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机是形式主义者吗?陆机《文赋》以大量的篇幅讲创作的过程与技巧,思想内容方面似乎讲得少一点,于是后人往往指责他有形式主义的倾向.首先提出这种批评的是刘勰,他指责《文赋》"巧而碎乱","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文心雕龙·序志》),这就是说,陆机只是零零碎碎地讲了许多艺术技巧,却没有根据儒家先哲的理论讲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因此对后人没有什么好处.刘勰此说影响极大,至今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5,(8):76-80
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很久远,有关叙事的思想也很丰富。作为中国古代文论里程碑式的著作,《文心雕龙》在叙事学方面也有一定建树。刘勰认为,叙事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文心雕龙》所谈的30多种文体中,大多有叙事功能,其中史传文学最具叙事性。刘勰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要求叙事真实有据,讲究结构顺序,但对虚构性叙事重视不足。此外,《文心雕龙》本身也有丰富的叙事言说。《文心雕龙》的叙事思想代表了中国叙事学的早期形态。  相似文献   

3.
吴晓峰 《中州学刊》2014,(4):159-162
刘勰《文心雕龙》是一部论述文章写作与文章批评的著作,无论创作动机还是写作内容以及论文依据都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序志》篇是全书的序言,全面阐述了刘勰关于《文心雕龙》写作动机、理念的思考,有助于我们了解儒家思想对刘勰的影响。从《序志》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写作动机来源于儒家的立言理想,他的论文途径来自对孔子的学习以及对儒家经典的尊崇,他论文的依据乃至篇章结构的设计,均是以儒家经典著作与人文理念为标准的。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的两部伟大著作。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它们为后世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与欣赏提供了蓝本。二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刘勰以文体评论为主,从理论的高度对文学样式进行总结;萧统以选文为主,以文代评。从《文心雕龙》和《文选》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与萧统有着不同的选文标准和文艺思想。本组专题三篇文章分别以三种文体为例,对比分析《文心雕龙》和《文选》文体观的异同。刘群栋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乐府诗的批评和选录入手,分析了二者乐府观的区别和联系;罗明月以《文心雕龙》中的"封禅"与《文选》中的"符命"这两种异名同称的文体为例,说明了刘勰与萧统在文艺思想上的个人差异性和时代趋同性;赵俊玲比较了刘勰与萧统在诔文观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的两部伟大著作。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它们为后世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与欣赏提供了蓝本。二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刘勰以文体评论为主,从理论的高度对文学样式进行总结;萧统以选文为主,以文代评。从《文心雕龙》和《文选》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与萧统有着不同的选文标准和文艺思想。本组专题三篇文章分别以三种文体为例,对比分析《文心雕龙》和《文选》文体观的异同。刘群栋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乐府诗的批评和选录入手,分析了二者乐府观的区别和联系;罗明月以《文心雕龙》中的"封禅"与《文选》中的"符命"这两种异名同称的文体为例,说明了刘勰与萧统在文艺思想上的个人差异性和时代趋同性;赵俊玲比较了刘勰与萧统在诔文观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的两部伟大著作。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它们为后世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与欣赏提供了蓝本。二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刘勰以文体评论为主,从理论的高度对文学样式进行总结;萧统以选文为主,以文代评。从《文心雕龙》和《文选》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与萧统有着不同的选文标准和文艺思想。本组专题三篇文章分别以三种文体为例,对比分析《文心雕龙》和《文选》文体观的异同。刘群栋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乐府诗的批评和选录入手,分析了二者乐府观的区别和联系;罗明月以《文心雕龙》中的"封禅"与《文选》中的"符命"这两种异名同称的文体为例,说明了刘勰与萧统在文艺思想上的个人差异性和时代趋同性;赵俊玲比较了刘勰与萧统在诔文观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的两部伟大著作。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它们为后世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与欣赏提供了蓝本。二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刘勰以文体评论为主,从理论的高度对文学样式进行总结;萧统以选文为主,以文代评。从《文心雕龙》和《文选》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与萧统有着不同的选文标准和文艺思想。本组专题三篇文章分别以三种文体为例,对比分析《文心雕龙》和《文选》文体观的异同。刘群栋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乐府诗的批评和选录入手,分析了二者乐府观的区别和联系;罗明月以《文心雕龙》中的“封禅”与《文选》中的“符命”这两种异名同称的文体为例,说明了刘勰与萧统在文艺思想上的个人差异性和时代趋同性;赵俊玲比较了刘勰与萧统在诔文观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7,(7)
刘勰《文心雕龙》评《左传》文章学特点有三:首先,《左传》记载了春秋时代诸多贤人文辞,刘勰所重视的是那些符合儒家礼制、缘事而发、语言优美、具有审美及政治双重价值的部分。其次,在文体方面,刘勰认为《左传》不仅是"传体"的源头,其中还记录了诸多文体起源与发展过程的重要证据。第三,在指导文章写作方面,刘勰认为《左传》可以在用典、比拟、结构等方面为文章写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唐萌 《河北学刊》2022,(5):124-130
儒家中庸思想是《文心雕龙》折衷文学观念的理论根基。在文学批评中,刘勰将“惟务折衷”的观念推及《文心雕龙》的批评实践之中,确立“折衷”的批评标准,创设“折衷性”批评范畴,践行“平理若衡”的批评立场。在文本形态上,刘勰采用形象化描述与思辨性论述两种语言模式,由理论内核到外部形式,全面实现了从哲学中庸到文学折衷的观念塑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赋学史上,刘勰《文心雕龙》以《诠赋》为中心的辞赋批评,首次以理论撰述的形式对楚、汉、魏、晋辞赋创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汉、晋诸家零散的赋论加以接受、总结与扬弃,构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明体”赋论观。在学术背景方面,刘勰《诠赋》与萧统《文选》“赋篇”的编撰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学术统绪方面,刘勰赋论又是对陆机《文赋》之“体物”说、皇甫谧《三都赋序》绾合“不歌而诵”与“六义之一”的说法与挚虞《文章流别论》中赋学见解的继承与弘扬;在赋学构建方面,刘勰体则诗骚、立赋大体、树立经典与赋文品览的论述,彰显了对赋体论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1.
在论述和评价刘勰的文学观点时,很多专家都强调指出:刘勰的文学观点渊源于儒家的文学思想,“刘勰的中心思想毕竟重在发挥儒家的现实主义理论”(郭绍虞说)。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仅仅强调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还有一些儒家以外的思想,对刘勰也有相当重大的影响,而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道家思想。说到这里顺便插几句话,去年十月笔者到四川大学访问杨明照教授(《文心雕龙校注》一书的作者)时,他曾提到周振甫先生也认为刘勰颇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论述一下刘勰文学思想中的道家因素,并不是一件没有意义的工作。在《文心雕龙》等著作中,刘勰对道家的推崇并不亚于儒家。《文心雕龙·诸子》说:“及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爱序道德,以冠百氏。……李实孔师,圣贤并世,而经子异流矣。这是孔、老并重。《文心雕龙·诸子》:“孟轲膺儒以磬折,庄周述道以翱翔。”《灭惑论》:“得意忘言,庄周所领;以文害志,孟轲所讥。”这是孟、庄并称。又《灭惑论》说:“若命缀俗因,本修教于儒礼;运禀道果,固弘孝于梵业。”“寻柱史嘉遯,实惟大贤,著书论道,贵在无为,理归静一,化本虚柔。”这是儒、佛、道三位一体。从《文心雕龙》对老、庄著作的评价来看,刘勰对老子的著作评价甚高,而对《庄子》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观念十分丰富。前人关于刘勰文体论的讨论有多种不同意见,但这些观点都有缺憾。徐复观的体裁、体要和体貌三次元的理论是有益的,有的研究者对他观点的批评更不可取。我们要在全面理解刘勰文体观念的基础上,加以理论的系统化。刘勰的文体论是针对他所处的时代"文体解散"而发的,具有现实意义。刘勰对于文体问题作了历史的逻辑的梳理,指出了文体的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刘勰的文体论具有体制、体要、体性和体貌四层次或四个序列,并且四层次之间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3.
刘勰在《丈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李婧 《理论界》2010,(2):148-149
音训释名是汉代以来兴盛的一种小学训诂方法,以刘熙《释名》为代表。在经学训诂上有很深造诣的刘勰,将之引入《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独创"释名以章义"之体例,并吸收了《释名》及《说文》、《尔雅》及经书中有关文体名称的训释。由于对各种文体更为精熟,刘勰对一些文体的释名,较训诂专书更为精辟、深刻。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就吸收了刘勰对文体的训释。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风骨"说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刘勰在《风骨》篇中首次提出"风骨"说,具有范畴论价值。另一方面,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风骨》篇属于创作论,刘勰认为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是挽救当时浮靡文风的重要的良方。因此,《风骨》篇还侧重于教风骨之法,就如何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对整个创作过程,各个创作环节提出了要求,以图确立写作规范,"风骨"说具有创作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魏晋六朝文论中小说还不是一个文体论概念,而是一个文化论概念。《文心雕龙》总论和文体论中,作者以"道"、"经"、"圣"作为论文之依据和根本,每种文体既可能载道宗经依圣,也可能乖道违经背圣。按刘勰前人和时人的小说观,乖道违经背圣之言论文章均可视为小说。《文心雕龙》的小说观念在魏晋六朝文论中有极大代表性,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文论和文化人心目中的小说概念都还不是指称某种具体单纯的文体,而是指那些不能表达"大道"、"真知"的边缘性语言文化作品。  相似文献   

17.
<正> 在刘勰的时代,还不可能形成“民间文学”的观念;《文心雕龙》中也没有论民间文学的专篇,但在《明诗》、《乐府》、《颂赞》、《谐隐》、《诸子》、《书记》、《时序》等篇中,都有一些论述。民间文学既非一种文体,分论于各有关篇内是自然的。其中论及神话、民歌、民谣、谚语、谜语和笑话等,内容相当广泛。刘勰不分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而分体合论,本来是对的,之所以要对此作集中考察,主要是便于了解刘勰对人民群众创作的认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出版的穆克宏教授的《文心雕龙研究》一书(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文心》研究的一项新成果,也是作者潜心研究《文心雕龙》30年来的结晶。 《文心雕龙研究》一书近30万字,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通论,对刘勰与《文心雕龙》全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涉及刘勰的生平、思想、《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风格论、  相似文献   

19.
《刘勰论“文德”》作者 张福勋原载 《集宁师专学报》2 0 0 2年第 2期刘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首次以“文德”命题 ,强调作家的品德修养。在《程器》篇中 ,只是要求作家的“文德”就是为“军国”服务 ,为“政事”服务 ,仍然是儒家政教的一脉相传 ,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在其它篇章里 ,如《序志》、《奏启》、《章表》、《诏策》、《论说》、《诸子》、《史传》、《谐隐》、《铭箴》、《祝盟》、《明诗》、《辨骚》、《征圣》等 ,不断地强调了作家的“文德”的修养 ,对创作的决定作用。刘勰不仅从创作方面强调“文德” ,而且还从批评和鉴赏方面 ,也一样强调“文德”。刘勰论文德 ,其深刻的渊源 ,当然还是承继了儒家的思想和观点。周振甫先生也曾讲《〈文心雕龙〉论文德》 ,但周先生阐述的是《圣道》所说的“文之为德” ,具体论形文、声文、情文 ,认为“这就是文之为德”。与拙文所论 ,有所不同。拙文讲“文德” ,是阐发为文之道德。《史传文学对小说发展的推动与阻滞》作者 吴广义原载 《职大学报》2 0 0 2年第 1期关于中国小说与史传著作的关系 ,一直是小说研究关注的热点 ,一般研究者多着重史传著作的积极影响 ,他们认为史传著作...  相似文献   

20.
刘勰创作目的,首先在于通过"言为文之用心",实现儒家人生三不朽价值;其次,通过《文心雕龙》的著述,纠正齐梁文章创作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再次,在于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正"本"清"源"。因此,《原道》乃为作家进行正确地创作立一大本源,亦即为文章创作寻找哲学上的理据。《征圣》是为了"师乎圣"的,也就是要求从创作主体上学习圣人为文之精神与为文之法的;而《宗经》是就创作实践立意的,确立了文章的风格特色与论文的最高准则;《正纬》提出"芟夷谲诡,采其雕蔚"的文章流变思想;《变骚》从文章流变的角度,提出要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坠其实",才能防止文章发展流变中的"浮诡"、"讹滥"文弊发生,使得此后的创作步入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