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有些哲学书上把一事物(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向他事物(新事物、新矛盾统一体)的转化,也说成是“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首先,与一事物内包的两个矛盾的方面不同,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构成一对矛盾,它们虽然有承启关系,有历史的、必然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与旧事物内部两个矛盾方面之间的“联系”(统一性)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旧事物并不同时存在,并没有现实的互相依存的关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卢冀宁同志的《事物的转化不等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一文断言:“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构成一对矛盾。”并以此来证明事物的转化不等于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我们认为这种断言似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学术论坛1981年第6期发表了娄永清同志的文章《唯物辩证法规律新议》(以下简称《新议》),读来启发思想,颇受教益。但文章中对新陈代谢规律及其与肯定否定规律关系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文章“不赞成”哲学界流行着的“认为新陈代谢只是肯定否定规律的一个侧面,而不是一个有独特内容的普遍规律”的观点,认为新陈代谢规律是与肯定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并列而且“有着原则的区别”,同为对立统一规律的“派生规律”。其根据有三: 首先是“内容上的区别”。文章说:肯定否定规律的任务是“揭示事物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路线”,而新陈代谢规律的任务是概括出“新旧斗争,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肯定否定规律只揭示事物发展的路线吗?不是的。这一规律不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路线,而且揭示了新陈代谢的根本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对事物中过时的、腐朽的东西的否定,事物的否定,即是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根本性质变。第二,事物的发展,在于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矛盾性,而事物内部本质的差别,即对立的最根本内容是肯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1.谈事物发展的动力,首先必须承认事物是发展的,而不是仅仅承认事物一般的运动和变化。若否认发展,也就不存在探索事物发展的动力的问题了。2.事物的发展即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过程。马克思说:“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恩格斯也说:“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殊否定方式,经过这样的否定,它同时就获得发展。”为什么说事物的自身否定即是事物的发展呢?这是因为第一,“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事物经过自身否定,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质变,否定了旧事物的过时的、腐朽的、衰亡的东西,而代之以“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第二,事物的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批判地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新事  相似文献   

5.
《江汉学报》1962年第六期发表了林京耀同志的《如何理解根本质变》一文,读后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与林同志商榷。林京耀同志关于根本质变的理解,概括起来是这样的:质变、飞跃是新旧事物之间的“临界点”、“分界线”;虽然它也是一个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只有当新旧矛盾中新的方面战胜了旧的方面,扶而取得支配地位,成  相似文献   

6.
事物发展的实际过程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曲折。一类曲折是事物前进运动所固有的周期形式,表现为新事物从旧事物中诞生出来时必然会遵循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其间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原来被否定阶段的某些特性和特征,仿佛是一种“回复”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哲学界在关于辩证否定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简单化的倾向。如简单地认为“肯定包含否定”,回避“逆转性”的否定等。因此,辩证否定范畴急待进一步精确。一、事物的否定方面应该包括旧事物的残余及其影响关于事物的否定方面,李达主编的《唯物辩证法大纲》曾经指出:“至于事物的否定因素,则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事物的否定因素代表着新的更高级的事物。……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有革命性的否定因素。另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与波浪式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这个問題在我国哲学界中尚有爭論。在这里提出我們的一些看法。有些同志认为,螺旋式和波浪式虽然都是表现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但两者不是一回事,而是两回事。理由是:螺旋式是前后經过两度貭变,三种事物相交替的过程。如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共产主义公有制等。而波浪式則不同,它从始到終虽也出现三种不同形势(情形、状况、状态、局面等等),但只經历一度貭变,只有两个事物相交替,如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合——不适合——新的适合等等。关于这种意见,孙叔平同志在題为《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一文中作了回  相似文献   

9.
一近年来关于“否定的否定”規律的討論表明,正面否認“否定的否定”規律的普遍性的說法,現在已是很少見了。但是,有些同志鉴于某些事物的发展过程由于种种情况不能簡捷地应用这一規律主要是不能簡捷地应用这一規律的一个要素——仿佛向旧事物回复来说明,因而認为仿佛向旧事物的回复,并不是“否定的否定”規律的一个必具要素,因  相似文献   

10.
<正> 前年,刘道良同志曾两次发表文章提出,“应当抛弃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认为这个提法“不符合客观实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见《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三期和《学术论坛》1980年第三期)。对此,我愿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便请刘道良及其他同志指正。(一) 一切事物都互相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这个世界中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和方面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没有哪一个事物可以不同其他事  相似文献   

11.
<正> 通常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的内因和根据,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的外因和条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够确切的。事物之间有本质联系,有些是很深刻的本质联系。事物之间的某些矛盾是根本矛盾。审物之间的矛盾,凡是对于某一事物来说是根本矛盾的,与事物自身内的根本矛盾一样,也是这一事物的根据。一一般哲学著作关于本质联系(内部联系)的论述与关于内因和外因、根据和条件的论述之间存在着不一致。这里试以概括了一般著作有关观点的《辞海·哲学分册》中的几个条目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矛盾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矛盾精髓”的理论。可以说,矛盾问题精髓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概括,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 一 《矛盾论》是在1937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矛盾论》中有一个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称之为“事物矛盾精髓”的东西,即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相互关系的原理。 事实上,《矛盾论》中所论述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许多原理及其相互关系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思想展开的。例如,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相互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具有同一性,这是普遍性,但不同的矛盾或同一矛盾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矛盾双方是怎样同一的,其形式和情形又是不相同的,具有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在内容上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共性,在形式上有着无限多样性。这是个性;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讲的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而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读了刘道良同志发表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应当抛弃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见1980年《国内哲学动态》第三期),另一篇是《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吗?》(见1980年《学术论坛》第三期,以下简称刘文)我觉得文中有许多提法不敢苟同,对此发表一些不同意见。以期把问题弄清楚。为了否定“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一提法,刘文列举了不少例子:庄稼与土地、水分、阳光等事物有联系,与轮船等没有联系;人的繁殖与人的性细胞结合有联系,同狗、  相似文献   

14.
张凌云同志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否定》①一文,(以下简称《张文》)从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角度,将同一性和斗争性之相对绝对命题的争论引向了新的深度。阅读之后,颇受启发。但是我们认为《张文》的观点只向辩证法的深度迈出了不彻底的一步,因而仍有片面性。张凌云同志在文首指出:“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对“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深化,从方法论上理解这并不错。但是文章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上作出结论说:“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命题,是不能否定的。”则片面了。我认为:矛盾的动力性既然在自身的深化中最初  相似文献   

15.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这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并具有对事物的辩证发展和内在联系带有综合性、总括性的特征.它揭示了事物自我运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一般地说,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便呈现出一个周期.事物的肯定阶段为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的起点,,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后一个周期的起点.那么怎样确定周期的起点和终点呢?这是哲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和确定它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6.
<正>否定之否定问题长期被人们当作“哲学之谜”而争论不休.近年来哲学界的争论再度活跃,随着系统论、耗散结构论等理论研究的深入,对传统的否定之否定观点的质疑越来越多.笔者认为.传统的否定之否定观点是对复杂事物否定发展的一种简化和抽象,还停留在“具体一抽象”的认识阶段,还不是对客观对象和过程的综合和统一,有待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深化.事物的发展内因提供了主体性、基础性、可能性的依据,外因起着合成、影响和择向作用.否定是在内外因交互作用下由多种可能性向一种现实性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事物内部矛盾、外部矛盾、内外矛盾非线性作用的结果.1、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在肯定自身的同时也在否定自身.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这两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事物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在哲学界似乎已成公论.笔者认为,该公论也不无置疑之处.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指事物内部列立着的诸方面之间的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互相依赖只是表明矛盾内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是矛盾存在的前提或基础,而互相排斥才是矛盾的核心和主要内涵.矛盾内部互相排斥的诸要素在运动中,有些要素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积极、肯定的促进作用,另外一些要素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则起消极、否定的破坏作用.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只有当前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客观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作为反映客现实践的认识过程也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写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事物以螺旋形式上升,是否定之否定这一普遍规律的形象化的比喻。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斗争,使事物的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在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的同时,它又孕育着否定自己的因素,经过斗争进而否定了自身,这就是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变化一般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  相似文献   

19.
陈冬根 《河北学刊》2006,26(2):113-117
从文本细读和文化阐释的角度来探讨《水浒传》与北宋新旧党争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发现,《水浒传》与北宋党争之间主要存在三方面关联:首先,《水浒传》作者感情倾向倒向元祜党人;其次,《水浒传》存在的“尊北黜南”的叙事模式与北宋新旧党中存在的南北之争相对应;再者,《水浒传》存在多处否定新党的言语。  相似文献   

20.
辩证矛盾仅存在于事物内部吕江林辩证矛盾到底仅存在于事物内部,还是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两个事物之间,这是辩证矛盾学说理论体系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围绕矛盾学说的广泛争论都直接、间接地与此有关。各种意见始终无法统一,根由也正在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