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福唐 《理论界》2009,(2):148-149
前人时贤虽观察到汉语历史上存在"锅"替换了"镬"等词的现象,但未说明其替换的具体时期与过程,本文通过对近代汉语的"锅"、"镬"二词使用情况的考察,梳理汉语史上这组常用词演变的轨迹,推测"锅"基本替换"镬"等词的具体时期应为元代.  相似文献   

2.
谢智香 《理论界》2013,(7):153-155
在"用工具的一端撞击东西"这一义位上,"捣"与"舂"存在着历时竞争替换关系。其竞争替换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到西汉是竞争的萌芽期,东汉到隋是"捣"发展的关键期,唐到清末时期是"捣"对"舂"替换的完全实现期。"捣"对"舂"的历时替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引起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陈德荣 《学术论坛》2007,30(6):191-194
对日语格助词"に"和"ガぅ"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它们在表示起点时,在信息来源、租借、授受关系中的得到等场合可以互相替换.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在表示动作移动的起点时不能替换;在表示授受关系中的得到时,"に"和"ガぅ"替换后,说话者的心理会产生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杜鹃 《北方论丛》2005,(3):59-62
"两"一词出现很早.做量词的"两",在先秦典籍文献、铭文中使用较多,可指称车、长度、衣物、重量.从现有材料看,"两"的字本义是一系列量词义项衍生的源头,而词本义是"两"后世意义引申的中轴.研究量词"两"各个义项的发展脉络为我们呈现出这个词的整体面貌,并对"辆"()"等后起字和"乘""双"等相关词的产生、发展有了大致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词义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研究古汉语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古代汉语中的词义感染是指两个词原本各有其义,由于经常连用而发生感染,一个词获得另一个词的意义,同时自身意义弱化、消失。分析《现代汉语词典》(2008年第五版)中收集的语料,现代汉语词素义的"感染",是指一个词素有了整个组合体(词)的意义,实际上是一种简称替代。分析词素义感染和造词、双音化以及词义存在着的隐藏的关系,可以梳理现代汉语词素义的感染形成。  相似文献   

6.
晁瑞 《北方论丛》2005,(6):74-76
介词"问"引出动作对象,活跃于现代方言.这个介词来源于动词,在连动结构中虚化.它一度在通语领域十分活跃,后来被介词"向"替换,仅存于方言.其衰变原因是语义范围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5,(1):84-89
"胡须"义从先秦开始用"须""髯""髭"表示。从先秦至明代,"须"都是表示胡须义的主导词。南北朝时期,"胡"的"胡须"义开始萌芽,但发展缓慢,随着汉语词汇的复音化,大约在元代,"胡"加上了词尾"子"来表示胡须义,"胡子"的使用频率从明代开始逐渐增加,到清代超过了旧词"须",并在现代基本实现了对"须"的替换。  相似文献   

8.
朱军 《北方论丛》2006,(6):62-66
多项列举式后面的“等”字是代词,可以替代从词到句子各级语法单位。在语义上除了常说的表“列举未尽”(替代未列)和“列举已尽”(替代已列)外,还表示“列举未定”(替代未定),相应地在形式上它们自由隐现的能力不同。“替代未列”、“替代未定”和“替代已列”的“等”之间构成了逐步虚化的语义等级,同时它们也分别具有“求简”、“求全”、“求多”等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9.
"N1的N 比 N2的N VP"类"比"字句中"N2的N"的替换规律始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纯依靠语义分析,而应该结合形式标准.我们主张在遵循"逐层过滤"原则的基础上,用过滤槽"N是N2的"和"N1 ‖NVP"去检验"N2的N"的基本替换规律,这样不仅能有效地用形式标准控制语义的不确定性,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巴威斯等认为弗雷格对涵义和所指的区分不能合理解释替换规则在态度语境中所遇到的问题,原因在于:(1)态度报告从句中的表达式有时不能提供概念性内容,有时不能提供合适的概念性内容;(2)态度报告中语言表达式指示其通常涵义的做法,是对语义无辜原则的放弃;同样,罗素对态度语境中同一替换问题的处理也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他放弃了两个重要的常识:(1)摹状词是语法单位,(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其语义值是个体;(2)一个通名的语义值是个体。针对如上不足,巴威斯等重新确立了态度语义研究的目标,对态度语境中同一替换原则的适用性问题做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叶斌 《江西社会科学》2007,(11):168-172
黄侃的"训诂学"定义是训诂学现代理论的逻辑起点,广为训诂学通论著作所引用,但是对这一定义本身学界却缺乏研究。本文讨论了黄侃"训诂学"定义中"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一语的确切含义和具体内容,认为"语言文字"主要指词汇、词义,"系统"的具体内容包括转语系统、同源系统、替换系统、同义系统、引申系统、义场系统等,并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2.
"多词一训"是<尔雅>首创并使用得较多的一种训释方式,本文把这种训释体例中的一组被释词称为"同训词群".按照逻辑推理,一个"同训词群"应该是一组同义词,但<尔雅>很多"同训词群"中的词语之间并不具有同义关系.本文分析了<尔雅>里这种现象的几种表现形式,并认为古人混淆字词,混同词的不同义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红”对“赤”的替换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红梅  程志兵 《云梦学刊》2004,25(5):109-111
颜色词“红”从汉朝以后逐渐替换了原来的颜色词“赤”。这既有外部的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是语言自身调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早在1880年,"美术"两字便见于东游日记.而西游官绅则采用其他词语介绍异域所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国内的报刊论著则使用"雅艺"、"上艺"、"美艺"等词加以表述.甲午战后,随着日译名词大量输入中国,"美术"渐为人所熟知,逐步取代"雅艺"等词.  相似文献   

15.
从"神人"和"野马"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智勇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61-165
根据内舍的字词只可以确定一个文本的晚出,而无法确定它的早出.对《庄子》内篇内含字词的实证研究表明:"神人"作为复合词在《庄子》内篇中多见,表明其成书在《淮南子》之后;"野马"作为一意象词出现,表明其成书当在汉末佛经《道行般若经》之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不能回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维红 《晋阳学刊》2007,1(5):38-41
有的学者认为一讲"信仰"就避不开宗教问题,有引导崇拜和迷信之嫌,因此,为了避免人们可能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产生误解,他们建议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领域中不再使用"信仰"一词而只讲"理想信念"。而且,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对把共产主义当成一种"信仰"。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存在偏差,替换概念的做法也有降低马克思主义地位、放弃信仰地盘的危险。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不但不能回避,反而要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7.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它的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的类.<老残游记>中使用 "将"字的句子共有168句,其中共有181个"将"字,可以作为"将"在近代汉语中进行断代描写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在文字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不断以古代汉语词、现代汉语词、日语词为基础形式构造新词,使汉 字词数量不断扩大。笔者将从双方造词范围、相互借用的角度。分析两国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交流。及其共 同为汉字词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同音背隐音义>是针对此前所称"<音同>(丁种本)背注"这个文献题名而拟定的正式书题.<同音>丁种本是俄藏黑水城西夏文文献之一种(俄藏编号Ⅹ1),该文献仅存前33页,是一个残本.<同音>丁种本是<同音>乙种本系统(新版)中的一个版本.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除两页序言以外,该文献每页正文的背面多有墨书小字注释文字,原来称为"背注",我们现在改称"背隐音义".虽然<同音背隐音义>这种著述形式在西夏文文献中比较罕见,但是其在六朝以降的汉文文献中却屡见不鲜,如<说文音隐>、<毛诗背隐义>等.由于这种"音义"类注释正好写在某个文献的背面与该字相时应的位置,故名之日"音隐"、"音义隐"等.  相似文献   

20.
时间词"未尝"、"未曾"、"不曾"的产生与发展变化经过了历时替换过程,"未尝"出现时间最早,春秋已见。汉魏佛经"未曾"的流行反映了口语中"曾"对"尝"的替换。南北朝以后"不曾"的兴起则弥补了"未曾"的功能不足,反映了语言系统的自发调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