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转义词的词义变化与人们的认知、联想能力有密切相关。其词义以中心意义为基础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映射而共有的某些属性向外不断扩展形成了意义语链。本文依据认知词汇学的范畴化理论和认知语义学内涵意义理论,论述转义词以中心意义为本意通过认知、比喻扣联想的方式,经济、高效扩展语义网络中内涵意义,灵活准确地体现词汇语用意义而实现其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2.
波兰语义学派创立的自然语义元语言(NSM)理论是当代语义学中的一种新范式,现已成为以实证为基础的语义分析体系之一.在梳理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以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为框架,以普遍性语义基元为释义单位,重点探讨了NSM理论独特的隐喻观及其语义解释力,展示了应用NSM研究方法来准确地表征隐喻概念的意义.普遍的人类概念是构成人类理解隐喻的基石,基于60多个人类普遍概念的NSM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释义工具,有助于我们对隐喻这一认知现象的理解和把握.它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语言内部的隐喻意义,而且还可以毫无限制地用来解释跨语言和跨文化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隐喻角度重点对方位介词IN进行认知语义拓展研究,着重探讨表层隐喻、中层隐喻和深层隐喻这三层隐喻的特点:隐喻的层次与该词汇的核心意义联系比较密切,隐喻取决于该词汇的核心意义,而隐喻的层次则取决于该核心意义与所隐喻的意义的距离远近;近距离的隐喻是低层次的表层隐喻,远距离的隐喻是深层次的中层或深层隐喻。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语义理论多从语言结构本身和社会历史的角度讨论词汇意义的扩展,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论证说明词汇意义的发展变化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而形成的,通过隐喻和转喻讨论语义变化的内在机制。同时本文探讨了其对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语义的扩展中起到了决定的作用。然而,从先于隐喻的前提来看,作为认知语法基础的象似性并没有成为定论;从后于隐喻的语义扩展机制本身来看,语义隐喻扩展机制也存在着自相矛盾的问题,原型义的假设也使得此理论本身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6.
语义的演变主要发生在词汇平面上。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在谈论词义演变的原因时,更多地将它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认知词汇语义学则认为其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隐喻是人们形成语言和思维的基础。语义的演变正是反映了人类认知的这种隐喻性质。  相似文献   

7.
语句由事件本体主旨词汇与语句内其它轴组合词汇依语义关系而构成。句内词汇间语义相关性有种属和关系两类。两类语义相关性表现为:主旨词汇意义指向管束轴组合词汇句内意义;轴组合词汇依主旨词汇语义指向相互管束彼此语义。其相关性形成语义网。本体主旨词汇是网的“纲”,轴组合词汇是网的“目”,语义网行使对网内词汇的语义管束。分析语义网的类型和语义管束,是研究语句结构、词汇意义界定和翻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在教授留学生词汇的同时将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联传输给学生,使留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一个词汇语义网络,这将有助于留学生对汉语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留学生词汇量的扩展.能产的语素能够通过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形成大量的词语,是汉语词汇语义网络的重要结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点.在认知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新同素族中的同语素进行教学,有助于留学生对汉语词汇意义的理解、推测和记忆,对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建词汇语义网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从隐喻理论、隐喻认知过程及隐喻的运作机制入手,探讨隐喻的两个主要语义特征:多样性和连贯性(包括概念系统内部的连贯性及其与文化的一致性)。文章最后论述隐喻的这两个语义特征对语言教学,特别是词汇及语篇教学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义识解是涉及知觉、记忆、推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在内的认知行为。在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中,话语交际者需要运用语言基本知识及由生活体验而来的各种概念框架对相关内容的语义进行动态地分析识解。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性理论,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识解有着重要作用:①概念整合理论反映了概念和心智活动之间的关系;②两个或多个心智空间的信息映射是激活词汇语境意义的预设条件;⑧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能够合理解释隐喻、习语等语言现象的形成,为隐含义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概念整合在语义识解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二语习得者在整合模式的形成过程中首先需要注重联想能力的培养,以此扩展延伸词汇认识;其次要强调文化意识的培养,用文化与语言的关联性指导二语学习;再次,还需要构建全面的学科框架并积累百科常识,为语义理解提供认知库。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与汉语是两种不同系统的语言,在思想表达方式、词汇语义关系、词义分布及词义的文化语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语义特征观察英语词汇的搭配关系,对于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词语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并与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承载极大文化负荷。在词语概念意义基础上增添附加的民族文化含义,读者要了解民族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这种语义称之为国俗语义。由于文化差异,一种语言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词汇,这种现象称为国俗语义词汇空缺现象。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造成英汉语国俗语义词汇空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探讨英汉国俗语义空缺现象,指出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主义和隐喻理论是解释英汉国俗语义空缺现象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以中国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英语广告语篇中术语语义提取的认知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旨在考察句层语境,词汇知识及认知需求等因素对科技产品术语语义提取的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语境中有助于理解术语语义的词汇与短语对广告语篇信息的理解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词汇知识水平和认知需求影响的主要是中性观点.这一结果说明,只有解释型的语言才有助于理解产品的信息并提高术语语义提取的程度和加强产品的购买意向.实验结果还显示,当语境中的语言意义模糊时,认知需求对态度形成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当语境中的语言意义有助于解释广告信息时,认知需求会抑制态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新"语义三角"模式的理论核心在于能指表现为历时性隐喻化过程,而所指或共指则是共时平面上隐喻化的产物.隐喻化的过程就是意义建构、意义转化的过程.任何意义的能指终究是要向所指过渡,于是被约定俗成为其民族或语言社区所共有的东西.所指意义在隐喻化过程中产生词语的多义性,或意义的延展、或嬗变.这一切归根结底是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语言歪曲现实、歪曲思维,句法歪曲语义的说法,依据Jackendoff的语言思维观及Halliday的功能语义观,从词汇、句法及语法隐喻三方面来解释语言、思维和语义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是通过思维的参与来积极识解或构建现实的;对语义的正确理解应涉及认知及社会文化语境等多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词汇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认知语义学理论对词汇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隐喻和转喻作为语义发展的两条主要认知途径,为词汇语义演变提供了认知理据.在语义扩展的过程中,语义的辐射型变化交织着连锁型变化,隐喻和转喻从中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空间组织在人类的认知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空间隐喻是语言系统中最基本的隐喻,生活中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空间具有方向性,分为水平和垂直空间。专注汉语空间形容词"横"的研究,分析该词在语言中的隐喻化方式与语义的获得和发展,旨在进一步揭示汉民族空间隐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出于某种需要,需对一些名词进行强调.其强调手段可分为词汇强调、词义修辞强调和重音强调等.词汇强调手段包括单词强调、短语强调等,词义修辞强调是通过用隐喻、夸张和反语等手段达到强调效果,重音强调则会使语义产生差别.  相似文献   

19.
日语词汇“目”的惯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的使用,其语义扩展也是源于隐喻和换喻的认知作用。与“隐喻”相关的用法包括基于“形状的相似性”和基于“抽象的相似性”两个方面。与“换喻”相关的用法主要是向“判断能力”扩展,向“关心、注目的能力”扩展,向“阅读能力”扩展,向“耳目”功能扩展和向。心理活动”功能扩展。  相似文献   

20.
从意义变体这一独特的角度来解读分析语法隐喻,可发现,语法隐喻既具有强调又带有抑制的双重语义特征,同样是人们用来扩展语义,实现特定交际意图的方式.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互为补充,共同构筑隐喻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