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帮助农民二次就业,我国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新的技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到其他岗位工作.要充分发挥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就必须保证培训工作的就业成功率,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产业迅速崛起,四川省内的就业容量快速扩张,全省就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社部门顺势而为,乘势而进,调整思路,坚持省外拓源畅流,省内增量扩容,做好新形势下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初步效果。顺应变化趋势,探索转移就业新思路人社部门着眼于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趋势、新特点,把握劳动力就业的新要求、新变化,准确研判,科学决策,合理引导,推动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进展。紧紧跟进四川承接产业转移对人力资源保障的现实需求,抓住省内新型产业发展打开省内就业容量的历史机遇,顺应省内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就业变化农民工成为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新生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力就业数量不断扩大,就业总量由1978年的4.02亿,增加到2006年的7.64亿。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因此,从就业总量的城乡分布来看,城镇就业处于稳步增加的趋势,就业量由1978年的9514万人,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2.83亿人,就业人口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还很低——以福建省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实现了市场就业。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下,政府承担的是提供服务,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的任务。政府一方面通过制定法规政策,保证劳动力市场规范运行;另一方  相似文献   

5.
我国约有5亿农村劳动力,按现有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率.种植业最多用,扣除转移到乡镇企业及其他方面的1.5亿人,目前大约还有1.5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切实改善进城就业环境,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工作,应当摆到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市场化,劳动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一方面,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改变了以前主要靠政策性安置的就业制度,逐步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手段,加上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招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存在。还有不少企业中隐性失业显性化和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挤占了不少就业岗位,劳动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失业青年是就业的主体,那么失业青年应如何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必须树立市场就业观念。(一)信息观念。这是市场就业对求职者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现  相似文献   

7.
李丹  王娟 《劳动世界》2010,(8):17-21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但是就业稳定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已有学者对就业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性地分析了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稳定性现状以及影响我国就业稳定性的几大宏观因素,最终得出近年来我国的就业稳定性有所下降这一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在就业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我国劳动力市场正面临过度安全和过度灵活并存的格局。如何通过构建"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平衡二者的关系,是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举措。本文对"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从理论上进行了阐释,分析了我国目前就业面临的困境,从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加强技能培训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险法》正在制定中,在立法过程中,关于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制度体系、统筹层次等问题引起热议。如何处理就业增长和就业保护的关系是立法的核心议题之一。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促进就业增长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安全性,增进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显然需要协调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系。为加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本刊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分析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历程及挑战,介绍国外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经验和改革动向,以及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劳动力流动、就业促进等方面探讨当前社会保障政策与劳动就业政策协调的关键问题,以期对当前改革和立法提供方向性、宏观性的思路。这一组论文也是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相关政策选择及协调研究》(02JAZ790015)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泰兴市劳动就业管理处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专门设立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研究小组,对全市应、往届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做了详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今年应聘的大学生现场调查,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以及对其择业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其自身特点进一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建立起长效的就业服务机制.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标准化,采取七项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1.
宜宾市翠屏区总人口78.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7.8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全市劳务开发、劳务输出重点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工作的重点.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破口.全面加强领导.不断创新思路.牢同树立城乡统筹就业、劳务开发产业化的理念.基本形成了“培训、输出、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但在实阡工作中.农村劳动力对就业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出现了政府出钱买培训成果而农民不领情的怪现象。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紧紧围绕"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工作基调,创新举措合力攻坚,取得了新的成绩。一、劳动就业"就业促进"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到2012年末,全省城乡劳动力资源总数达到6387.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0万人。年末城乡就业人员4798.3万  相似文献   

14.
我国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的匹配不当表现为较高程度的水平匹配不当和一定程度的垂直匹配不当.根据灵活安全模型及其在我国推行的不利因素,我们认为应当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整合博弈为目标,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我国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进一步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强非正规就业管理,提升就业安全;提高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逐步建立集体工资协商制度,提高供给方的市场力量;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灵活性和数量灵活性;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就业安全性和收入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综合水平的数量化,让政府部门实时掌握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家底",并能预见未来流动趋势,本研究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景气指数"(Rural Labor Transfer Prosperity Index,缩写为RLTPI)这一概念。从经济、农业生产、就业市场、劳动者个体因素四个方面选取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化率等11项指标,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景气指数模型,并计算出了2006-2014年度的徐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景气指数。本研究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每年数百万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劳动力市场出现饱和甚至是过剩,而正规部门的就业容量有限,本文通过借鉴中国三元劳动力市场格局,分析大学生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障碍和对策,提出大学生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促进机制,为转变大学生就业意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刘陈姣 《中国劳动》2012,(10):22-24
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贵阳市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应挖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城镇化改革,加强基层平台的支撑作用,积极维护农村劳动者的各项权益。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成都市蒲江县大力开展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施农民工充分就业稳岗行动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建立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站点59个,推进各项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和业务办理。做好人力资源服务,在组建8支“一对一”服务企业专班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蒲江微就业求职招聘”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求职招聘服务,帮助企业新招用工1200余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249人。  相似文献   

19.
深入推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必须着力解决从农业生产领域剥离出来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结合深化统筹城乡和工业区发展实际.实施积极举措,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力度,促进了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双增”。截至2008年底,全区农劳输出转移规模达9.4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8.6%。劳务收入达8.88亿元。  相似文献   

20.
刚进入5月,今年的时间尚未过半。崇州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就取得了可喜的业绩:1至5月农村劳动力输出规模超过了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1%;已有7个乡镇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就业率达90%以上,“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83%;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就业达84%;5个社区建成了“充分就业社区”,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北楸社区和羊祠街居住区就业率已达到93%.其他相对集中居住的失地农民就业率已达90.1%;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35户,“962110”就业援助成功率超过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