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是近年来道家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张松如教授又有《老子校读》、《老子说解》、《老庄论集》(合著)问世;邵汉明研究员也有《儒道...  相似文献   

7.
由庄福龄教授主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已经出版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问题,在我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毛泽东哲学思想史和中国现代哲学史等著作中均有所  相似文献   

8.
学界荐书     
《学术界》2011,(3)
陈嘉映主编:《普遍性种种》,华夏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本书是2010年德国哲学学会年会上六位重要学者就普遍性问题进行的专题讲座,书中各讲座包括普遍性种种(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普遍价值和必要价值(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普遍性与相对主义(倪梁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普世价值的阐明——多元文化观点下的普世价值理念(程广云,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普遍性与人性(张祥龙,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普遍主义vs.国情论:一个历史的注脚(梁治平,中国艺术研  相似文献   

9.
讲三个问题:一、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一致。二、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以及辩证思维规律。三、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一 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一致 我想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一书的结构讲述。 第一 辩证逻辑这一章在我们这本书中的地位,或者说,为什么我们要添加这一章。 辩证逻辑是思维的辩证法,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给人们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个武器,哲学之所以有用,之所以有威力,就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想方法。在长征到陕北以后,毛泽东同志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哲学和讲哲学,其目的也  相似文献   

10.
中苏学者哲学研讨会于1989年10月21日至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参加研讨会的有苏联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哲学博士符·凯列教授,高级研究员、哲学副博士埃·索罗维也夫教授,高级研究员、哲学博士玛·科兹洛娃教授;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所有的博士生导师及全国其他专业著名的哲学教授和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体系发展与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组的成员,以及有关出版社和新闻单位的同志.这是近130年来中苏哲学界的第一次最高级别的对话和交流,也是中国哲学界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主要就苏联新近出版的《哲学导论》的情况进行了交流,就中国正在编写的  相似文献   

11.
寻觅了半个世纪的辩证逻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世纪是逻辑空前发展的世纪,也是逻辑大受摧残的世纪。辩证逻辑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其基本原则相当程度上是似是而非的。异常逻辑的兴起打破了逻辑一元论的成见。直觉主义逻辑是从反面来容忍逻辑矛盾的逻辑,弗协调逻辑是把逻辑矛盾局限起来使之不扩散的逻辑,它们应该是某种辩证逻辑。把思维分为普通思维和辩证思维,从而把逻辑分为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其目的在于否认现代逻辑是“普通思维”的逻辑,并把辩证逻辑当做高等逻辑。马佩先生没有按照逻辑的“游戏规则”建构“是逻辑的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12.
李小虎 《齐鲁学刊》2003,1(5):112-115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史的角度研究毛泽东辩证逻辑思想,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的思想宝库和指导人们现实的思维与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毛泽东提出现实矛盾范畴,深化了科学的逻辑范畴理论;倡导比较研究逻辑方法,为辩证逻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制定逻辑应用的操作程序,推动了辩证逻辑的普及。  相似文献   

13.
贺麟先生《近代唯心论简释》一书的要害在"逻辑之心"。"逻辑"的根在广义的数学,但不限于形式推理,而有自己的直觉"心"的搏动。这直觉心或直觉方法的特点是既能直观到真理,又同时直观和自觉到这真理之真性。所以活的逻辑必与直觉法相互需要。由此才能理解贺先生谈论的"心与理一"的真意,看出其非普遍主义倾向和某种现象学的见地。宋儒的哲理活动得力于其直觉方法,既有陆象山的内向方法,又有朱熹的外向直觉法。黑格尔辩证法也有直觉法或辩证观的引导,不然就会失其灵魂之眼。由此,贺先生打通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与后现代阶段,让中国人能够即逻辑即直觉地与之沟通。  相似文献   

14.
辩证概念、辩证命题形式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是人的理性认识,它要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丰富,这是一种内涵方面量的积累,但这种内涵的逐步丰富并不会使理性认识中产生出一种辩证类型的概念,因而把概念分为普通概念和辩证概念是没有根据的。辩证思想、辩证命题的辩证性来自思想的内容,不取决于它的命题形式。思维中不存在也不需要有某种独特类型的辩证命题形式。《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一文关于“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是辩证命题,其中联结词是辩证联结词的论证是不能成立的,说这一命题是辩证思维的结果,是违背科学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黑格尔这里,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方法的哲学方法。这是因为黑格尔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逻辑的逻辑。这种逻辑,黑格尔称之为辩证逻辑。这种逻辑的方法,使得理念活动的全部内容按照辩证的关系展示出来。同时,它也反映出绝对主体外化出现象世界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全国辩证逻辑2005年学术研讨会于11月6日~8日在桂林召开。综观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研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辩证逻辑的新进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辩证逻辑与悖论研究的关系,辩证逻辑与科学方法论,辩证逻辑与中医理论,辩证逻辑形式化。辩证逻辑学界的思想火花闪烁不断,这标志着在2005年,辩证逻辑研究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拓进。  相似文献   

17.
曾庆福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43-45,107
埃尔斯特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在《逻辑与社会》和《理解马克思》中,埃尔斯特致力于对马克思的辩证矛盾理论的"重建"工作,他把"社会矛盾"分为两种,即反终极性现象和次优性现象。我们认为,埃尔斯特的"社会矛盾"思想提供了分析"辩证矛盾"的重要模型,为把握客观的辩证矛盾提供了一种逻辑分析的特殊途径。但由于埃尔斯特对客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缺乏了解,其"社会矛盾"思想存在着对"辩证矛盾"理论把握的褊狭性缺陷。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关注康德先验逻辑的知性特性而忽略其辩证特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深入理解康德先验逻辑的知性特性。通过深入研究康德先验逻辑的知性特性和辩证特性,我们不仅揭示了康德先验逻辑中所蕴含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以及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被人们忽略的先验逻辑中的实践和辩证法内容,而且还展现了蕴含在康德先验逻辑中的对象性思维方式、辩证法批判和实践转向的具体内容及内在困境。这些无疑对于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切实深化马克思辩证法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丰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具体内容是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