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宇 《兰州学刊》2006,1(12):136-138
会党对早期政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思想上,早期政党对会党反满思想的借用使其从会党的观念中汲取有效的意识形态资源为其所用。在组织上,早期政党借用会党既有的形式,使其能够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组织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早期政党的先天组织结构的不成熟性。在人力上,会党的加盟使早期政党的组织成员得到充实,扩大了政党的群众基础。在经费上,为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2.
清代会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整体结构的分散性。它主要表现为会党名目多,规模小,彼此间关联性不大,没有形成联合统一的组织体系。清代会党整体结构的这种分散性是与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有关,是与会党结社的简易性有关,也是它为逃避清政府的追捕而有意更改名目所采取的一种策略。秘密会党整体结构的这种分散性,一方面使它难以被清政府彻底剿灭,而有利于它的长期生存;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它的斗争水平,导致它在历次反清起事中难于取得最终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霍修勇 《云梦学刊》2001,22(6):46-49
辛亥革命时期,湘籍志士对湖南会党进行了改造。他们结合“反清复明”向会党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不改变会党体系的基础上,改善其组织、装备;利用会党的反清传统,掀起大规模武装起义。湘籍志士对会党的改造是深入、长期、细致、全面的,在他们的改造下,湖南会党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杨涛 《殷都学刊》2007,2(1):76-79
中华民国工党是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其活动基本与北洋政府统治相始终。一方面它具有近代政党的某些组织特点;另一方面它一直是以非法状态出现的,其活动基本上是反体制的。在组织、活动特点上兼有政党活动与民间秘密社团活动的双重性,体现了早期政党根植于民间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在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的会党活动非常活跃。通过革命党人陶成章等在会党中的宣传、联络和组织,不仅促进了各会党之间的联合,而且建立了革命党人与会党的紧密联系。当时浙江革命党人在群众中进行的宣传发动工作,以及光复会的成立和发展,都始终是与浙江会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浙江会党和光复会并肩战斗(包括其后一度与同盟会的共同战斗),在旧民主革命史上功绩卓著,这是浙江辛亥革命运动中的一大特色,很值得研究。 浙江会党的历史渊源和分布状况 会党,简括地说,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上团结互助,政治  相似文献   

6.
晚清之际湘赣边界会党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赣边界会党为个案,从会党的组织成份,会党首领的思想、文化素质及会党活动的性质等 3方面分析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世纪之交 )湘赣边界会党的历史嬗变。认为在革命党人的宣传与影响下,该时期的会党运动已渐具民主革命性质,有的甚至还成为革命党的同盟,成为民主革命的积极参与者。  相似文献   

7.
武侠会党小说在现代通俗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选取了江湖、会党、侠义几个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会党小说、武侠小说中的民俗学内涵.江湖是武侠会党小说中充满诗意与文化内蕴的民俗意象;会党是存在于民间社会的民俗组织,对其内幕的揭秘发扬了小说的陌生化文学效果;侠义是精神民俗,是武侠会党小说流行于世俗文化生活的精神依托.武侠会党小说中的民俗内涵,对于小说的文学性、文化性的加强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代会党是一个以游民为主体的民间结社团体,它受游民的影响很大。首先,大量游民的贫困化和无组织性催化了秘密会党的滋生;其次,游民地域上的频繁流动促进了清代会党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再次,游民生存手段的寄生性和非法性决定了会党对社会有极大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9.
民间教门与秘密会党权力系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恩良 《文史哲》2005,(2):110-117
尽管民间教门与秘密会党内部都是实行“家长制统治”,但就权力系统而言,两者存在如下区别:第一,在权力的来源上,民间教门的创教者及其教首主要依靠自我神化的方式来获取对信徒的控制,而秘密会党中“大哥”地位的取得主要依靠自身的实力与威望;第二,在权力的运行方面,如果说民间教门的教首相当于封建家长制统治中的家长的话,那么,秘密会党的会首则只相当于封建家长制统治中的兄长。因此民间教门的教首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其组织的运行,而秘密会党中的会首只是拥有维持组织正常运行的权力;第三,在权与利的关系上,民间教门中教职的高低与现实利益的大小呈现出对等的关系,而秘密会党中的职衔绝对不是获取个人利益的资本;第四,通过血缘关系世袭教权是民间教门中权力继承的基本方式,而秘密会党中鲜有父死子继的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10.
会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互助团体和革命组织。在清朝一代它成为贫苦劳动人民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和反满革命的积极领导者,几乎无时无地没有会党组织存在,也几乎无时无地没有会党领导的斗争。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鸦片战争前是反封建主力;鸦片战争后则不仅反封建,同时又是反帝主力;辛亥革命时期更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合流。在辛亥革命时期,会党活动主要是在南方沿江沿海一带,而这一带会党的活动,主要的又集中在两广、湖广、江浙、四川等四个地区。这些地区也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地区,在革命党人的宣传组织下,  相似文献   

11.
有清一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人口的大量流动,在闽粤两省人口密集地区及经济较为落后的开发地区,社会冲突不已.由于清政府吏治腐败,调处社会纠纷不当,致使宗族械斗、分类械斗和土客械斗等各种类型的民间械斗频繁发生.为凝聚力量,加强战斗力,械斗一方或双方往往歃血结盟,誓同生死,这样导致各种名目会党的滋生.既然清代闽粤会党是民间械斗的产物,民间械斗也就促使它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暴力性质,并进而加剧械斗的发展.这一点,我们从会党的名称、组织结构和隐语暗号以及会党挑起的暴力活动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2.
温勇 《山东社会科学》2007,1(4):144-146
从政党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对清末立宪团体和革命团体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就社会基础而论,两类政治团体联合起了除农民之外的中国社会所有反封建力量,因而具有一致性;就政治纲领而论,双方尽管有分歧,但在“兴民权”这一关键点上具有近似性;就组织结构而论,双方在民主程度和领导体制上存在差别;就活动方式而论,双方存在重大差别。一致性和近似性决定了两类团体都以现代政党为发展目标;差异性决定了两类政治团体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政党模式。  相似文献   

13.
秘密会党与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的秘密会党,天地会发轫于十七世纪(康熙年间),至十八世纪后期连同前此的白莲教在南北各省盛行,至十九世纪更遍及各地,几乎有井处皆有会党的踪迹。它们成为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前后极为流行的秘密组织,而又为家喻户晓的社会势力。 瞭望世界,这时的西方早已风行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政党,而中国还是这种秘密会党的王国,明显地表现出中西社会正在拉开差距。从中国早先的历史来看,自东汉的农民起义以五斗米道集结群众开始,此后的农民起义虽多借宗教为号召,但并没有把这种渗透宗教的行动变为经常的秘密结社,它只是随着起义的起伏而时现时隐,直到元朝农民起义形成的白莲教才  相似文献   

14.
“社团改进会”是辛亥武昌首义,中华民国肇始,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会党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的历史条件下,于1912年9月由谭人凤为首所发起的一个试图对旧式会党进行改造的政治组织。对此,以往史学界大都视其为民初革命派对会党进行“过河拆桥”的可耻行径,“代表了辛亥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弥漫全国的挥舞屠刀镇压会党的逆流。”①认为谭人凤组建社团改进会的目的“说来说去就是要求会党群众像资产阶级革命派一样,在袁世凯的‘圣明’统治下,‘振兴实业’,从‘秩序的革命’转入‘秩序的建设’”②,“是暗中向袁世凯讲心里话”…  相似文献   

15.
中西政党制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和执政党地位进行了区分,为中西政党制度的比较性分析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分析框架。本文分别从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政党之间的关系、政党的合法性来源、政党的内部组织结构四个方面对中西政党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完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以下简称新马 )华人秘密会党是中国天地会在海外的分支之一 ,自它出现的那一天起 ,便一直在新马华人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当地华侨社会的一部分 ,它在自身组织最兴旺的时代 ,成员占华侨人口的5 0 %以上 ,其中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时 ,甚至整个华人社区的成年男性差不多都是秘密会党成员。新马华人秘密会党不仅人数多 ,而且对华侨社会的影响也不小 ,不少会党首领既是富翁又是侨社领袖 ,很多地方的华侨会馆包括地缘会馆、血缘会馆的领袖都是会党的掌门人。然而 ,国内学术界对于新马华人领袖与秘密会党头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世界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各国政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迎接机遇、应对挑战,各政党都不断寻求政党组织的革新.为了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也在积极探索组织发展的新路径,在党的组织建设上采取了许多新举措.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国成立之前,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已经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会党组织有过密切的联系,如三合会、哥老会等。当时会党大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从事活动,虽然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像资产阶级那样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但就其“反清”的目的来说与革命党人是一致的,所以和同盟会曾有过合作。它们在推翻封建统治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在革命取得初步成功后,民族资产阶级因其软弱性最终与封建势力相妥协,使得会党组织从此与革命党分道扬镳,有的会党甚至遭到革命党与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  相似文献   

19.
从正式的制度结构来看,县级政权的结构形态表现为科层制组织支配形态.它的特征体现为结构的区分化、科层的分工化、专业化和运作的制度化和非人格性.从地方日常权力实践的视角来看,地方政治的运作形态呈现为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政党成为合法性来源;第二,权力形态表现为中心边缘结构;第三,实质合理性;第四,结构分化与功能不分化.总的来看,地方政治运作表现为文本与实践的二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思想理论、阶级基础、组织保障是一个政党成立的必要条件。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后便迅速传播开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不断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终而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从思想、阶级、组织上做了充足的准备。同样,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传入与俄国的国情极其相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能否也会像俄国那样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提供基础和保障?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视野,着重分析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建立期间,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是如何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如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思想理论、阶级基础、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